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文化專欄
從遠東來的包裹-臺灣排灣族原住民的友誼瓷杯
2015年4月14日已從教育界退休的黃柏森老師到博物館來,交給筆者一張從德國Marktheidenfeld(馬肯田郡)寄來的當地報紙剪報,標題是「從遠東來的包裹-臺灣排灣族原住民的友誼瓷杯」,令人回味起這段有意思的展演交流經驗。
遠方的民間情誼
1986年臺東縣與德國Marktheidenfeld(馬肯田郡)結為姊妹市,雙方於1985年起至2008年有多次正式團體互訪。1990年金峰鄉嘉蘭村曾以「嘉蘭國小民俗舞蹈團」20名團員為班底,與地方組成35人親善訪問團赴馬肯田郡並參加「艾森巴赫(Esselbach)樂團35週年慶典」。
舞蹈團帶去傳統排灣、魯凱族歌舞,加上孩子們的天真活潑表演,處處受到熱情歡迎,當地平面媒體也做了特別報導。一位舞者回憶起當年的情況表示,每次表演完還有很多小粉絲圍著他們,甚至跟在車子後追逐。
這段交流後續發展,還曾經促成金峰鄉的孩子王琳也在馬肯田郡協助下赴德求學,並獲Würzburg(符茲堡)大學音樂教育碩士學位。而遠方的民間情誼能夠維繫,其中的關鍵人物是黃柏森老師。他大學主修德文,對德國文化保持濃厚興趣,也擁有豐富的專業素養,因此過程中一直擔任雙邊的翻譯工作,迄今仍與德方友人保持書信往返與聯繫,他居中默默推動這段難得的臺德民間交流工作。
友誼的連杯和瓷杯
2012年冬天,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部落歌舞發展的角度,重新看待這段歷史的意義,特別策劃了「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特展。開幕時也邀請當年參與表演的舞者和舞碼重現,同時製作了「馬靴連杯」和瓷杯兩件饒賦意義的紀念品。
獨特的「馬靴連杯」是策展團隊同仁們的創意,採用了排灣族連杯主體,杯體部份改為德國人平常使用的馬靴造形啤酒杯,將臺德雙方交流的文化連結化為實體。
這件連杯邀請排灣族工藝家鹿樣(曾文財)製作,嘉蘭部落文史工作者蔣爭光表示,嘉蘭部落曾經以樂舞和德國建立了很長久的友誼,部落裡族人都很珍惜。史前館構想出「馬靴連杯」,由部落製作成實體,代表著彼此的文化概念融為一體很貼切,也是真誠友誼的展現。
至於特展的主要視覺意象,以排灣族和艾森巴赫市(Esselbach)巴伐利亞皇家樂隊為主題,設計時也融入雙方頭冠與裝飾特色,以一起共飲連杯為藍圖,做為友誼象徵,同時也開發了少量的紀念瓷杯。
這件瓷杯透過黃柏森老師寄送給馬肯田郡德國友人,2015年春天接獲德方寄來的剪報迴響。
「從遠東來的包裹」剪報內文
【馬肯田郡報】2015年1月13日
艾森巴赫市(Esselbach)巴伐利亞皇家樂隊榮譽團員Eranzs Wamser,在聖誔節前接獲一個由臺灣寄來的包裹,他驚奇急切地打開,裡頭裝了12個美麗的瓷杯,杯上的圖紋是戴著傳統頭冠的排灣族和戴平底高統帽的艾森巴赫市樂隊成員共飲的連杯,此外杯上還有一段文字「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
艾森巴赫市和臺灣排灣族關係起源於1985年樂隊第二次遠東之旅,到了臺灣東南部,與臺東縣締結友好協定,並且與說得一口流利德語的Fritz(黃柏森)建立友誼,這件包裹也是黃柏森老師寄來的。
這個美麗的瓷杯是位於臺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特展所製作,內容提到1990年夏天排灣族嘉蘭部落少年樂舞團隊到德國艾森巴赫市訪問,受到巴伐利亞皇家樂隊成員家庭真情的款待;來自臺東的少年樂舞團隊參加巴伐利亞皇家樂隊35周年慶活動並且表演,得到非常熱烈的喝彩與掌聲。
對樂隊而言,排灣族歌舞優美的姿態是美好的記憶,透過這份聖誕禮物,被視為和臺灣、排灣族原住民的友誼,尤其是在時隔25年後還繼續活躍存在。(德文翻譯黃柏森)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Kivala—我們交個朋友吧」策展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