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微觀」史前卑南聚落的考古發現

文‧圖提供/葉長庚

前言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榮獲2024年繆斯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DE)金獎!此次展覽從考古學的科學分析角度切入,展示考古學者如何透過對細微物質的研究,掌握更多史前社會活動與人群互動的豐富資料。展覽主題包括植物矽酸體分析、臺灣玉與玻璃珠成分分析、陶器切片分析等,藉由這些分析呈現史前時期的重要人群互動與交流證據。

史前館「微觀.史觀」考古特展榮獲2024年繆斯設計大獎金獎獎狀(姚書宇提供)。

史前館「微觀.史觀」考古特展榮獲2024年繆斯設計大獎金獎獎狀(姚書宇提供)。

這些議題與卑南遺址研究有著密切的關聯,特別是在新石器時代植物矽酸體、玉器與陶器的研究成果,使我們能夠有效還原與呈現3000年前的卑南史前聚落。本文將介紹近來卑南遺址微觀資料的考古發現。

新石器時代卑南史前聚落的生活情境

在特展展廳的矽酸體主題中,展示一幅復原卑南史前聚落的圖像。圖中呈現新石器時代的卑南聚落以一間間比鄰而居的家屋排列成長條狀,朝著東北方的都蘭山。在聚落的東側,則可見前一時期被廢棄的家屋結構。當時的人們利用大型板岩製作石柱,豎立於家屋中,並以石英雲母片岩製作的石梯,做為上下砌石圈區域的階梯。這些石材皆是史前人們從幾十公里外運來的,這些遺留也成為後來考古學研究卑南史前聚落型態的重要證據。

卑南史前聚落原圖(張家瑜繪製)。

卑南史前聚落復原圖(張家瑜繪製)。

近年來,卑南遺址研究上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無非是如圖所示當時人類種植稻米的證據。康芸甯(2021)透過植物矽酸體分析,確認卑南文化初期即已展開稻米種植的農業活動,且進一步分析發現所種植的稻米是秈稻類型。此外,矽酸體研究還揭示當時存在竹子、蘆葦、薏苡和芒草等植物,這些都進一步描繪了當時的生活環境。可以想像,稻作是支撐卑南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發展成大型聚落的重要經濟來源。

臺灣玉的旅程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的玉主題展區,以連結臺灣與東南亞各地發現臺灣玉的考古遺址為主視覺概念。這項成果源自於臺灣玉僅出產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玉產區。透過成分分析,發現其鉻鐵礦中的錳與鋅元素含量高於其他地區,從而確認這些玉器的產地為臺灣。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玉展區主視覺。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玉展區主視覺。

卑南遺址是全臺灣出土最多玉器陪葬品的考古遺址,這些玉器皆由產於花蓮的臺灣玉製作。然而,儘管過去已發現多個玉器製作場,如支亞干遺址,以及近期發現的荖山、重光、上美崙等史前製玉遺址,但至今仍無法確定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是否由這些遺址的史前人群製作。

展廳中還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花蓮地區流行的獸形突起玉耳飾,這些玉耳飾型式較為細圓,並且帶有獸形或圓球形的突起。然而,這類型的玉耳飾並未在卑南遺址發現。這或許暗示,卑南遺址的史前人群雖然使用花蓮產的豐田玉,但這些玉器並不一定是由花蓮地區的史前人群所製作。

流行於花蓮的獸形突起玉飾。

流行於花蓮的獸形突起玉飾。

從卑南遺址看史前南島語族

礦物主題展區的主視覺以燒製中的雙豎把圈足罐為情境,並將陶片的顯微切片影像投影在陶罐上,呈現微觀陶器成分的意象。雙豎把圈足罐是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重要的陶器類型,從花蓮至臺東皆有發現。然而,在卑南遺址,這類陶器主要做為陪葬品使用,常見於石板棺內,與長光遺址及花蓮市區與周邊遺址的功能有所不同。

卑南遺址出土的陶器在分析後發現多為當地製作,考古發掘過程中也常見史前人群大量丟棄陶器的堆積現象。這反映當時人們長期定居於此,並在聚落製作陶器的日常情景。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礦物展區主視覺。

「微觀.史觀」考古特展礦物展區主視覺。

連照美(2003)透過對聚落空間、社會行為與裝飾的研究,認為卑南遺址屬於史前南島語族。洪曉純等(2012)則針對臺灣玉與東南亞玉的研究指出,在環南海區域發現具史前卑南文化特色的玉器,提供了南島語族從臺灣遷徙至其他地區的重要證據。然而,陳有貝(2022)提出,臺灣史前族群在抵達臺灣後迅速適應山林環境,形成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型態,人群並未向島外遷徙。

新石器時代生活在卑南遺址的人群掌握了良好的稻作農業技術,擁有足夠的經濟資源來建造聚落、進行埋葬,並且得以擁有大量的玉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資源可能可以為他們提供了向海外發展的潛力。然而,豐富的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能力也可能使人群選擇持續在本地穩定發展。綜合來看,這兩種因素可能共存:一方面,資源和技術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穩定的環境使得他們在原本的聚落持續建立起繁榮的社會。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直至今日,我們尚未發現卑南遺址有任何航海技術的直接證據,而海洋資源的使用在卑南遺址中也僅占很小的部分。或許正如陳有貝教授所言,這反映了臺灣島上特有的山林適應文化,屬於臺灣南島語族的特徵。

參考文獻

洪曉純等

2012〈海外出土的台灣玉及其卑南文化要素〉,《田野考古》15(1):19-40。

康芸甯

2021〈從植物扇形矽酸體分析談卑南遺址植物利用與稻作〉,《考古人類學刊》94:47-88。

連照美

2003《台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有貝

2022《山林裡的南島語族:台灣原住民族群的形成論》。新北市: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微觀.史觀」考古特展策展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