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國際頻道

當代考古學展示廳先鋒任務: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拜會紀要

文‧圖/康芸甯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自2023年5月華麗轉身、重新開館已逾一年,觀眾是否好奇,那藏在臺灣史前史廳第五展區一道緊閉門扉背後究竟通往何處呢?那便是過往「科學的考古學」常設展示廳了。

當代考古學展示廳正籌備啟航

科學的考古學常設展示廳自2007年對外開放,是以考古學研究理論為經、科學分析技術為緯,交織出重建史前的生活網絡。然而隨著考古學方法論、理論與研究成果在近年迅速積累,因此,策展團隊正積極投身展示更新籌備工作,期待在全新的「當代考古學」展示廳(簡稱當代考古廳)中納入受到注目的當代議題,以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概念呈現,聚焦於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從而探討由古至今的人地適應與關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22)。

「當代考古學」常設展廳規劃中的展示議題概念。

「當代考古學」常設展廳規劃中的展示議題概念。

當代考古廳涉略的議題豐富多元,其中在「食物」單元的案例之一即日本繩文時期的堅果利用行為。堅果是植物的一類果實,其種類繁多,包含栗子、核桃、橡實等都是其中之一。對於生活在溫帶闊葉樹林地區的人群而言,秋冬時期樹木的季節性落果因容易採集且數量豐富,形成一種穩定的食物來源,而在日本繩文時代更發展出以堅果為主食利用的飲食文化(工藤雄一郎、国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2014;渡辺誠 2000;橋口尚武2006;徳永桂子、原正利 2020)。

為了蒐集展示資料及商議合作事宜,筆者特地拜會日本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的主任調查研究員長佐古真也先生(註),謹以本文略以分享所見。

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拜會之旅

長佐古先生近年來經常受邀參與臺灣考古單位所舉辦的學術交流活動,故有多次造訪臺灣的經驗。在長佐古先生親切又熱情的帶領下,不僅參觀了多摩市奠基於歷代考古發掘工作建置的展示廳、教育推廣學習教室及史前聚落原址復原展示區等,也很榮幸地參觀平日不予開放的考古研究室、科學分析實驗室及文物典藏庫房。

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入口。

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入口。

主任調查研究員長佐古先生帶領參觀考古展示廳。

主任調查研究員長佐古先生帶領參觀考古展示廳。

在長佐古先生的介紹下得知,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位處多摩市一新興都市計畫區域,大約建立於40年前,因此誕生了「多摩新城(多摩ニュータウン)」的稱號。多摩新城為東西長約14公里、南北長約1至4公里的丘陵地區,橫跨多摩市、八王子市、町田市、稻城市。

由於當時政府有許多大型基礎建設的緣故,工程開發時無預期地發現地底下埋藏了大量的考古遺址,至今被發現的遺址數量高達964個,遺址的年代橫跨了日本的舊石器時代直到江戶時代。憑藉著長年累積的考古發掘資料及研究成果,於是在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內設置了展示廳,展現多摩丘陵約3萬年以來的歷史。

多摩新城所發現遺址分布圖(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 2022)。

多摩新城所發現遺址分布圖(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 2022)。

展示與教育推廣兼併的學習場所

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的展示廳乍看之下空間不大,展示手法也偏向傳統考古博物館常見的櫥窗式陳列,然而各展區十分明確且精細地以時序為軸,陳列大量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遺物。

在展示年代分期上,依序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繩文時代草創期、繩文時代早期、繩文時代前期、繩文時代中期後半、繩文時代後期、彌生時代、古墳時代前期、古墳時代後期、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到鎌倉時代、室町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分別使用不同的展櫃做為單元區隔。在井然有序的排列下,能夠讓觀眾在腦海中留下概念性的年代尺規,即使對於日本歷史不那麼熟悉的觀眾也很容易理解。

在展廳一隅,擺放了以現代多摩丘陵為背景的繩文聚落立體模型,同時張貼了近年來遺址發掘的相關報導,以及聚落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在親眼見到數十個完整的大型陶罐富有層次感地排列於展台上,一股純粹的感動油然而生,得以體會這些豐碩的考古成果應該為在地居民帶來滿心的榮譽感與驕傲。

用來處理堅果的石質器具組合—磨石與石皿。

用來處理堅果的石質器具組合—磨石與石皿。

展廳一隅展示不同器形的繩文時期陶罐。

展廳一隅展示不同器形的繩文時期陶罐。

離開展示廳來到鄰近的教育推廣學習教室,場域內擺放各種互動設施與教學器材,長佐古先生表示這裡幾乎每週都會舉辦教推活動,而且活動完全免費,其中也不乏有以堅果為主食以及與食物加工相關的活動。牆面上各種圖文並茂的議題式展板,搭配實作體驗的模型,極為生動地呈現出考古知識,打破了語言隔閡,讓觀眾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理解。

