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頻道
卡巴(Kabah)──普克式建築的盛興地
墨西哥馬雅普克式(Puuc)風格建築,是古馬雅人表現建築藝術和智慧的焦點,主要特色為呈現在禮儀性的寺廟和宮殿建築外牆上複雜的鑲飾。猶加敦半島的普克式建築遺址非常多,除了前期介紹最負盛名的烏斯馬爾(Uxmal)遺址之外,在鄰近相距20公里處的卡巴(Kabah)遺址也具有獨特的普克風格建築。
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250年)馬雅人開始在卡巴定居,公元7至11世紀在此建造了大量城市建築,但主要建築物大多是馬雅古典時期後期公元8至9世紀左右(公元750-950年)普克風格建築巔峰期傑作之一。當時普克(Ruta Puuc)路線上的烏斯馬爾、卡巴、薩耶爾(Sayil)及拉博維(Labna)等幾座城邦,彼此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政治、經濟及文化聯繫。
公元9世紀末至10世紀初,這些城邦受到烏斯瑪爾城邦統治而成為衛城,卡巴的發展逐漸強盛壯大,成為與烏斯馬爾勢均力敵的政治中心,兩處都是當時普克地區最重要的城邦。兩城之間曾有一條聯結的接儀禮式石灰石堤道(sacbe),這條寬5米、長達18公里的南北通道,雖然在烏斯馬爾尚未能發現堤道的最尾端,但能證實的是,堤道始於卡巴城中心最高的大金字塔建物旁一座巨大的馬雅拱門(Arch)處,被認為是前進烏斯馬爾的出入口,由此可見卡巴地位的重要性。至1450年左右,這兩個城邦也在同一時期遭廢棄,而極緻的馬雅普克建築也就此長埋於地下。
卡巴遺址在19世紀中期(1843年)由約翰‧勞埃德‧斯蒂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和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Frederick Catherwood)所發掘。卡巴曾經是龐大而蓬勃發展的城市,遺址綿延相當大的範圍,許多小結構與藝術珍品仍覆蓋在雜草叢或更遙遠的叢林樹木之下有待發現。1993年,墨西哥政府指定面積達2470英畝的瑪雅遺址(包括卡巴)為國家公園(Parque Estatal)的保護區。2003年在拉蒙‧卡拉斯科(Ramon Carrasco)的領導下,繼續馬雅遺址的考古發掘,清理和恢復許多的建築物。近年來,烏斯瑪爾成為最著名的普克景點區,其極緻的普克式建築光芒可說讓其他遺址失色,因此鮮少有人知道卡巴遺址的存在。
卡巴遺址。
穿過卡巴城市中心的堤道。
卡巴(Kabah)這個名字在馬雅語言意味著「鐵腕」、「強大的動力」,說明建築師利用不平整地形將建築建在不同水平層位上、或在平坦地區搭建平台建造建築群。這種將建築群的圈圍建造方式,通常以長方形庭院為特色(如上期所述烏斯馬爾修女方院),類似四合院的建設模式。現代公路將卡巴遺址分成兩區建築群,遺址西區有城中心的大金字塔、馬雅拱門、Cuadrangulo及西邊的Edificio de las Manos Rojas和Grupo de Mirudor建築群。遺址東區的建築已修復部份並開放參觀,進入公路的遺址東區入口,就可看見遺址的遺跡。
2層樓宮殿(The Second House)
遺址區內最東邊、最高層位的為一座2層樓宮殿,有著東、西兩面相背的兩排房間,1樓中央為登上2樓之樓梯。宮殿裝飾甚為簡單,除了屋頂方孔排列兩層頂梳之外,2樓上方處以捆紮3柱蘆葦桿與壘石牆面成間隔之帶狀裝飾,下方為素淨壘石牆面,牆面上有7個門框出入口,其中兩個較大的門框中間有一撐柱裝飾。1樓下方牆面為捆紮2柱蘆葦桿與壘石牆面成間隔之帶狀裝飾,上方因牆面殘破不全,露出馬雅拱式的6個內室牆面。
2層樓宮殿與北側、西側之住宅建築以及南側之神廟(Teocalli))圍成一個長方形的庭院,庭院中央有一石柱祭壇,這是前古典期晚期(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馬雅文明開始流行的石柱崇拜。住宅建築多已毀壞,僅留有基礎根部。
