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的大學生與小學生:史前館與臺東大學「國小社會領域教材教法」課程合作計畫心得
2012年8月,經由本館張善楠館長的引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的汪履維教授嘗試以筆者「臺灣史前史展示廳教師手冊」草稿中的想法及架構,帶入大學師培課程中去推展實踐,因此在2012學年度推出「國小社會領域教材教法」課程,更為此提出了一個「臺灣史前文化巡禮──大學協助推動館校合作,活化學生學習先導方案」。
這個方案結合了史前館、臺東大學及縣政府教育處三方的合作,進行方式如下(汪履維,2012):
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館藏資源及專業指導,國立臺東大學
結合相關課程,透過參與式學習增進師資生社會關懷及專業技能,臺
東縣政府教育處支援相關經費,協同規畫並推動,期能逐步充實博物
館配合中小學課程與教學之相關資源,並建構地方政府、中小學、大
學及博物館合作促進學生學習之常態化機制。
這項合作開啟了本館同時與在地大學及小學合作的契機,同時也可以藉此機會發展出教師手冊第四部分的教案。實施方式以臺東大學「國小社會領域教材教法」課程為基礎,輔導修課學生運用史前館之展示資源,研發適用於國小中高年級階段學生使用之教學活動設計。
實施的步驟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由史前館配合汪教授授課,由筆者介紹臺灣史前史展示廳的專業內容,以及有關教師手冊的理念架構。修課的學生須同時掌握臺灣史前史展示廳相關資訊、博物館教育理念以及教學活動設計的做法,最後發展出到館參觀教學的活動設計教案。
第二階段則配合國小課程安排,邀請縣內國小學生(以鄰近博物館之國小四至六年級為主要對象),前往史前館。並由修課學生以自行規劃的教案,進行分站導覽解說學習活動。
共有49位臺東大學大三、大四學生選修「國小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這門課程,因此在安排上分為8組,每組6~7人。這8組恰好對應臺灣史前史廳的8個展示單元,同組學生分工合作,寫出一個具體可行且具有教育成果的教案,年底於史前館進行試教。
到館教學進行方式為,大學生組定點在所負責的展示單元進行教學,小學生組則在各展示單元中輪流跑關。活動當天有四所小學共160名小學生,分為4組,每組40人,因為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左右,每組小學生在一個展示單元的停留時間只有15分鐘,因此一組只能參觀四個展示單元。
● 課程的心得與檢討
雖然在史前館的導覽教學只有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但卻是東大學生努力很久的教案實作。對他們而言,雖然已是大三、大四學生,但都是第一次寫教室之外的上課教案,同時也是首次主動深入了解臺灣史前文化,甚至有不少人是第一次對小朋友解說,因此真的是新手上路,獲得許多經驗。
整體來說,東大學生的表現都不錯,可能因為是課程的一部分,所以學生們即使是新手上路,也都很認真解說帶引導。誠然他們的解說功力不能跟館方解說員放在同一個水平相比,但因為有教案設定的學習目標,使得學習焦點可以較為集中,學習標的可以在各種方式的互動中獲得強化。
由於館方解說員的解說對象多半針對一般遊客,通常是以文物搭配知識做一般陳述。而東大的學生們就比較強調「引發學習動機」及「觀察思考」這兩方面,在展場中的教學比一般解說更專注這兩點來與小學生互動。
在49名東大學生當中,有41名認為實際在史前館導覽解說是本次課程印象最深刻也收獲最大的地方。經由現場導覽解說,他們了解到從教案形成到實際在館教學的整個過程,可得同時掌握計畫與變化,因而他們自身的收獲比被導覽的小朋友可說更豐富。對於這些將來可能成為老師的大學生來說,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們體認到博物館資源對國小教學的正面意義。大家也同樣提出在博物館教學的挑戰,在教學方法上將來他們可以經由進一步的學習而成長,而在耗費精力的「前置作業」上就需要館方伸出援手了。
就本次課程本身來說,基本上是成功的。課程設定的目標都有達到,大學生的收獲豐富,但是對史前館及小學生來說,如果要更完美的話,有些地方未來還要大家一起努力。以下提出往後相關合作的四點建議:
(一) 課程設計與執行上需要國小老師參與協助
由於參與導覽的國小學童,基本上是為了配合此次課程而受邀前來,因而沒有顧及班級老師或該校社會科老師的事前參與。這使得大學生在現場解說時,小學老師的角色沒有被設定,相當可惜。如果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不僅老師可以有新的教學體驗與共同學習,相信小學生的學習應該更可以有加分效果。
除此之外,小學老師如何看待這一次的合作機會,在事前作業上也沒有清楚討論。或許有人會感謝主辦單位讓小朋友增加一次博物館學習機會的美意,也或許有人認為此行不在原本教學規劃之內,來參加只是配合學校行政安排而已。
(二)教案可再加強與國小課程、教師的結合
大學生的教案集眾人努力也經由汪教授的指導,已是不錯的教案。但受限於作業時間,缺少與小學課程實際結合的情形。由於受教小學生從四到六年級都有,先備知識程度不一,同一套教案是否皆可適用仍有疑慮。如果教案能以年級區分,再經過有教學經驗的小學老師審修,應該可以更容易為小學生接受。
(三)期待主題式統整性的教案發展
由於活動當天為了操作上的方便,且受限教學的空間及時間,因而不得不以展示單元(展示室)作為空間單位進行教學。因此教學的目標仍主要設定在了解展示單元裡頭的史前文化知識。設若能有以教學主題概念為單位的教案則再好不過,例如:海洋教育、生命教育、美學教育、人與環境等等,但這需要大學生對整體展示內容更為熟悉,而導覽時間及空間需不設限才有可能。當然這樣的工作需要館方研究人員的協助,因此也不是在短時間之內可以做到。
(四)多一些教學創意會更好
各組教學方式沒有明顯的差異,大多仍以口頭互動、有獎徵答為主,僅有少數使用道具或角色扮演或遊戲的方式引發注意力。每組小學生的人數過多、場地及時間受限都是難以開展教學創意的主因。
博物館是文物及知識的寶庫,學校在博物館中學習的重要標的,不只有展場提供固定的知識,還有更多的學習。史前館的資源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在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領域及鄉土教學,均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包括「認知」及「情意」方面的學習都是。此外良好的教學安排,也有助於培養學生達成九年一貫課程提及的十大基本能力。史前館期待和學校建立夥伴關係,在教學上共創雙贏。
參考資料
汪履維,2012。臺灣史前文化巡禮──大學協助推動館校合作,活化學生學習先導方案計畫書(未出版)。
汪履維整理,2013。學生對史前博物館參觀及導覽教學活動的回應彙整(未出版)。
楊麗芬等49人,2013。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史前史廳導覽教學心得省思與成果報告(未出版)。
(感謝汪履維教授提供參考資料。本文節錄自筆者於2013年4月25日參加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觸動人心:活化考古博物館」研討會「史前館館校合作的推動策略──以史前館與臺東大學之合作教學為例」一文)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話題 • 話語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