考古探索
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與遺址(上)
一、關於巨石文化
臺灣史前「巨石文化」名稱源於日據時代。西元1926年(大正16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發表「台灣の古代石造遺物に就て」一文,轉述了森丑之助在臺灣東部白守蓮、新庄等遺址發現的岩棺、石柱和石臼等遺留,並推論這些石造物應屬於石器時代遺物,和廣泛出現在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間的巨石文化(Megalithic Culture)具有相同的性質。
1930年鹿野忠雄以「台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て」為題發表兩篇連續的文章,講述他親自調查了卑南、掃叭、白守蓮、新社、石寧埔、加走灣頭及公埔等7處遺址所發現的「巨石」,巨石文化這名詞從此就在臺灣史前文化研究的領域被廣泛使用。
1976年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在日本人類學雜誌發表「台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一文,首度提出將東部新石器時代區分為海岸類型的「巨石文化」及縱谷類型的「卑南系統文化」,隨後在1980年發表的文章中,進一步將巨石文化命名為「麒麟文化」,同時把卑南系統文化改稱為卑南文化(宋文薰1980)。
麒麟文化從此成為臺灣史前巨石文化的代名詞。根據宋文薰教授的定義,麒麟文化的主要巨石種類包括岩棺(圖版1)、石壁、石柱、有肩單石(圖版2)、有槽單石(圖版3)、石輪(圖版4)、石像等,其主要特徵之一是以海岸山脈的凝灰岩、集塊岩、砂岩、安山岩等材質製成。
圖版1.麒麟文化岩棺。
圖版2.麒麟文化有肩單石。
圖版3.麒麟文化有槽單石。
圖版4.麒麟文化石輪。
二、花東縱谷的巨石遺址與考古文化
90年代以後花東縱谷的考古工作逐漸密集,這區域不斷發現類似麒麟文化的巨石遺物。這類遺物普遍出現在花東縱谷內及其南北兩端的海岸。截至目前,筆者親自調查過的遺址包括縱谷內的平林、太巴塱、富源、掃叭、高寮、東里、涼井、網內山、復興、萬寧、竹田、羅山、公埔、富里山、無毛山Ⅰ、龍泉Ⅰ、龍泉Ⅱ、上里、初鹿、巴蘭等遺址,縱谷北側的花蓮太魯閣遺址、富世遺址以及縱谷南側臺東的老番社、卑南、舊香蘭、工作地等遺址,發現的巨石遺物包括有肩單石(圖版5)、有槽單石(圖版6)、石柱(柱狀單石)(圖版7)、石輪(圖版8)、石壁等,器物種類幾乎和花東海岸的巨石遺物相同。
圖版5.縱谷巨石文化有肩單石。
圖版6.縱谷巨石文化有槽單石。
圖版7.縱谷巨石文化柱狀單石。
圖版8.縱谷巨石文化石輪。
差別的是在縱谷內出現的巨石遺物主要以片岩、變質砂岩及板岩等變質岩為材料製成,因此器物形狀都呈板狀或扁平的柱狀,完全不同於麒麟文化巨石遺物的塊狀特徵。考古學家一般認為,這些縱谷巨石遺物是受到麒麟文化影響而形成(葉長庚2008,劉益昌等2004、2010,郭素秋2013),因此也有縱谷麒麟文化的說法。然而麒麟文化真的是縱谷巨石的源頭嗎?考古資料呈現其他的可能性。
考古資料顯示,縱谷巨石遺物分布範圍北至立霧溪谷,南至大竹高溪。出現時間較早的年代有平林遺址2,820B.P(劉益昌2003)及公埔遺址2,700B.P(郭素秋2013),最晚的年代是巴蘭遺址890B.P(傅君等2006),存在的時間明顯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到鐵器時代晚期,長達2,000年之久。
在如此廣泛的時空範圍內,巨石遺物已在不同地區發展為不同文化的元素,其相關遺址被命名的考古文化包括「花崗山上層類型」-例如平林遺址(劉益昌等2010)、掃叭遺址下層(郭素秋2013);「麒麟文化」-例如公埔遺址(同上引);「麒麟文化富里山類型」-例如富里山遺址(劉益昌等2010);「卑南文化」-例如老番社遺址、紅葉遺址(連照美、宋文薰1992);「三和文化」-例如卑南遺址、舊香蘭遺址(李坤修2002,2012);「三和文化工作地類型」-例如工作地遺址(劉益昌等2002),以及「可能」屬於卑南族文化的巴蘭遺址等。
前述這些縱谷內的史前文化除了出現巨石元素之外,還有一個主要特徵,就是與卑南文化的關係密切。其中除了掃叭及公埔遺址曾被視為卑南文化遺址之外,從紅葉溪以南的遺址幾乎全部與卑南文化有直接關聯,因此討論花東縱谷的巨石文化不能忽略卑南文化因素(未完待續)。
參考書目
宋文薰
1976 〈臺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えとのす》6:145-156。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中國的臺灣》頁93-220,陳奇祿等編,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李坤修
2002 〈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7:40-71,臺東:臺東縣政府。
2012 《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Ⅱ─現象與遺物》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國立臺灣史前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未出版)。
李坤修、張振岳
2006 《臺東縣原住民舊社及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未出版)。
李坤修、葉美珍
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2015 《臺東縣國定卑南遺址南側列冊範圍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研究(未出版)。
連照美、宋文薰
199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郭素秋
2013 《花蓮縣定遺址掃叭遺址與公埔遺址範圍及內涵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花蓮縣文化局。
鳥居龍藏
1926 〈台灣の古代石造遺物に就て〉《民族》1(3):123-128。
鹿野忠雄
1930 〈台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て(一)(二)〉《人類學雜誌》45(7):273-285;(9):362-374。
傅君等
2006 《臺東縣定巴蘭遺址範圍及文化內涵調查研究》第二年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未出版)。
黃士強
1991 〈臺東縣泰安村老番社遺址〉《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上)》頁79-12,臺北:正中書局。
葉長庚
2008 《臺灣東部巨石文化之相關研究:遺物、類型與意義》國立臺灣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015 《臺東縣史前文化古物普查計畫-巨石文化》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臺東:臺東縣政府。
葉美珍、李坤修
2012 《臺東縣巴蘭遺址調查發掘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未出版)。
2014 《臺東縣巴蘭遺址調查發掘研究計畫第二期計畫》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未出版)。
臧振華、葉美珍
2000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東縣》內政部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劃第四期報告,內政部編印。
劉益昌
2003 〈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史前與古典文明》頁1-4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趙金勇
2010 〈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報告(新石器時代)〉,《花蓮市花岡山遺址》(第四冊),花蓮縣文化局委託。
劉益昌、顏廷伃
2000 《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未出版)。
2002 《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暨範圍研究-臺東平原以南及蘭嶼地區》臺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未出版)。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南島文化專欄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