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移動的寺院:談西藏唐卡展的與壇城製作演繹
作為一種宗教藝術,西藏的唐卡繪畫是一項有制定規矩的繪畫創作,「唐」(thang)指空間,「卡」(kha)為捲起的軸畫。這個平面空間如同宇宙般延展,它可幻化作極大或極微的宇宙圖示,也是佛教世界觀的象徵。唐卡不同於一般的繪畫,它具備神性,內容由佛教尊者到寺院建築或醫學藏藥,皆是對於神靈的指涉。
唐卡不同於當代繪畫中的「個人創作」,而是宗教儀式與修習過程的展現。畫師為了迎接佛神進入像中,必須完全依據經書典籍,以固定的技法和比例來描繪神聖的內容,不妄自創作或調整。在畫師繪製的過程中,勾線設色的筆觸,有如修行次第的儀軌,直到進到畫面中心,這也是畫師觀想主尊佛神的寄棲之處。藏傳佛教的「唐卡」(thang-kha)藝術,在當下依然以這種方式活躍並實踐。
唐卡如同一座「可移動的寺院」,在宗教文明所構成的神聖路線上流動。通過畫師繪製的唐卡,使佛教義理得以深化於帳篷與村落、寺院與家戶、僧伽與世俗之間。
本館於六月份有幸與蒙藏委員會合作,在本館展出「西藏唐卡藝術特展」,更難能可貴的是,為了本展覽我們特別邀請生活在尼泊爾的喇嘛前來本館,為此展覽製作了一幅120公分見方的壇城沙畫,這也是在臺灣地區博物館展出時較具特色的活動,因為它有別於一般展示的特別展演,而具有宗教性與目的性的場域祈福儀式。
六月三日起,喇嘛們特別攜帶了彩沙與製作沙畫的工具前來本館展廳,經過討論後,為特展訂製一幅觀音壇城。從開始製作前,四位喇嘛先將不同顏色彩粉集中在畫板中央,秉持虔誠意念持誦一段咒語後,展開為期三天的壇城製作過程。
在製作過程中,從打稿上彩粉到完成,每段過程都極為嚴謹,所謂聚沙成塔,美麗的彩粉漸漸建造了一座觀音菩薩所居住的場所,這段過程中,本館派人縮時攝影,把每一段精彩的過程上傳YOTUBE,有興趣讀者可上網觀看。在三天期限內,喇嘛們將壇城完成後,小心翼翼送入展櫃內,並再次持咒加持,除了將意念映射在這座壇城裡,也將祝福分送給空間內每一位工作人員。
博物館員無論在進行任何種類的展覽,都有一定的預設立場,但有時這一類屬於信仰行為的展示與儀式展演,所要傳達的是無形文化遺產的普世價值,尤其唐卡的創作,目前已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遺產,自然有其本身超越宗教意涵的意義,呈現藏族在宗教信仰的文化價值。因此如何保存精神信仰的過程,無論唐卡製作或是壇城沙畫的製作,都具有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本館也非常有幸,將此呈現給觀眾欣賞。
在本展覽中,另一個重點當然是藝術繪畫的呈現,唐卡繪畫在藏族生活中它並非是一藝術,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宗教行為在展覽期間,我們商請蒙藏委員會提供大陸青海熱貢地區畫師所繪八幅現代唐卡創作,由於唯恐有損繪畫,僅展出一個月時間。之後我們更換了自尼泊爾地區所製作的藏醫與天文的唐卡作品,在為期三個月的展覽中,可以觀賞西藏宗教、天文與醫學的繪畫與知識。
此外還有一項盛大的展演活動,即將在8月16日下午展開,也就是壇城沙畫的解界儀式,聚結在這120公分見方的眾多彩沙,將在8月16日下午,再次邀請喇嘛來展廳舉辦儀式,經過一場華麗莊嚴的持咒後,將壇城摧毀幻化成一粒粒散沙。一般來說,會將此沙傾到至河流中,將此祝福流向大海。本館希望這樣具有幸福意涵的彩沙,可與到場民眾分享。我們將在儀式完畢後,將彩沙裝在玻璃瓶中的這一份幸福,分送給到場觀眾。這將是博物館舉辦活動的另一項高潮,有興趣的觀眾,請於8月1日上午9點起至本館網站預約親臨到場參加儀式,即可得到這瓶幸福彩沙。
博物館在舉辦每一場特展,有時會跳脫本土文化框架的束縛,希望以多元文化讓民眾了解,每一個文化在歷史脈絡中都是在時間軸中互相平行,有時也因此交叉迸出火花,但有時也因此透過其他文化的轉繼中,獲得文化的交集。尊重文化差異與多元的共容,是我們展現文化遺產普世價值想傳達給觀眾的重要觀念。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西藏唐卡藝術特展」策展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話題 • 話語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