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 • 迴響
2015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服務的精神,收穫滿滿
離開舒適圈,夢想離我更近
比起其他需要自己去接洽實習單位的學校,我們已經算是幸運的了,這次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暑期實習,就是透過同學熱心的建議,再經由學校接洽,因此大約一半以上的同組實習生都是系上同學。
即使是這樣,對未知的環境仍有複雜的情緒,一些害怕、一些期待、一些緊張、一些不知所措。我知道我的經歷能讓我知道選什麼組實習會比較有利,大致上也了解工作內容。但那些都只是皮毛,真正要學的,從打開「實習」這道門才開始。
DIY活動櫃台。
票務實習,核對票號及統計免費票人數。
解說員是教育家也是哲學家
我在公共服務組實習,主要的工作內容有定點導覽、協助「FUN暑假.趣逛博物館」DIY活動、票務、協助公共服務組等事務。每個實習生都有一個解說員學姊,有什麼解說上的問題都可以問學姊。一開始要看資料、消化資料,配合展廳的展物,理出自己的脈絡、故事線,再加上自信、個人魅力、個人經歷和見識,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導覽。
文字敘述可以輕易地將過程、程序記錄下來,但實際上要做到則是非常不容易,也並非來實習兩個月就能做到。所以我非常感謝史前館公服組,他們放手很多東西給我們做,不怕菜鳥會搞砸,只希望這個暑假的實習能讓我們帶一點東西回去。
當然這也不是隨便放我們亂搞,要正式上場導覽,也需要經過考核。在考核之前,我找了我的公服組解說員學姊—文婷幫我看看我的導覽,她很用心地聽,並給了我一些建議,包括太緊張、不夠穩、一個點與一個點之間的串連不夠流暢。而我觀察她的導覽,發現遊客都很熱烈參與,她藉由問問題的方式引起遊客的好奇心,再進一步解說,而不是將一大堆知識劈哩啪啦一次倒光。要有「遊客是來放鬆休閒的,不是來上課」這個概念來帶解說,才容易上手。
導覽解說是極富教育意義及哲學觀點的,而導覽解說員便是教育家與哲學家,把閱讀的資料包裝成一個故事,藉由故事安排而有解說員的觀點,與生活融合;再藉由問答跟遊客互動,傳達給遊客知識。這就是解說員的專業,並不是導覽機器或QR Code所能取代的。
服務最大的收穫:簡單、直接的成就感
導覽之外,還有暑假每個五、六、日的DIY活動。活動內容相當豐富,包括桌遊史前館、身份勳章、史前洞洞豬彩繪、石畫石說、沙畫、彩繪杯墊、點點畫。而我們沒有固定的工作,給繪畫用具、帶小朋友去座位上、陪小朋友玩桌遊史前館、壓胸章、補顏料等,哪裡需要幫忙就去支援。
陪小朋友畫畫、跟他們聊天,雖然說是小事,但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讓自己心裡的小孩跑出來玩一下,能從中得到樂趣,亦是一種放鬆。與遊客接觸的服務性質工作雖然瑣碎、需要耗費體力,沒有特殊的檢定或是經歷可以引以為傲,但得到收穫、有成就感卻是非常直接而且相當容易的事。看著小朋友因為一件作品而滿足的表情,或是小孩不畫了,爸爸媽媽幫忙收拾殘局,有點無奈但心甘情願的感覺,都是心靈上的收穫。
桌遊史前館,小朋友玩大富翁闖關。
簡單說明洞洞豬彩繪。
分享、給予,溫暖無私
在實習期間也很榮幸參觀史前館的大小活動,例如「重返水思路:奇美部落特展」開展、在「臺灣史前文物郵票」發行典禮上幫忙,見到很多地方長官,也稍微了解博物館的運作。發現要辦成一個活動,需要很多人力幫忙,而這些瑣事是不會寫在工作內容裡面的,它們瑣碎、重要且必須,把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
謝謝公服組的同仁、解說員們,他們對實習生很好、很友善,常常會有水果、蛋糕可以吃、藉著活動去鹿野高台看熱氣球。也很願意分享經驗,相當難能可貴,因為分享才能互相砥礪成長。也鼓勵我們參與各種活動,藉由親身參與,才能深刻了解,那些文字寫不出來的種種細節。
(本文作者為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2015年史前館實習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南島文化專欄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