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 • 迴響
做個考古學家的夢─—從想像到實踐
考古學家曾經是我眾多夢想裡的其中之一。小時候,看著荷馬發現到的特洛伊城,以及考古學家將恐龍骨骸重見天日到這個世界上時,我都感到十分熱血沸騰。那時候總覺得挖掘到這些東西,都是很了不起的,因為那些遠古時代的東西,對我來說是十分神秘也是令我著迷的。
升上了大學後,其實也沒有接觸什麼考古的課程,所以對於考古工作的印象,仍舊是停留在小時候的印象:戴著一頂牛仔帽、穿著皮靴、衣著輕便襯衫、套上牛仔褲,然後隨身攜帶一隻小掃把,就可以在大太陽底下進行考古的工作了。至於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深埋在地底下的遺物給小心翼翼地「掃」出來,這就是我對考古的印象了。
由於系所課程的關係,讓我有機會可以到臺東卑南遺址去做實習的工作,雖然不是常在書本裡看到古文明遺跡,而且考古學家也不研究恐龍化石,但是在這裡工作所帶給我的經驗,讓我體會到的是,就在我們腳底下,曾經有過先人們生活的足跡。那些歷時幾千年的過去,卻在我們腳底下不過幾十公分而已,越往下發掘,就越接近前人們的距離。那些遺物上面都還殘留著前人們所製作的痕跡,幻想之中,彷彿他們手中的溫度也還殘留在上面似的。
考古的工作與我想像得不太一樣,但其中也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是,考古工作有一部份就是發掘工作,是一群人在同一個地方歷經烈陽的日曬、寒風的吹襲進行的一項田野工作。然而也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實際下去進行考古工作的時候,才真的了解到這是一件十分疲累且需要耐力、耐心的一份工作,絕不僅僅只是單純發掘而已這樣的簡單,並且還要具備考古的相關知識,才能夠進行,否則遺物很容易遭到損毀。
首先考古是一個分工體系明確的工作,分為室內和室外的工作。在田野工作發掘的部分必須要持續地或蹲或站好幾個小時,而且還要在一旁進行紀錄的工作,每個發掘流程都必須是十分嚴謹的一個過程。除此之外還要忍受蒼蠅的騷擾,加上酷熱的天氣等等,這些都十分消耗體能,而且找到的遺物並不是每樣都很完整,大多是不規則的,而且多半很零碎,因此遺物的處理與保存,也是考古工作中重要的研究目標之一。
考古探坑工作棚搭設。
使用水平儀控制探坑發掘高程。
室內工作則要進行十分繁雜的分類、整理、復原的工作,這是需要龐大人力資源的工作。若是人力不足,那麼相對就必須耗上大量時間,來進行這些遺物整理工作,這些遺物不僅僅只是要讓它復原而已,還必須要做詳細的研究,藉以了解當時史前人類的生活情況。所以考古工作不僅僅只是要復原所遺留下來的殘破遺物碎片,將當時的生活情況、社會動態復原也是相當重要的工作,這才是考古工作最終的願景。
探坑發掘情形。
出土標本登錄情形。
考古的實習經驗讓我接觸到考古的相關知識以及工作流程,但最大的收穫其實並不是那些考古的相關知識,而是史前人類驚人的智慧以及令人讚嘆的工藝技術。以前常在書上看到遺物、遺址等等的東西,但常常就是翻過就過去了,因為對我來說那些事物太遙遠了,是遙不可及的距離。然而當我第一次摸到陶片時,就感覺到一種很神奇的感覺,那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雖然就只有一瞬間而已,然而對我來說,這真的是很奇妙的感覺。因為距離這些遺物很近,所以也有機會好好仔細觀察這些遺物,也參訪了很多遺物展覽,讓我有更多機會多多了解這些遺物。
一件工藝品的生產,除了當時的文化脈絡因素影響之外,還包含了當時技術發展的程度,這也會影響工藝品的製作生產。雖然說史前人類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的技術,但是這些留存下來的遺物帶給我的眼界則是史前人類的智慧。對我來說,還是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製作這些器具。舉幾個例子,像是一條細細長長的玉管是如何在管中央穿洞的,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還有陶器是如何以徒手方式製作讓陶器圓面那麼精緻,以及石器上面的穿孔技術等等,這些技術,都讓我很難聯想得到,他們到底是如何生產的。
這也讓我了解到,在當時的社會,並不是我想像的那般落後,而是一個已經具有相當完善分工體系的集體社會,光是從這些遺物的製作,就已經讓我很佩服史前人類的智慧了。這也讓我對史前人類有了不一樣的認知,我想這是我在這回考古工作方面的收穫。
(本文作者為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學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南島文化專欄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