教育推廣學習教室裡,擺放了各種互動設施與教學器材。

教育推廣學習教室裡,擺放了各種互動設施與教學器材。

在戶外晾曬各種堅果,做為教學材料使用。

在戶外晾曬各種堅果,做為教學材料使用。

花園般完整復原的史前聚落展示

參觀完室內場館之後,我們移步至戶外的史前聚落原址復原展示區「繩文村」。這處場域是根據多摩新城第57號遺址發掘出土的聚落資料進行復原,還原距今5,000多年前繩文時代多摩丘陵的景觀及自然環境存有植物,包括七葉樹、核桃、栗在內的50多種樹木及200多種植物,重現了當時的植被樣相。

不僅止自然環境,繩文村中也保存3棟復原家屋,包含繩文時代前期前半(約距今6,500年前)的豎穴住屋、繩文中期後半(約距今5,000年前)的豎穴住屋以及繩文時代中期末(約距今4,500年前)的敷石住屋。此外,還有一處至今從未乾涸的天然湧泉遺跡。家屋周邊種植的各式各樣植物都經過實際考究,現場也設置了相對應的解說牌,說明部分植物與史前人類的關聯性。有趣的是,長佐古先生一邊介紹、一邊順手拈來,以現場取得材料示範了史前人類如何利用植物纖維捻繩的方式。

根據發掘出土遺構,復原繩文時代的豎穴住屋模型。

根據發掘出土遺構,復原繩文時代的豎穴住屋模型。

家屋周邊復植了各種存在於史前時代的植物,亦成為解說材料。

家屋周邊復植了各種存在於史前時代的植物,亦成為解說材料。

由於筆者聯想到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復原家屋,在導覽過程中也不時請教戶外家屋的保存管理問題。或許是與日本氣候環境較為乾燥有關,此處的家屋修繕頻率並不如臺灣頻繁,但仍需要每日定期在屋內燃燒篝火,以驅趕蚊蟲的侵擾,而現場燃煙的時間都會提前排定與對外公告。

近期研究成果與技術交流

最後,雙方於研究室進行合作洽談,主要針對當代考古廳的展示企劃、內容架構進行說明,並提出後續的借展或合作規劃。

由於史前館與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皆屬於考古專業研究機構,亦藉此機會相互分享學術上的研究發展及科技技術,例如,長佐古先生即分享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是透過電腦斷層掃描儀器(CT Scan)針對繩文陶器進行X射線的高精度偵測掃描,發現其中有部分陶器在其內部及器表均可見大量植物印痕分布密集之情形;接著再運用「植物印痕翻模法」,以矽膠進行翻模及製作立體模型,如此更利於研究者觀看與辨識。這恰與筆者過去的研究經驗有重疊之處,故相談時頗有交集。

長佐古先生介紹近期研究發現存有植物遺留印痕之陶罐。

長佐古先生介紹近期研究發現存有植物遺留印痕之陶罐。

於陶罐內部及表面均可見植物印痕分布密集之情形。

於陶罐內部及表面均可見植物印痕分布密集之情形。

在瞭解到史前館當代考古廳的規劃理念後,長佐古先生給予正面的協助意願,並表示非常期待未來的展示成果。而對於此行初訪,筆者除增進不少學習體驗外,更著實期待史前館與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未來不論在展示、學術研究等各方面均能夠持續交流、深化雙邊的合作關係。

(註):自2020年7月起,「東京都立埋藏文化財調查中心」名稱變更為「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

參考資料

(日文)

工藤雄一郎、国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2014 《ここまでわかった! 縄文人の植物利用》。新泉社。

東京都埋藏文化財中心

2023  東京都埋蔵文化財センター,2024年9月28日上線。

東京都教育廳地域教育支援部

2022  多摩ニュータウンNo.57遺跡,2024年9月28日上線。

渡辺誠

2000 〈採集対象の植物の地域性〉。刊於《縄文人.弥生人は何を食べたいが》。渡辺誠、甲元真之編,頁 20-23。雄山閣。

徳永桂子、原正利

2020 《世界のどんぐり図鑑》。平凡社。

橋口尚武

2006 《食の民族考古学》。同成社。

(中文)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22 《「科學的考古學」常設展示廳更新計畫》。未出版。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當代考古廳策展團隊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