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Kita的聚會所」策畫背後的腦海風暴
從原住民族日到「Kita的聚會所」
促成「Kita的聚會所」活動的起點,來自史前館對「8月1日原住民族日」的回應。在這一天,過往我們多以門票優惠或小型活動作為回應方式,然而在「全民原教」的理念下,逐漸意識到這樣的措施顯得被動。因此開始思考,若要由被動轉為主動,或許應從史前館重新開館後的自我定位──「在這裡,臺灣與世界交會」──出發,發展出與原住民族並肩而立的主體性,於是「Kita的聚會所」便由此構想而生。
「Kita」在許多南島語言中,如馬來語及臺灣阿美語,皆代表包含聽者在內的「我們」。此語意與閩南語「咱」或客家語「大自家」相近,是普遍民眾能觸類旁通的概念。然而在生活經驗中,我們往往也在此語境下忽略了個體或族群的主體性。因此,在原住民族日這一天,史前館更應彰顯其中介與平台的特性,透過「包括你我在內」的 Kita,成為跨文化的教育場域。
談到博物館的中介與平台功能,部落聚會所亦具有相似特質。聚會所兼具公共事務討論、知識傳授、資源集中分配,以及祖靈祭祀的多重功能,可謂人與人、人與事物、人與靈交會的座標。因此,在「Kita的聚會所」活動中,史前館援引這樣的精神,使其成為觀眾接觸原住民族文化的窗口,並期待能進一步培養觀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關懷。
變身!?
在確立基本構想後,下一步便是思考,在原住民族日這一天,我們應安排什麼內容,才能符合「Kita的聚會所」的精神?同時,這些活動也必須與史前館的時間與空間特質相互契合,進而引導觀眾對博物館產生新的體驗與期待。
將博物館轉化為聚會所,本身就是一種「變身」。談到博物館的變身,便容易聯想到國內外許多館舍透過「夜間開館」活動來賦予博物館嶄新的姿態,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因此,史前館要成為「Kita的聚會所」,也可藉由夜間開館來開啟時間上的想像。然而,這次我們不僅限於夜宿形式,更進一步思考:當史前館進入夜晚,會呈現出哪些前所未有的畫面?
在空間層面上,我將注意力放在館內那些雖被觀眾停留或穿越,卻往往被忽略的場域。例如:觀眾必經的「煙路之源」與「時間織軸」藝術作品;具縱深視野的「山之廣場」與「巨石草坪」;探索館角落的繪本區(因為那裡總是有很多小孩子所以我總戲稱是「可愛動物區」)和常設展廳中庭。這些空間既是觀眾的必經之地,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角色。既然要談「變身」,若讓這些空間成為主角,會帶來怎樣的感受?於是,便以此為基礎,延展出「生火‧喚醒」、「織的同樂會」、「在斜坡看星星」、「史前館露一晚」、「聽不懂的繪本」(改為族語繪本分享)、「古謠的未來式」等活動設計。
打開史前館時間與空間的想像
在「煙路之源」的畫作中畫出了火與煙,表達了排灣族透過石板屋是否冒著煙來看家屋是否具有呼吸,而煙更是連結人世與神靈的階梯等文化含義。而「生火‧喚醒」援用了這樣的概念,在大門處生火燃煙,象徵著此刻史前館呼吸的狀態。再藉由馬蘭部落杵音文化藝術團的報訊與歌聲,將「Kita的聚會所」喚醒。
「時間織軸」所放置的木作平台總是給人一種空曠適合休息的印象,然而對原住民族織者來說,休息其實就是織布的開始。於是我們邀請了布農族的Ibu胡郁如老師和其他五位織者一起來木作平台上織布。Ibu老師甚至在她分享裡直言:「這種木頭的地板就是我們最想要織布的地方啊,坐下來就是很舒服。」
天氣好的時候,總會看到「山之廣場」有許多觀眾在上面盡情奔跑、打滾、散步、仰躺,柔軟的草皮簡直就是天然遊樂場。這使我忍不住想像,如果是在晚上的時候,躺在草皮上看星空該有多好,於是便發展出了「在斜坡看星星」這個活動。雖然最後因為下雨的關係,導致沒辦法在戶外看星星,但是即使換到室內場地,星星也仍為我們閃耀──那地方就是「展示中庭」。
展示中庭一直給我一種「沉睡的宮殿」的印象,在空無一人的時候,就連輕聲說話都足以產生回音,這使我有時總不禁會想,如果能在這裡大聲唱歌,豈不是比在浴室唱歌還要好聽百倍嗎?如果又是唱古謠,周圍那些千年的古物難道不會倍感親切嗎?但只是古謠就夠了嗎?於是回到原住民族日的精神上,其實這是一個「立基過去、面對未來」的節日,當代原住民族人除了延續傳統,更努力於推展未來的可能,於是「古謠的未來式」的構想就出現了──我們現在的吟唱對於古謠來說已然是未來式的狀態,並且從此刻開始未來式將不斷延伸。
迴響與插曲
除了上述的主打活動之外,那兩天還有許多的響應活動,包括探索館的遊戲區體驗活動;「Tao之聲:蘭嶼音樂的當代旅程」與「世界南島文化展演關島交流分享會」等講座;虎比公寓的「小米田親子工作坊」、「永續廚房指南風味餐桌策展」、「落地生根—新住民的餐桌」等飲食主題體驗;還有1樓商店的「斯耐雅歌在這裡唱」等等豐富活動。
而其中另外感到驚喜的活動是配合這次「Kita的聚會所」所推出的主題導覽──「燈與詩的夜間導覽」。導覽員帶著觀眾們一人一個星空瓶走進幽暗的南島廳裡,透過Teresia和Kathy的詩作,來重新認識南島神話與現世環境的關係。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這場導覽充分利用幽暗的展場空間,讓觀眾關注在聽覺與思考上,透過星空瓶來讀詩更顯得詩意的悠遠。在導覽活動的結尾,導覽員引導大家一同來以「Kita是……」為開頭來接力創作一句詩,其中有位觀眾輕輕唸出她的作品,讓「Kita的聚會所」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Kita是昔在、今在、永在的剎那。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專案助理,2025年「Kita的聚會所」業務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