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話題 • 話語

史前巨石、社會記憶與當代文化景觀──紀念宋文薰先生

文/葉長庚‧圖/葉長庚、夏麗芳

大多數考古工作所發現的史前遺跡、遺留等皆被埋藏於地底下,這些屬於史前人群活動與生活所產生的物質遺留承載著讓現代人認識過去文化與社會的主要線索及資訊。然而,有部份的史前遺留,不僅代表過去,也成為社會記憶的載體,更形成當代文化景觀。臺灣東部的史前巨石就是最好的例子。

1宋文薰先生於臺東泰源遺址與單石合影(夏麗芳攝)

宋文薰先生於臺東泰源遺址與單石合影(夏麗芳攝)。

臺灣的史前巨石

最早提出臺灣巨石文化說法的是鹿野忠雄先生,他蒐集許多田野調查的材料,認為臺灣東部所發現的許多大型石造物是巨石文化的代表性遺物(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1955)。1980年代,宋文薰教授藉由臺灣東部各類型石造遺物的分布,以及麒麟遺址發掘出土的單石排列遺跡和年代資料,與連照美教授提出「麒麟文化」,主要包括岩棺、石壁、巨石石柱、單石、石像、有孔石盤等,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脈東側(宋文薰1980)。

然而,近年來臺灣東部新發現不少出土巨石的史前遺址,使得臺灣史前巨石的議題有更多討論與看法,但是也因為巨石主要曝露在遺址地表,所以長久以來其脈絡關係一直是考古研究上最難處理的問題(葉長庚2014);但是,也因為巨石大多露出在地表,而與後來同樣生活在該區的人群有了新連結。

社會記憶裡的巨石

任何社會秩序下的參與者必須具有一個共同的記憶。    保羅.康納頓

2掃叭遺址上的石柱

掃叭遺址上的石柱。

3仍在白守蓮遺址的的白守蓮Ⅲ號岩棺

仍在白守蓮遺址的的白守蓮Ⅲ號岩棺。

由於許多史前巨石長期曝露在遺址地表,在考古學家發現與記錄下它之前,大多早被當地人所熟知,愈是巨大與明顯者愈是如此。因此這些巨石早就存在該人群的社會記憶中,可能是藉由神話解釋它的存在,也可能是口傳述說它的歷史,亦有藉由巨石進行儀式行為的情形。

臺灣目前發現最大的史前遺留,無疑是掃叭遺址上的石柱,而它也有著很美的神話故事─美女巴奈。由於巴奈的死去,傷心欲絕的阿達旺從瑞穗丟了一塊大石頭到花崗山上,而當時住在美崙山的阿達霸不甘示弱地丟了兩塊大石到了舞鶴平臺上,直插入土中而成了掃叭遺址上的石柱(李來旺1994)。

白守蓮遺址上一共發現有3座岩棺,是目前發現最多岩棺的史前遺址。其中白守蓮Ⅰ號岩棺已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白守蓮Ⅲ號遺址仍坐落於遺址現地。該區域阿美族人一向視岩棺為祈雨石,是進行祈雨儀式十分重要的物件,而近年來仍有進行祈雨的儀式(葉長庚2013)。

「巨石」文化景觀的形成與形塑

Landscape多半譯為「景觀」或「地景」,考古學也曾經從關注環境發展至討對文化景觀議題。一般而言環境指涉是自然造成的,而文化景觀則是強調對人群或文化上的意義,所以當考古學討論到文化景觀時,主要聚焦於人類對環境之經驗,並強調形塑當地環境之人為活動的遺留(Contreras 2010)。特別的是,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人群透過史前巨石,再次形成或重新塑造新的文化景觀。

4都蘭遺址上阿美族發源地石碑

都蘭遺址上阿美族發源地石碑。

都蘭遺址出土岩棺、石壁等巨石遺留,而當地都蘭部落也據口述歷史及文史考證資料在遺址區域立了「阿美族發源地」石碑。筆者偶爾前往探訪岩棺與石壁之際,曾見過阿美族人進行儀式行為的遺留。類似的情形是在太巴塱遺址區域上,也設立「阿美族祖先文化發祥聖地遺址紀念碑」,並且將該區域出土之遺留物集中保存,針對出土之石板棺規劃於現地保存。

