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頻道
參訪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
2013年第800萬名來臺旅客於12月31日現身桃園國際機場,是來自日本新潟一位新婚女士。這不禁令人聯想到2005年設置的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於2012年10月時累積入館人數已達1000萬人,在7年時間裡,平均入館參觀人數每年達142萬人以上,入館人數不可謂不多。
日本共有東京、京都、奈良、九州這4個國立博物館,隸屬於「獨立行政法人國立文化財機構」,各博物館均自行負擔相關營運。九州國立博物館耗資日本政府300億日圓,該館主要展示日本自舊石器時代至江戶時代九州地區與海外(亞洲)之關係。究竟該館有什麼特色能夠吸引這麼多人?本館南科分館籌備處團隊於2012年12月走訪九州國立博物館,一探其奧秘。
九州國立博物館位於日本九州福岡縣太宰府市郊的小山丘,到達博物館外,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充滿現代語彙的建築。藍色屋頂,佈滿太陽能電板,以玻璃構成建築兩側,從側面來看,像極一頭勇猛的野豬,正蓄勢待發準備往前奔跑。根據博物館宣傳折頁的介紹,九州國立博物館長160公尺、寬80公尺、高36公尺,呈現長方狀半圓柱體,足以容納一個國際型比賽的足球場。
透過介紹,表明我們為臺灣來的博物館人員,目前正在進行國家級博物館的籌建,希望能夠瞭解九州國立博物館的籌建與營運。館方當時籌建的主要參與人員當天均公差外出,於是館方派出資深導覽人員陪同說明。導覽人員並未帶領我們參觀展廳,反而是讓我們參觀內部工作空間以及典藏空間。
聽導覽人員說明,要參訪這些空間必須要事先申請,通過後才准予參觀,因得知我們是臺灣來的博物館從業人員,因此通融讓我們可以進入參觀。首先導覽人員介紹的是整個博物館建築,建築體為全玻璃覆蓋,設有太陽能發電,據導覽人員說明,發電量足以於夜間閉館時供應典藏室空調及行政用電。另建築體設有收集雨水設施,可進行灌溉園圃。而館舍具有特殊防震結構,抵抗一般強震,至於可達芮氏規模多少,我們當時並未追問。外部玻璃與內部玻璃夾有一層空氣層,內部運用大量原木材料,根據導覽人員說法,這些原木均是特殊處理過,除了無酸之外,另外可以加強保溫效果。
可保溫之玻璃夾層。
典藏庫內部(引自該館2012年介紹手冊第16頁)。
解說完建築本體後,館員帶領我們進入內部工作空間以及典藏空間。其內部空間為一、二樓,平面設計成回字形,中間為典藏空間,外圍則分別為辦公空間與文物修復、整理空間。參訪人員行走在回字廊上,可以透過玻璃看見典藏空間內部,也可以看到辦公與文物分析修復、文物整飭、研究技術人員工作等工作情形,不過館方對參訪人員有一個限制,就是無法進行拍攝。典藏庫亦設有空氣層,內部典藏架以特殊木頭製成,具有保溫與防酸功能。夜間進行強制關閉空調以節省電費,但溫濕度仍可控制於文物保存容忍度值。值得一提的是,迴廊上展示著九州國立博物館歷年來各項展示的宣傳海報,形成另類的展示。
可保溫濕之特殊處理杉木。
活動式軌道之會議室隔間。
當我們參觀完後,導覽人員說明展廳有語音導覽,我們可以自行參觀。九州國立博物館的展示可分為一樓大廳可體驗亞洲文化展廳(常設展)、三樓的特別展廳以及四樓的文化交流展廳(常設展)。參訪當天特別展廳暫停服務,一樓與四樓均可進入參觀,四樓展廳無法攝影。
四樓展廳共有五大主題、十項子題,五個主題分別為「探詢:滄海扁舟、繩文之旅」、「傳播:農耕稻作、王權立國」、「揚棄:攜手漢字、汲取智慧」、「開拓:商達四海、物通八方」、「變革:東西交匯、日月同輝」,十項子題則為「大海、森林、火山」、「倭人傳的世界」、「熱鬧的古墳之節」、「裝飾古墳虛擬劇場」、「亞洲人的理想姿態」、「鐘、鈴、鼓」、「遣唐使和絲綢之旅」、「亞洲工藝」、「九州島陶瓷器的精選品」、「豐富多彩的江戶文化」。這些展品精良,在其他日本的博物館似乎也有類似主題。
我們參訪完九州國立博物館,得到的心得是該館並非以典藏品或展示著稱,而是著重於文物修復、典藏與保存的技術,並以此作為生財之道。九州國立博物館不僅接受私人或其他公家機構的文物修復與整飭,甚至主動招攬這些業務。博物館內設有專門的修復整飭人員執行這些業務,特別是古物的修復,不僅運用現代X光機與3D掃瞄來進行文物真偽的判別和內部修復的依據,同時也可以調製古物當時所使用的相同糨糊與色彩顏料,讓古物不因現代材料的使用,造成價值的減少,這些作法都令人嘆為觀止。
博物館一樓的空間利用也令人印象深刻。大廳中設有一大型會議室,其隔間採用可活動隔板,需要召開大型會議時,可以形成會議室,若需要舉行大型活動或是開放式展示,則可以將隔板拆開,形成大型空間,讓空間使用得到最大的彈性。九州國立博物館為與其他日本國立博物館區隔,發展出自己的特色,讓博物館能夠在激烈的環境下順利營運,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備處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考古探索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