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原住民青年藝術節下鄉-用展演跨越部落、連結新世代青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連續辦理四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希望藉由博物館平台,讓高中職原住民青年能夠透過動、靜態藝術展演,彼此交流並達到文化傳承的目標。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參照此模式,特別於2016年10月1日策劃「原住民青年藝術節-身體展演與文化實踐」活動,以展演串連青年社團和展開文化議題的對話,延續、擴展了藝術節的精神與能量。
原藝班創作展示與累積的能量
創作展以歷屆青年藝術節展示作品精華為主,區分為關山工商的陶藝、版畫、染織及公東高工的木工作品,尤其是多年來曾經製作版畫所累積的原膠版,組合而成一件大型「集體創作」,最能夠體現此次展示的意義。(圖1、2)
圖1.高中職靜態展示的藝術作品。
圖2.青年藝術節展示的原膠版組合。
本館呼應展示主題「身體展演與文化實踐」,以實施13年的原住民樂舞傳承計畫及4屆的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將其中部落、學校樂舞展演的交流影像,剪輯製作成樂舞相關紀錄片配合展示,讓民眾了解博物館所扮演的平台功能與累積的藝術能量。(圖3)
青年文化議題的討論與分享
為了傳承布農族文化,東部布農族先後成立了「台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等社團組織;同時因傳統社會並無年齡階級與會所制度,新世代的海端、延平鄉布農族青年自行結合成立「東布青樂團」,以樂團及組織積極推動相關現代青年議題及創作、傳唱布農族歌謠。(圖4)
10月 1日於海端鄉布農文化館的開幕活動,特別規劃兩場「原住民文化議題講座」,由本館研究人員蔡念儒、林建成擔任主持人,當天「東布青樂團」的演唱掀開序幕,協會及部落學校成員踴躍出席,成為地方一大盛會。(圖5)
身兼協會理事長及樂團主唱的布農族青年胡克緯,在身體勞動議題上,以「腳印、火苗與三石灶:走在成為布農的路上」,分享他經營社團運作的經驗。排灣族空間設計規劃師謝聖華則以參與「530」布農族部落空間規劃經驗,提出對族群文化與建築的智慧,值得後人學習。
下午講座以樂舞展演為議題,原住民族發展中心副主任浦忠義發表「國家級原住民樂舞團發展政策」,阿美族舞蹈家莊國鑫以「堅持舞動-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實驗劇場成立與演出分享」,卑南族舞蹈家林蕙瑛則與兩位發表人對話,台上、台下及現場觀眾有良好的互動。
傳統與現代樂舞的交流
動態樂舞表演以新武呂溪生態人文發展協會傳統歌謠班,演唱pasiputput(祈禱小米豐收歌)、mapulaug(報戰功)等優美的傳統古謠,7、80歲的族人非常認真地表演,其中一兩位老人家甚至忍耐著自己腳部痛風的疼痛,堅持完美的演出,令在場人動容。(圖6)
臺東高商原舞團表演「入家」,透過歌舞敍述臺東馬蘭阿美族傳的入贅婚,年輕男女青年的活力與舞蹈力道,震撼了全場;莊國鑫舞蹈團則以代表花蓮意象的「038」現代劇場作品,分享其片斷,舞者們用現代舞的肢體語言在展演空間裡演繹,許多老人家沒看過這種以傳統元素創作的現代舞碼,不時出現嘖嘖稱奇的反應。(圖7)
結語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以關山工商、公東高工原藝班作品為靜態展示基礎,並於開幕當天策劃傳統與現代樂舞的交流、原住民青年議題講座,除了用展演串聯起布農族青年社團,也強化了布農族文化館在地方所扮演的文化教育與藝文展演的功能。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參與「原住民青年藝術節-身體展演與文化實踐」之本館策展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考古探索
-
回想 • 迴響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