Teocalli神廟經過修復,尚為完整,為一方形之四面排列房間的建築,計有20個房間,北面及西面中央處各有一個登上屋頂的樓梯。神廟外觀為沒有鑲飾的壘石外牆面,上下牆面之間以兩排橫向排列石塊為分隔,是一個較為簡單、樸素風格的建築。參觀此處時,滿天的飛鳥飛繞著,在空曠的廢墟內不時吟唱,似乎訴說著昔日榮光。
2層樓宮殿西側之住宅建築遺跡及中央的石柱祭壇。
經過修復的Teocalli神廟。
面具宮殿(Godz Poop)
遺址入口右前方的面具宮殿遺跡建立在一處人工階梯平台上,長45米(150英尺)、高6米(20英尺),為一南、北面較窄而東、西兩面較長的長方形建築,長邊的東、西面亦安排相背的兩排房間及登上平台的樓梯。面具宮殿建築的北面頗為殘破,南面僅剩底部和轉角處四根兩層飾柱;東面雖經修復較為完整,牆面上殘留了一些裝飾,但仍有多處尚待復原,西面約修復了百分之八十,是遺址內裝飾最為精彩的牆面。
面具宮殿的東面:底層牆面以規格化菱格形鑲飾為主,以矩形、菱格與矩形鑲飾等分牆面。左右各有3個門框,中央為出入之大門,左右門牆柱上共有四幅馬雅戰士的爭戰場面浮雕。
浮雕尤以下方兩圖呈現戰敗者受死場景,令人感受戰爭的殘酷;中楣上僅殘留一塊淺雕牆面及兩具男子立體雕像撐柱,其中一具男子雕像已逸失頭部而僅存殘破身軀、另一具男子雕像尚屬完整。男子頭戴美洲虎面具頭冠,身穿短裙華服與胸佩美麗飾品,其佩戴假髮與左眼眶延伸至下嘴唇處的鍊飾,堪稱十分特別。
建築底部牆與中楣之間分隔方式以花環、鋸齒夾三角和相交繞纏蛇狀三排裝飾為分隔。建築前較低一個層位的階梯平台牆,為另一組模組圖案排列方式鑲飾,與下方兩層階梯的壘石牆面不同。
面具宮殿的西面,是遺址內最為吸睛的建築,具有10室5個外門框,其中最右側的門框為建築的唯一出入口。此建築除了屋頂方孔排列兩層頂梳之外,一整片外牆鑲飾著約250個沙克(Chaac)雨神面具,壯觀氣勢立即讓人感受到無比震撼。
建築底部排列一整排雨神面具,捲起長長鼻子伸出牆面並挺立在地面上;以門框相隔的牆面上,各為五橫三疊排列的雨神面具;中楣上滿佈三疊排列的雨神面具。底部與牆面之間以花環和相交繞纏蛇狀兩排裝飾分隔,牆面與中楣之間以花環、鋸齒夾三角和相交繞纏蛇狀之三排裝飾分隔。進入內室的門框,下方為一個墊捲著鼻子為階梯的雨神面具,兩側為一排柱欄裝飾,上方牆面為素淨壘石牆面。馬雅語Codz-Pop意味「捲起的毯子」,是指這個排列了250個從牆上突出捲起鼻子的雨神面具(但鼻子大部分被折斷),像是一大片可捲收的毯子。
這種大規模運用馬賽克式連續重複性以巨大雨神面具為單一元素鑲飾的外觀模式,顯示著馬雅人驚人的技術掌握,是不尋常的馬雅鑲飾架構藝術,效果更是獨特。這種不同於一般普克式牆上面具的鑲飾風格,使得馬雅普克建築更為壯觀。這也是卡巴遺址最有特色的建築,因此有「面具神殿」之稱。
面具宮殿西面外牆單一組元素架構鑲飾的查克雨神面具。
面具宮殿西面鑲飾雨神面具,長長捲起的鼻子伸出牆面並挺立在地面上。
面具宮殿的遺跡,建立在一個階梯狀的基礎平台上,站在此處可望見西側邊的金字塔,可遙見遺址西區樹林深處的大金字塔頂部。宮殿前較低層位一個寬廣長方形平台上,除了遍布成堆待修復歸位的圖形石塊,平台左方還有一個用於收集雨水的圓環形馬雅水井,右方有一座四方型的象型文字祭壇廢墟(Altar de los Glifos)。石塊上的圖形,應該是在祭壇建成後才篆刻的。這些建設與裝飾與猶加敦半島這個區域沒有天然水井(石灰岩溶蝕形成的)有關,這裡的人們都靠天吃飯,能提供與滿足人口需要的唯一可用雨水,被儲存在特別的蓄水池內。因此在這個乾旱地區向雨神祈求降下甘霖是為最重要的事情,因此雨神成為最被崇敬的對象。
在卡巴遺址裡漫遊,安詳又寧靜的氣氛令人心曠神怡,走在草坪上、廢墟裡,近距離感受馬雅文化的厚重,讚歎馬雅遺蹟工藝水準。望著堆放成排待歸位的雕刻石頭,祈待著未來科學精進的拼貼技術,能重現當時一幅美麗彩畫!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技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南島文化專欄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