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記憶●痕跡—達悟之父

文/楊文儀‧圖/財團法人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

一直以來,天主教白冷會的傳教士透過傳教活動,連結生活記憶與在地人文,他們從1950年代開始深入原鄉,挹注更多的心力在臺東、花蓮或是偏遠的離島地區傳教。而紀守常神父即是當年首位將天主教帶入蘭嶼的傳教士,這位瑞士籍的神父在當時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不僅帶給雅美(達悟)族人無限的愛,也因為他孜孜不倦地將愛化為行動,對於族人的關懷以及投注的心力,因此深受雅美(達悟)族人所敬仰。

蘭嶼紅頭天主教堂前的紀守常神父與雅美(達悟)族人

蘭嶼紅頭天主教堂前的紀守常神父與雅美(達悟)族人。

然而,隨著紀守常神父過世將近半個世紀之後,一個以他為名的基金會成立,並先後從瑞士取回蘭嶼傳統文物,對於仍處於籌備階段的基金會而言,即面臨文物保存維護等問題的困難,因此便向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尋求協助,希望能將文物寄藏於館內典藏庫房,使這些珍貴文物得以永續留存。以下筆者將簡略描述紀守常神父的生平經歷,雅美(達悟)族人成立基金會的過程,以及文物從瑞士返回臺灣的經過,和文物寄藏於本館的始末。

紀守常神父生平簡介

紀守常神父(Alfred Giger ,1919-1970)於1919年3月15日出生於瑞士拉格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他從小就想成為神父到異國他鄉傳福音,為了能實現其堅定的信念,他積極地認真求學,並在1945年晉鐸當了神父。不久後他便被指派到亞洲地區傳教,並在1946年抵達中國,此後6年多的間都待在北京。由於後來陸續受到1949年國共內戰餘後政治紛擾的影響,紀守常神父於1952年離開中國,輾轉停留於香港、日本等地,最後於1954年抵達臺灣。並在當時經由錫質平(Jakob  Hilber,1917-1985)神父的委派,先後於臺東的馬蘭以及鹿野地區傳教,並在同年8月1日獨自前往蘭嶼。

根據席萳.嘉斐弄(Sinan Jyavizong)在《達悟族宗教變遷與民族發展》書中的描述:「紀神父初次到蘭嶼是為探望在蘭嶼種稻的馬蘭堂區的望教友,同時也是為了了解這個與世隔絕的島嶼,並向這個島上的達悟族人宣傳福音。」也因如此,紀守常神父成為第一位到蘭嶼傳教的天主教神父,他在臺東、蘭嶼等地服務長達16年的時間,直到1970年3月10日車禍過世,享年51歲。

基金會的成立緣由

紀守常神父雖然已過世將近半個世紀,但他為蘭嶼無私的奉獻,至今仍為雅美(達悟)族人們所感念。最初,是一批曾受到紀守常神父栽培的蘭嶼青年們,於1984年齊聚於紅頭村落的天主教堂,研商成立「紀守常神父教育基金會暨急難救助會」。而相隔兩年後,周仁先生、謝永泉先生與周貴光先生,又臨時成立了「蘭嶼愛心服務社」,並舉辦「送溫暖到蘭嶼」的活動,以紀念紀守常神父。直到2010年,以周朝結先生為首,幾名曾受到紀守常神父培養送至臺灣培育的雅美(達悟)族人,在朗島村落的天主教堂,決議發起創立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的想法。

基金會的雛型期雖然歷經了許多考驗與內部不斷的調適和整合,籌劃兩年多的時間,終於完成政府立案登記,並於2014年1月18日在蘭嶼紅頭村落的天主教堂舉辦「財團法人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蘭嶼場)成立大會。而基金會組織的目的即為了延續紀守常神父生前所秉持的博愛精神所建立,意即將服務深入社會底層,幫助偏遠地區弱勢及貧困的兒童,實踐以教育培養人才的構想,並透過鼓勵與栽培,期待讓更多的莘莘學子能因而實現其夢想。

