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馬年說馬事

文/黃國恩‧圖/維基百科

馬對住在臺灣的人來說,好像很熟悉,卻又覺得陌生,我們從小在各種影音媒體及俚俗語中常會看到馬,但是卻很少直接接觸到這種動物,對馬的常識也很缺乏。即使在中國漢人的傳統文化中,馬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畢竟臺灣的氣候及地理環境都不適宜馬的生長繁殖及大量利用,在臺灣一般人要看到摸到馬還真不容易。

馬具有快捷、靈敏、健走、力大、可駕馭的特點,因此對人類而言,馬在十二生肖中是最具有多功能用途的動物。馬可以用來耕田、載運、騎乘、作戰,馬肉馬奶可以食用,自古以來也一直是人類的食物、畜力、交通工具和戰略物資,在神話、文學、藝術、娛樂及博弈上,馬也從來沒有缺席,甚至時至今日,有人相信騎馬也具有另類的療癒效果。馬與人類的關係很早就開始了,早在距今5500年前,人類就已經將馬馴服,做為畜養的家畜之一。最早做為食物來源,後來用來拉車,最後人類發現用來作戰是最好用的,在還是冷兵器的時代,馬是作戰時最佳的動物戰友。從早期的車戰到後來的騎兵,馬的快捷、耐力及機動性,使得騎馬民族得以擴張武力,橫掃掠劫各地,深深影響人類歷史的發展。

地球上最早的「馬」稱為始祖馬,在距今約5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出現在美洲大陸,體型只有狗那麼大而已。馬的演化過程漫長,經歷了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更新世到現代,馬科動物曾經繁盛一時,前後進化出幾十個屬,到最後卻只有馬屬(Equus)殘存至今。有趣的是,大約在2萬年前,不知是什麼原因,馬卻在馬科演化的大本營-美洲滅絕,一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才再一次把馬帶回美洲。

始祖馬

始祖馬。

現代馬、斑馬及驢子在生物分類上皆為馬屬。更新世末第一次冰河期,某些馬屬移居非洲,演化成現今的斑馬;移居北非、中東的則演化成驢子;移居歐亞大陸的則演化成現代馬,今天所有各種品種的馬都是牠們的後代。現代馬源自於歐洲野馬,然而歐洲野馬卻在1909年滅絕。另一種野馬-普氏野馬,不是家馬的祖先但卻還未滅絕,不過也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目前,全世界僅有的普氏野馬不足1500匹,堪稱為活化石,是比大貓熊還要珍稀的物種。

馬在自然界中生存的關鍵就在於能夠躲避獵食動物的襲擊,而憑藉的本領就是發達的嗅覺、敏銳的聽覺、廣泛的視野及快速的逃跑。馬的嗅覺非常敏銳,透過嗅覺,公馬能夠追蹤發情的母馬;辨識競爭對手,再考慮迎擊還是迴避;辨識周遭環境以不至於迷路。馬對聲音的感受能力超過人,馬能聽到人不能聽到的遠處聲音,而且能對不同的聲音做出準確的判斷。過高的聲響會造成馬驚恐,所以不要對馬大吼大叫。陸生哺乳動物之中,馬的眼睛最大,視野也最遼闊。牠的視野範圍幾乎涵蓋360度全域,很容易就可以察覺身後的動靜。但是對距離判斷力差、焦距調節力弱,看遠方的物體只有模糊圖像。馬每跨一步可輕易地超過一公尺,急速奔跑的步伐邁得更大、更快,每一分鐘可跑超過120步,最高速度可達每小時70公里。

銅馬

馬蹅飛燕。

臺灣在史前時代有沒有馬呢?答案是:有,但不是我們目前看到的現代馬,而是「普氏野馬」。早在約一萬多年前更新世冰河時期,臺灣海峽尚未形成,在澎湖與臺灣陸地之間的澎湖海溝在當時是一處很理想的動物棲地,包括普氏野馬在內的一群動物,由北方南下,就棲息在這個地方。然而隨著冰河時期結束,普氏野馬最後卻沒有在臺灣存留下來,一直到臺灣進入歷史時期,馬才再次蹅上臺灣的土地。

荷蘭時期馬匹就傳入臺灣,但數量極少,之後鄭成功的部將馬信帶領一批陜西籍的馬兵來台,成為臺灣最早的騎兵。現在臺南府前路地方法院一帶古名「馬兵營」,就是這批馬兵的駐紮地點。清康熙時,郁永河在《裨海紀遊》提到臺灣「地不產馬,內地馬又艱於渡海,雖設兵萬人,營馬不滿千匹。」清廷平定朱一貴之亂後撥了一批戰馬來臺,但是才不滿十年,又給裁廢了。日據時期,日本的軍隊、警察騎馬,官方也鼓勵養馬。1928年之後臺灣開始流行賽馬,也是一種博弈的活動,因此後來也就有「臺灣賽馬令」的規範,一直到1942年,二次大戰戰事吃緊,賽馬活動才中止。1949年後,隨著國軍騎兵部隊移防,運送542匹戰馬抵達臺灣。騎兵解編之後,馬轉型為遊憩用途,直到現在馬在臺灣仍是以觀光休閒用途為主。除此之外,目前新北市及高雄市都有騎警隊,在觀光區進行巡邏不但有維安的作用,也是很好的觀光大使喔!

馬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在城子崖遺址就有少量馬骨發現,到了夏代馬已成為重要的駕車工具。殷墟大量出土的殉葬車馬坑及馬坑,說明商代王室對馬車的使用已相當純熟。進入戰國時期,騎兵逐漸成為重要的軍種之一,例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在學習匈奴騎兵的機動和靈活性之後,趙國終成一方之霸。漢代以後的各朝代,騎兵一直是戰爭中的重要兵種。直到晚清,機槍引入成為戰爭利器,騎兵地位就不如以往了。後來裝甲機械化部隊出現,騎兵無用武之地,逐步退出軍事舞臺,只能在某些禮儀場合中顯顯威風了。

中國古代馬車

中國古代馬車。

馬除了用來作戰,也用於娛樂。漢代以後,馬的娛樂性開始進入到生活當中,其中以唐代最為盛行,像是打馬球、馴馬表演、馬舞等,都是在唐代風靡一時的活動。馬在藝術上的表現也從不缺席,秦代的兵馬俑就有陶馬俑、漢代不少畫像磚上有馬的形象、東漢墓出土的陪葬品「馬蹅飛燕」精美絕倫、唐代更是有知名的唐三彩馬,各朝各代中與馬有關的藝術作品及文學作品更是多不勝數。

打馬球

打馬球。

馬兼具野性與細膩,敏感而有個性,看似溫順卻有著不認輸的耐力,靜時具有優美的身形曲線,動時散發奔馳飄逸的野性美,對主人有深刻的情感記憶,忠貞堅忍的性格正是人類欣賞的美德。馬這種好用又好看的動物,能在十二生肖中佔有一席之地,真的是當之無愧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馬年特展」承辦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