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文化專欄
來自屏東縣萬巒鄉赤山村潘辛上家族的馬卡道文物捐贈
在荷領及明鄭時期,馬卡道(Makatao)族人活躍於屏東平原,歷史上稱為「鳳山八社」。至清代因推行番屯政策及大量漢人移民侵入屏東平原開墾,族人被迫移往屏東大武山下的沿山地帶,復因土地貧瘠而繼續往南及往東遷徙尋找新的居住地,至今日散布於恆春半島、南迴地區、花東海岸及臺東縱谷一帶。
因歷經多次遷移,馬卡道族人與鄰近的族群通婚與互動,在文化習俗上有許多的相互採借。曾經的污名化身分記憶,也使得馬卡道族人一度隱身於歷史當中。近20年來,隨著族群意識的覺醒,馬卡道族人開始尋回斷裂的歷史,透過聚落或家族長輩的口述,並參照文獻及日治時期的戶籍記錄與傳統祭儀的復振,積極重建其身分認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在常設展示南島廳的更新,特別邀請高樹加蚋埔聚落合作重製祈雨祭器「雨王」,也是為了紀念及彰顯這段文化復振的歷程。
近年來,在馬卡道原鄉的屏東地區,一些年輕世代的族人也在嘗試著各種不同的探索與尋根途徑,從多個單點的部落事務及社區工作開始起步,持續吸納更多離散在外的成員,重整並串連轉換為不受地域性侷限的行動小組——馬卡道青年小組。精湛的刺繡工藝,可說是馬卡道族在物質文化上的一個重要特色,青年小組也將刺繡圖紋與衣飾文化的再現,作為文化復振及形塑族群認同行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透過刺繡圖紋及服飾的重製,凝聚了更多族群的情感。除了四處尋找留存在聚落中的古老繡片及衣飾,博物館所蒐藏的物質文化物件,也是重要的追尋線索。史前館也因著這樣的合作機緣,在過去數年之間,與許多族人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係。
2023年11月初,馬卡道青年小組陳以箴與筆者聯繫,提及在尋訪調查中,得知屏東赤山地區潘氏家族留存的刺繡劍帶,在形制上與先前曾來史前館借閱的典藏品(典藏編號20051400012)有些相似,且擁有者的後代希望能夠尋求機構協助典藏。在得知這個訊息之後,筆者便依聯絡資訊開始聯繫。代表接洽的劉毅軒表示,家族中仍有留存大祹衫及一對劍帶,希望能妥善保存。剛好馬卡道青年小組去家中記錄時,提及史前館的典藏專業及開放友善的態度,故家中長輩有意願將這些文物轉交給史前館協助保存。
經過詳細的溝通與交流,始得知現年84歲的潘辛上先生是這些文物的擁有者,他是劉毅軒的外祖父。所留存的這件大祹衫,是潘辛上的母親曾經穿著使用的服飾,因此具有紀念性,連同一對精美的繡製劍帶保留下來,多年來都由潘辛上的妻子潘省女士珍惜地收藏保存在家中。經由筆者說明博物館的蒐藏機制,潘辛上先生家族成員一致同意將這些文物無償捐贈給史前館幫忙保存。潘省女士說:「雖然對於這些具有紀念性的服飾非常不捨,但也擔心保存不當,以後就消失了,因此願意捐給博物館來保存,讓後代也有機會繼續看到。」
雙方有了共識後,史前館在蒐藏審議委員會正式提案通過接受捐贈,並約定在2024年3月15日前往屏東縣萬巒鄉將文物運回。潘辛上的女兒潘佩茹任職於萬巒鄉圖書館,她表示近年來馬卡道族群意識逐漸恢復,文物是重要的證據,因此家族成員都接受毅軒的建議,願意將家傳文物捐給史前館永久保存,也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能認識馬卡道的傳統文化。這項文物捐贈儀式就在圖書館進行。當天除了潘辛上家族及親友外,馬卡道族人也特地穿上族服出席,當地文化復振工作團隊馬卡道青年小組及多位文史工作者、媒體等20餘位地方人士聞訊也都來出席參加,場面十分溫馨感人。
依據潘辛上先生的記憶來推算,家族留存的大祹衫與劍帶應該都有將近百年的歷史。而且保存情況相當好,幾可媲美博物館中的典藏品,這也顯示了潘省女士對於物件的感情與愛惜。這兩件文物皆為家族擁有,來源脈絡清楚,對後續研究或展示都很有幫助。繡製劍帶在數十年前曾經外借展出,當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借展單位直接黏貼於板子上裱框展示。為避免損傷,故連同裱板帶回博物館後進行專業處理,現已無損地維持原貌取下。
史前館前幾年策劃「牽手平埔」特展,因而認識了許多馬卡道族的朋友。在此除了向潘辛上先生與其家族成員的慷慨捐贈致謝,也特別感謝馬卡道青年小組的引介,因著這樣的機緣,才能有機會完成這次深具意義的捐贈與典藏。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馬卡道文物捐贈案承辦人)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話題 • 話語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