文物的來源

2004年8月雅美(達悟)族人席‧芙拉葛安(即婚後成為嘉斐弄之母而易名的基金會執行長席萳.嘉斐弄),因碩士論文研究天主教相關文獻所需,前往瑞士蒐集資料並進行訪談工作。在拜訪紀守常神父妹妹安妮絲(Agnes Dinkel-Giger,?-2007)的同時,獲贈了9件文物,而文物來源則是來自於紀守常神父生前為蘭嶼募款資金,返回瑞士時贈予家人的5件雅美(達悟)族文物,以及4件排灣族文物。由於族人在當時並未有籌備基金會的想法,因此這些輾轉贈予席萳.嘉斐弄的文物,在2014年以前都被暫時存放在白冷會的辦公室裡。

在決議發起創立基金會的想法後,隔年10餘位雅美(達悟)族人為舉辦《達悟之父──紀守常影像集》新書發表及贈書儀式,特地前往瑞士白冷會總院進行參訪,因緣際會在瑞士當地先後與居格爾(Josef Zϋger,1943-2012)先生和依麗華(Elisabeth Gschwind)小姐相遇。

兩人與族人相談甚歡之餘,聽聞族人即將成立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以及在蘭嶼興建文物陳列館等計畫後,亦決定將當年停留於蘭嶼期間所收藏的雅美(達悟)族文物,無條件捐贈於籌備階段的基金會。而這些文物分別為居格爾先生1967年任職於公東高工時,為協助紀守常神父興建紅頭天主教堂停留於蘭嶼期間所收藏的37件文物。以及同為瑞士籍的依麗華小姐,她在蘭嶼中學推廣教育及指導家政工藝時,個人的收藏以及受委託購買的182件文物。

由此可見,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已於2011年開始慢慢有了初步的雛形,而基金會的成員所關注的對象則逐漸擴及雅美(達悟)族人文化的傳承,他們試圖還原傳統文物的文化脈絡,從1954年至1970年傳教士以及外來者與族人交換、購買所蒐藏的物件(object),冀望能藉由這些文物背後所蘊含的歷史脈絡與故事,喚醒族人以及大眾正視雅美(達悟)族傳統文化逐漸流失的現象。

然而,基金會在面對文物陳列館的興建計畫時,卻因為諸多原因而始終停滯不前,緊接著卻又面臨文物陸續從瑞士寄返回臺灣的困境,例如有限的存放空間已逐漸不敷使用,或是環境變化也許會帶來文物各種的風險等等。

文物寄藏的始末

有鑒於史前館在文物保存管理機制上的努力與成效,相較於籌備階段的基金會而言,無疑成為一個良好的學習範本,加上地緣相近的關係,基金會董事長周朝結先生與執行長席萳.嘉斐弄亦曾於2013年10月前來館內參觀典藏庫房,好了瞭解文物典藏保存的環境與方式。

另外,為了能妥善保存維護這些從瑞士運返回臺灣的傳統文物,使文物得以延續其價值,同時尋求本館的專業協助,並在當時提出擬寄藏文物於館內典藏庫的想法。此後,基金會執行長席萳.嘉斐弄陸續造訪本館,與館方商談合辦展覽的可能性,以及討論後續寄藏文物等相關事宜。

本組同仁考量文物材質上的不同,原本存放環境有可能受到天氣或其他外來因素的影響,極可能造成敏感性質的物件長期處於相對濕度高的環境當中,進而產生如變形、裂化等情況發生。為了避免濕氣繼續延伸擴散導致物件損害嚴重,本組同仁曾建議基金會,在文物還未寄藏前,在暫時存放的空間內能盡量保持乾燥、涼爽,即存放於空氣流通的環境當中。

同時,也考量寄藏文物需長久時間存放於典藏庫房內,為重視其文物的保存性,避免物件材質之間的互相影響,若是使用一般紙質包裝,容易受到光線、氧氣等外來因素而產生變質,或間接影響到文物本身。

