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探索
談多良地區遺址近年之考古調查(下)
在臺東市以南沿南迴公路所經海岸淺丘,已知有許多史前遺址,尤其擁有無敵大海景的熱門景區多良車站所在多良聚落已發現多良、下多良、上多良、多良II及多良III等5處遺址,其中以多良、多良II及多良III遺址出土較多史前遺物。前一期在〈談多良地區遺址近年之考古調查(上)〉一文介紹過多良遺址,這期接著介紹近來在多良II及多良III遺址的考古調查。
兩處遺址的調查工作在2021年2月進行,此時氣候溫和,適合進行野外調查,而且是春耕時節,農民通常會將田地除草翻土,該地若有史前遺物,可能藉由翻動而露出地表,因此可在不影響作物的情況下觀察露出地表的器物遺留。
一、多良II遺址調查
多良II遺址約在2002年由史語所劉益昌教授考古團隊所發現並作記錄,位於上多良與下多良聚落的分界。此次偕縣府遺址巡查員至多良II遺址作地表調查,進入下多良社區後,沿多良產業道路循著往上多良的指標前進,產業道路在下多良社區西側有一分岔路往上多良,遺址位在岔路口兩側,適值初春農民翻耕整地,地表全無地上物。
道路兩側順著坡度西高東低,裸露的地表暴露出一些陶片及石器,包括陶罐口緣、印紋陶片及打製石斧、磨刀石等,初步判斷為數百年前的史前遺留。印紋陶片大多為籃印紋,類似細條編籃壓印成條狀陽紋,這種源自華南的印紋陶可能在2000多年前就進入臺灣東部,在三和文化遺址除主流陶器外也有少量這類印紋陶,從質地來看是在地製作的,持續到數百年前。
多良II遺址文化內涵之推測主要參考自貓山遺址,700年前至500年前在卑南大溪出海口右側活動的貓山類型(文化),使用三和文化晚期的素面陶,以及少量帶條印紋、「回」形及「ㄖ」形陽印紋等屬於華南風格的印紋陶器。
多良II遺址素面陶器類似三和文化晚期,印紋陶片除籃印紋外也有少量接近簡易的「回」形紋風格,與貓山遺址出土的同型紋飾接近。在石器方面,曾採集到完整束腰型打製石斧,長約20.5公分,寬約11公分,厚2.5公分,算是中型器。這類石斧是臺東以南地區1000多年前至數百年前遺址常發現的器物,為當時在已經有鐵器的情況下仍使用少量的打製石器。
此外,這時期因使用鐵製武器,鐵刀或鐵箭頭常需隨時磨利,故隨身帶的小型磨刀石成為常見的物質遺留。在多良II遺址觀察到幾件砂岩質磨刀石,砂岩小礫石使用後自然逐漸成為長方板狀,這類磨刀石在貓山遺址也可看到。
由使用器物來看,約同時間的多良II遺址與貓山遺址古代居民似乎使用類似的陶器與石器,這是物質傳布圈的普同性亦或有其文化關聯性,這可能必須想到更深層的文化行為例如埋葬方式。已知貓山遺址700年前古代居民採行略微屈肢的土坑葬,多良II遺址由於是地表調查,尚未觀察到墓葬遺留,因此有待日後出土物或現象增加再作進一步判斷。
二、多良III遺址調查
多良III遺址約在2003年、2004年間因種薑農民告知,再經過本館考古團隊前往調查後確定為遺址。遺址位於下多良聚落南約2公里,高程約400公尺的山坡農園。從地圖上看,本遺址與多良遺址處布拉布拉溪谷沿線,不過要前往多良III遺址並不容易,沿多良產業道路向南行,再經過無鋪面的山區小路蜿蜒周折才能到達。由於發現之初在相關介紹文章中曾稱為多良及下多良遺址,事實上與當時已知遺址名稱重複,現依發現時序定名為多良III遺址。
此遺址發現後曾進行過小規模的試掘,其試掘工作早於上期所談的多良遺址,採集到銅、鐵、玻璃質器物、石質模具及石器、陶片等標本,其中陶片佔絕大多數,大多屬三和文化中晚期的遺留。
然以往多良III遺址曾以試掘區探坑底層採集之炭標本進行碳14定年,得到距今2200年前的絕對年代數據,顯示本遺址也存在三和文化早期的遺留,只不過較為引人注意的是中晚期印紋陶。從遺物特徵顯示,多良III遺址與舊香蘭遺址同為臺灣東部鐵器時代三和文化重要遺址,前者為山區遺址,後者為海岸遺址,且兩者在三和文化中各自有其興盛時期。
除三和文化外,多良III遺址可能有更早的卑南文化遺留,在試掘工作以後數年間的地表調查中,曾發現俗稱西瓜石的變質基性岩磨製而成的石錛殘件。這類磨製石錛原始體積不小,推估長約16公分,寬5公分,器身厚2.5公分,刃部縮減厚度,年代可能在距今2300年以前,屬於卑南文化晚期。
本年度偕縣府遺址巡查員至多良III遺址調查,適值農民整地後、種植作物前,地表翻土後無任何植物遮蔽,陶片暴露於地表,陶片多被翻土擾亂而出土,不同時期的陶片混雜。這次調查觀察到帶橫橋把的陶蓋,可能屬於卑南文化晚期。其他陶片大多屬於三和文化,包含陶罐、陶缽口緣以及印紋陶片等。
前面說到多良III遺址與舊香蘭遺址兩者在三和文化中各自有其興盛時期,主要來自印紋陶顯示的證據。按舊香蘭遺址的三和文化印紋陶已大致區分出早、中、晚期的紋飾主題,可供同文化其他遺址作為比對。在此方面,多良III與舊香蘭兩遺址有其差異,舊香蘭遺址出土的三和印紋陶以早、中期的蛇背紋、盤蛇吐信紋為主,而多良III遺址則以人形紋較為常見。
大致而言,三和文化陶器百步蛇相關紋飾承自卑南文化晚期,於1800年前達巔峰,隨後衰退消失。人形紋、人面紋在距今1800至1400年前出現,多良III遺址雖在文化層底部出現少量的百步蛇相關印紋,其他印紋陶大都以人形印紋為主,因此多良III遺址之三和文化存續時間雖可早自2200年前,但以三和文化中期聚落發展較為興盛。而晚期的遺留也不多,推估其最晚年代可能在1300B.P.上下。至於更早的卑南文化遺留在多良III遺址之分布區域可能略與三和文化不同,有待後續釐清。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暨組長)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