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國際頻道

馬雅城邦的普克式建築(下)

文‧圖/夏麗芳

中美洲猶加敦半島考古遺址的烏斯馬爾(Uxmal),盛行普克(Puuc)風格古建築。這座古馬雅城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今是相當知名的旅遊景點。

魔術師金字塔(Pyramid of the Magician)

烏斯馬爾遺址入口處聳立著龐大的魔術師金字塔(Pir mide del Adivino),或稱阿迪維諾(Adivino),寬約53.5米,高約35米,是烏斯馬爾中最高的建築。獨一無二的南北底面呈橢圓型的階梯金字塔神殿,明顯不同於常見的矩形或是正方形馬雅金字塔。傳說是居住在Kabah的一個老婦人,有著一個不是從母體出生而是破蛋而出的矮小兒子,成年之後前往烏斯馬爾,經歷烏斯馬爾王挑戰的不可能任務,在一天一夜之內建造完成了巨大金字塔,因此這座金字塔又被稱為「魔術師金字塔」或「矮子金字塔」。

image002

底面呈橢圓型的魔術師金字塔。

image004

第一層平台上的第四號神殿疊排的沙克雨神面具裝飾殿門。

具有傳奇色彩的魔術師金字塔,其實從公元6世紀到10世紀之間經過多次階段建設,融合了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藝術。烏斯馬爾的古馬雅語“Oosh-mahl ”是「三次建置」之意,指的是建築結構。古馬雅人為了擔負與滿足每個時期的宗教和功能需要,常在舊建築頂部再增建新建築物。從考古挖掘知道,這座金字塔是建於不同時期五個階段的結構疊加結果。三段式階層,每層有一個稍寬的平台緩衝。南、北面為特殊橢圓形斜坡轉角,東、西面為斜坡石階梯,西面石階比較陡峭,兩側裝飾著雨神面具。

令人目眩近60度陡峭坡度且十分狹窄的150個爬階,可直通塔上五座神殿。攀登西面樓梯到達第一層平台時,映入眼簾的是第四號神殿一個巨大沙克面具標誌的張口殿門,兩側各飾以六個疊排鼻子上揚的沙克(Chaac)雨神面具。登上第二層平台,可以看到以面具、回紋、菱格和柱欄等典型Puuc要素裝飾的第一、二和三號神殿。再攀登東面樓梯,可到達最高層、保存最完好的第五號神殿,從這裡可以眺望整個遺跡的景色,但是現在已不准攀爬。

修女方院(The Nunnery Quadrangle)

魔術師金字塔的西側,為不同時期依次建造的北座屋、南座屋、東座屋與西座屋等四座長方形宮殿建築。四座宮殿建築以寬敞的階梯、錯落的層位構成一個120米方形中庭的四合院,稱為「四方宮」,為典型的普克建築,素淨的下牆面與裝飾非常完整的上牆面各具獨特華麗外觀。四方宮因圍繞其中74個沒有裝修的小房間,看似歐洲許多修道院密室一般的修女宿舍,而被西班牙命名為「修女之家」(Casa de las Monjas),因此被稱為「修女方院」(Cuadr ngulo de las Monjas)。其實這裏跟女修士完全沒關係,但是真正的功能仍然不明,由規模和重要性來看,有可能是外賓行館或行政辦公室。

最為古老的北座屋是個分位兩層的建築,層位低者有26間客房,以4根撐柱的門廊出入,門廊上方以菱格、面具、四轉角各一的沙克雨神面具為雕帶裝飾。兩座門廊分據兩側,兩廊中間的階梯可登上高層位的矩形屋。屋上方雕帶以回紋和菱格紋裝飾,但是在間隔的入口上方,每4個堆疊的雨神面具突出了屋頂,雖有多處毀損,卻格外引人目光。

image006

修女方院的北座屋。

image008

修女方院的南座屋。

南座屋有8間客房,牆面雕帶裝飾較為簡單,以菱格紋和細柱欄交替呈現。每個入口上方,以馬雅小屋和雨神面具的雕刻為背景。建築中央有一個氣派宏偉的馬雅拱門,是修女方院聯通遺址南面建築群的門廊,牆面上留有Zamna神的紅色掌印。

image010

修女方院的東座屋。

東座屋長度為50米,最接近魔術師金字塔,保存最完好。牆面整個雕帶以菱格紋為底,再以等距呈現6組重複的圖案,圖案以8條雙頭蛇成倒A形的排列,由底部向上方增加長度,其中央為一疑似貓頭鷹的雕刻。中央門的上方及四轉角處各為3個堆疊的沙克雨神面具。

image012

修女方院的西座屋。

西座屋長50米,牆面雕帶採用了最豐富的馬賽克裝飾,除了結合其它座屋的菱格、回紋、馬雅小屋、3個堆疊的雨神面具等元素,重覆交替遍佈在適當位置之外,另有兩個纏繞在一起的羽狀大蛇,因蛇口內的人臉雕刻而達到頂峰。這個裝飾主題是更晚期所產生的墨西哥中部雨神像,顯示是受到托爾特克(Toltec)類型雕刻的影響。

image014

馬雅遺址不可或缺的球場要素。

球場(Ballcourt)