5太巴塱遺址上的阿美族姐先文化發祥地遺址紀念碑

太巴塱遺址上的阿美族姐先文化發祥地遺址紀念碑。

前述的情況可以視為直接與史前遺留進行連結而形成的文化景觀,代表當代人群如何認識史前遺址,以及進一步與其自身文化產生連結。不同前述的是,筆者曾在鳳林鎮部落創意之家前發現3件被立置的石柱,經過詢問是為了紀念三個較早來到該區域的祖先而製作的。

6位於鳳林鎮部落創意之家前所立置的石柱

位於鳳林鎮部落創意之家前所立置的石柱。

相同的,長光社區居民也因為長光遺址出土岩棺、史前墓園與大量史前遺留,後來設立了長光社區松年大學及文物館,並且在週邊堆起砂丘,於其上仿造一處小形方形祭祀區,其形象主要即為參考長光遺址出土祭祀復原場景(葉美珍2009)。相較之下,另外被農民從考古遺址「挖」出土而移置道路旁擺設的單石群,大概只能視之為「景觀」而不是「文化景觀」了。

7長光社區仿造的祭祀區

長光社區仿造的祭祀區。

8長光社區道路旁被排列立置之單石群

長光社區道路旁被排列立置之單石群。

從博物館走向文化景觀

2016年518博物館日以「博物館與文化景觀」(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為主題,然而將物件典藏入博物館似乎是將其從文化脈絡中抽離了,進入了另一個相對靜止的時空軸線中;博物館作為一個典藏文化資產的專業機構,或許對物件而言可以更長久保存,也可以透過展示與教育推廣讓更多人認識,但是如何讓民眾藉此可以更真實認識這塊土地,那或許又是另一項繁複的任務了。

近年來,史前館也協助相關主管單位針對巨石進行保存維護作業、辦理相關推廣活動,並且嘗試與地方上進行連結,針對仍留存在遺址現地或是戶外的史前巨石進行調查與記錄,並規劃其可能的保存維護方式;也是期望以博物館為起點,藉由史前巨石連結戶外的文化景觀,也能進一步瞭解這塊土地上多元且豐富的文化。

後記─紀念宋文薰先生

2016年518博物館日以「博物館與文化景觀」(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為主題,然而將物件典藏入博物館似乎是將其從文化脈絡中抽離了,進入了另一個相對靜止的時空軸線中;博物館作為一個典藏文化資產的專業機構,或許對物件而言可以更長久保存,也可以透過展示與教育推廣讓更多人認識,但是如何讓民眾藉此可以更真實認識這塊土地,那或許又是另一項繁複的任務了。

臺灣巨石研究中,最早的年代資料來自宋文薰先生發掘的麒麟遺址。他也踏遍了臺灣東部主要的巨石遺址,當筆者在進行巨石研究時,彷彿依循著宋先生曾經走過的遺址前進。於撰寫此篇文章時,驚聞宋文薰先生於4月27日逝世,想起不久前才因為製作宋先生90大壽影片而拜訪多位師長,在那些日子裡,每每看著師長們談起宋先生之時,總是感到如沐春風的溫柔,深深感受到宋先生著實影響著許多人!

引用書目

Contreras, Daniel A.
2010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Insights from the Prehispanic Central Andes.
Journal of Archaeology Research(2010) 18:241-288.

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刊於《中國的臺灣》,陳奇祿編,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李來旺
1994    《阿美族神話故事》。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管理處。

保羅.康納頓著、納日碧力戈譯
2000    《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55    《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葉美珍
2009    〈臺東縣長光遺址與其私立教育文物館─考古工作者之觀察〉,《人類學藏品、大學博物館與社區工作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2009年11月14日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葉長庚
2013    《臺灣史前岩棺─重要古物白守蓮Ⅰ號岩棺保存維護推廣手冊》。臺東:臺東縣政府、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4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遺址試掘報告〉,《田野考古》17(2):59-100。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