對此,在整飭工作實際進行前,本組同仁曾幾次前赴基金會位於白冷會的辦公室,與執行長席萳.嘉斐弄討論文物保存的問題。而為使雅美(達悟)族傳統文物能達到永續保存的目的,基金會在有限經費以及人力資源下,選擇以博物館常見的包裝材如無酸紙做為文物包裝的材料。由此可見,為保存雅美(達悟)族人的文化資產,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及延續,基金會對於文物保存維護所展開的初步行動,即奠定了最初成立的決心。

「財團法人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申請寄藏案」在通過於本館蒐藏品審議委員會後,本組同仁隨即進行文物裝運、保險以及簽約等寄藏程序,並於5月6日逐件進行寄藏文物檢視與記錄,執行數量點交以及入藏等相關的事項。此次寄藏於本館235件的文物,類型包括生活器具、衣飾、工藝品、裝飾品,或是宗教儀式、驅逐惡靈等儀式性的器物。

筆者認為,透過這些寄藏文物可以看到其中包括人事物有關的歷史脈絡,無論這些寄藏文物自瑞士返航過程即便面臨到諸多的困難,而以上敘述不僅只是回溯傳教士、外來者與族人之間的淵源關係,或是紀錄文物寄藏細節等相關描述,我們似乎都能夠藉由敘事的過程,在歷史的進程中,去還原或是找尋這些傳統文物背後所蘊含的記憶痕跡。

小結

言及於此,若將其置於歷史脈絡下進行觀察,對照當時社會背景,即可發現其中蘊藏著許多故事。而這些蘭嶼在地生活經驗的故事,則分別隱藏、交織在個人層層的記憶中。筆者認為傳統文物的存在能夠觸動人們記憶的綿延(duration),雖然文物作為歷史記憶中的客體,不僅勾勒出當年傳教士、外來者與族人相處的情境,然而當中混合著不同民族文化與生活模式的差異性,以及文物背後更呈現部落初期與外來文化之間的情感交流,或是宗教信仰與祖靈文化的經驗結合,是經由外來傳教士的影響,達到信仰與文化的合成等等。

隱含在文物裡的記憶,不僅指向時間的流程,而是當我們在檢視相關文字敘事的同時,記憶能夠再度被喚醒,並重新建立起敘事的場景。而文物的背景描述則成為了一種回憶的方式,我們能從中追溯隱沒其中的敘事線索,而每一段記憶的痕跡,或可說是綿延的瞬間都能帶領我們重返故事的現場。

簡而言之,文物本身的存在以及夾帶富有故事性的敘述,對於擁有共同生活經驗的觀者而言,不僅能夠觸動塵封已久的記憶,筆者認為透過觀看的動作,能使過去的經驗與當前的經驗相互交融、滲透或是共存。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內在意識不斷持續流動、綿延且變化著,最主要的是觀者在接觸到這些傳統文物,以及相關紀實的文字時,能在生命經驗所累積、保存的記憶中,產生無限漣漪的效應。

如同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所期待的,除了此次依麗華小姐返回臺灣後所參與的專題報導與專訪,是以敘事的方式回顧其過往的經歷,期盼讓更多的人知道並前來史前館參觀文物,但其實基金會最終的目的在於希望能透過此次達悟文物返航整個過程的紀錄,在其借鏡下,「希望早年被收購的達悟文物,甚至於是臺灣原住民的文物亦能重新回歸其主人身邊……。」

參考文獻

席萳‧嘉斐弄
2009  《達悟宗教變遷與民族發展》。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010  《達悟之父──紀守常影像集》。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謝永泉
2004  《蘭嶼之父紀守常》。臺東:蘭嶼天主敎文化硏究發展協會。

網路資料

天主教蘭嶼堂區記事年表

財團法人紀守常紀念文教基金會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約聘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