位於修女方院與總督宮之間的球場,是馬雅遺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該球場在規模與完整性雖然比不上另一座古城奇琴伊察(Chichen Itza),卻同樣都上演生死存亡的爭鬥戲碼。每場球賽7人一組,兩隊人馬競以肘、腰、膝部位,將一約15公斤的實心橡膠球擊入高牆上比球略大的石環中。先馳得分者即為勝隊,有資格成為奴隸;至於敗隊則當場押上祭壇砍頭獻祭,祈求神的寬恕與賜福。球場現今雖有些殘破,但仍然可以看見石環上的象形文字裝飾。

大廟/大金字塔(Great Temple/Great Pyramid)

遺址南邊,位於鴿舍和總督宮之間是層位較低的是座大金字塔。這座金字塔高30米高、長80米,建於8世紀,是一個9層階梯排列的金字塔。由於修復計畫中斷,只修復了部分建築,所以保存狀況較差。北邊的斜陡階梯導向金字塔頂部一個平台,平台上有座稱為金剛鸚鵡(Macaw Temple)的神廟,為典型的結構疊加建設的普克建築。但是網格和短柱欄的雕帶裝飾卻在下牆面部位,和其它建築雕帶分佈位置不同。最特別的是在轉角處裝飾的3個堆疊雨神面具,口中皆含一顆人頭像,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此處有著極好的視野可遠眺北方建築群,是遺址裡最大的金字塔。

image016

大金字塔上金剛鸚鵡神廟的特殊鑲嵌壁面。

鴿子房屋群(The Pigeon-House Cluster)

所謂的鴿舍(Dovecote),是總督宮附近殘留一處140米長形建築,因為建築頂端的鳥冠狀七層穿透脊飾,像一排安置鴿子的巢穴而得名。脊飾兩面中央處原來各有一站立的人形雕飾,如今已殘破得無法辨識。脊飾下方為一排砌石柱,石柱下部分隔的房間已毀壞。建築為相背的兩排房間,中央有一拱門可通前後的房間,並到達廣場中心露台區,這是不常見的普克建築。據研究指出,這是建於西元900至1000年之間,具天文功能的建築。

image018

鴿舍的鳥冠狀七層穿透脊飾與殘破的房間格局。

總督宮(Governor's Palace)

遺址南面的總督宮(Palacio del Gobernador)是烏斯馬爾最宏偉的建築,從「總督宮」的字義上就說明了它的真正用途,可能是統治此區希烏(Hun Uitzil Chac Tutul Xiu)家族領地的行政中心,具有占星學星座的重要意義。

image020

建立在人造階地上的總督宮。

image022

總督宮典型的普克建築風格與雙頭美洲虎。

這座近100米長、12米寬的建築,建立在人造三層階地的巨大平台上,由3座結構組成一座矩形建築物,有著中美洲最長的建築牆面。左右兩翼建築物面積稍小,各有兩扇門,與中央建築物之間為兩座狹窄的馬雅拱廊所分隔。中央建築正面有七扇門,中央門口比其他門口略寬。中央門口上方出現修女方院東座屋上重複出現的帶狀裝飾主題,即8條向上增長成倒A形排列的兩頭蛇,蛇列上方有一半圓寶座,寶座上立著一個頭戴長羽毛頭冠的人型雕像。

總督宮是關注普克建築最好的例子。典型的普克風格,建築上端雕帶的傑作在於精心製作的複雜石雕,背景以雨神面具和回紋設置在網格中,上方鑲立一些回紋飾。由22,500塊石塊分毫不差拼接而成150個重複的雨神面具,像條蛇滑行在整個建築中,最終回歸到5個排列如欄雨神面具的彎角處。整座建築設計與彩色鑲嵌裝飾配合得極為相襯、巧奪天工。每當正午時分,陽光直射,壁上凹凸清晰、光影交錯,極為耀眼壯闊,充分顯示了馬雅人敏銳的藝術美感和高超的建築水準。當年西班牙人殖民者讚譽它為美洲最漂亮的大廈,是馬雅建築中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總督宮前面的露天廣場中央是一座美洲豹(Throne of The Jaguar)祭壇平台,座台高1.2米,四邊階梯長4.85米,平台中安置著一座相背腹連的雙頭美洲虎的雕刻品,面向南北。1951年間考古挖掘出土的美洲豹平台,伴隨著珠子、胸飾、碧玉耳環、陶器、矛頭、燧石、黑曜石及石刀等,多達913 件標本。

海龜廟(Turtle House)

總督宮旁邊的海龜廟,建立於人造二層高階地上,是一個簡單10米X30米的長方陽台形建築,每邊有三個房間,室內有小凳子。牆面雕帶面僅僅用柱欄和海龜雕刻來裝飾。該廟因繞行在頂端簷板的海龜雕刻飾帶而得名。馬雅神話表示,當遭受乾旱災難時,會以海龜向沙克雨神祈求降下甘霖,以解災害。海龜廟的建築量體結構與小海龜的雕刻精緻度,比起烏斯馬爾其他建築可說小得多,但它的和諧和優雅卻堪稱烏斯馬爾寶石之一。

image024

海龜廟因為繞行頂端簷板的海龜雕刻飾帶而得名。

除了已經提及的建築之外,烏斯馬爾還有許多保存完好的階梯金字塔、方院、紀念碑、公墓組等其他建築群。走訪一趟烏斯馬爾,探索這難以置信的人類歷史,必能讓人沉浸在神秘如夢的情境之中。

(本文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技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