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說故事遊戲─從《玦:孿生》談考古轉譯的真實與想像

文.葉長庚/圖.曾耀慶、劉宜婷

現今卑南遺址周邊地形的3D資料結合《玦:孿生》漫畫中雙胞胎姊妹在山坡上望著自己部落的意象
藉著現今卑南遺址周邊地形的3D資料,結合《玦:孿生》漫畫中雙胞胎姊妹在山坡上望著自己部落的意象……

《玦:孿生》的誕生

近年來,史前館努力將考古知識轉譯為公眾開放的文化資源,並嘗試以各種不同的流行文化形式呈現以卑南遺址為發想的故事或創作。在卑南遺址搶救發掘的40年後,這除了能為所累積的豐富研究成果做出不同於傳統學術的發表外,也是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總體計畫的成果之一。文物典藏作為博物館核心業務之一,我們可以藉由研究、分析、詮釋以及轉譯等過程,讓原本屬於冷知識的考古資料得以被社會大眾所接受與瞭解,讓更多國人能認識曾深埋在臺灣這塊土地裡鮮為人知或已被遺忘卻又豐富多元的史前故事。

《玦:孿生》即是在上述背景下,由史前館與蓋亞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在臺灣漫畫創作者曾耀慶筆下所執筆,想像一段發生在3000年前史前卑南聚落裡一對雙胞胎共同成長的故事。「製作玉器」、「史前聚落」、「農作與交換」等生硬的學術議題,在曾耀慶筆下形塑成一幅幅述說當時發生在卑南大溪河畔一對姊妹、一個家庭、一個部落中關於身分、關於群體以及關於生存與情感的動人故事。

考古遺址透過考古發掘與科學技術呈現,史前故事則藉由想像與創造建構
考古遺址透過考古發掘與科學技術呈現,史前故事則藉由想像與創造建構。

3000年前,埋在卑南遺址的故事

考古學者在卑南遺址發掘出埋藏了3000年的石板棺、聚落結構、大量的玉器、石器與陶器等物質遺留,原本認為以卑南遺址具有各類議題的研究成果與豐富材料,應該是臺灣考古遺址中最適合作為漫畫題材的對象。然而,一本漫畫的形成,可不是將考古資料轉換成圖畫即可,更遑論考古資料中所缺少而未能保存或被發掘出土的部分。

僅是一張考古發掘的地層照片,呈現出史前人群生活所遺留下的文化層、位於生活面下的石板棺埋葬,以及在各地層中所顯示的地質或環境訊息等,對比一幅當時人生活的圖畫,即可看出存在很多訊息不足之處,要再進一步呈現其中人物的行為與互動,則更為困難。

在曾耀慶筆下,一對姊妹屋內石板上互述內心情感的情境,彷彿在深埋3000年後得以出土
在曾耀慶筆下,一對姊妹屋內石板上互述內心情感的情境,彷彿在深埋3000年後得以出土。

本文採用曾耀慶近期個人創作《說故事遊戲》為名,主要是感受到這本漫畫的形成,如何說出一個3000年前的故事著實考驗著漫畫創作者的功力。從卑南遺址發掘的成果,我們可能掌握當時已有經嚴謹規劃的史前聚落布局,一間間家屋緊鄰成排,似乎象徵著各家戶間親近的關係。不過,考古發掘終究僅能發現得以被保存下來的部分,以卑南遺址公園考古現場出土局部的家屋結構來看,只殘留平舖石板與石柱根基,如何將其還原為一個可能場景,進一步讓人物栩栩如生在其中出入,展演出一段故事,就有賴漫畫創作者的功力。

故事?故事!─想像與真實

以學術資料為背景去創作,特別是與歷史相關的題材,最常受到的挑戰與質疑無非是其內容的正確性。但如曾耀慶所言:「我想讓讀者意識到,即使是發生在那麼久以前,對當時的人來說,那就是他們的日常,他們的人生。」在這本漫畫的創作過程,史前人的日常是我們最常討論的部分,也在此過程中,更深刻體會到考古學研究因材料而產生的侷限性。

考古學主要藉由發掘出土過去人群行為活動所產生的遺留進行分析與研究,以瞭解當時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文化,但是即便是過去生活上存在的物質資料,也不完全能被保存下來,更遑論其它與行為活動或社會文化相關的線索,因此對於許多考古學在資料上所無法呈現的過去,甚至是針對目前已知考古材料的詮釋,要能完整呈現一個故事,都仍然存在許多想像空間。

此為筆者二創,與漫畫事實不符
「你覺得這形狀有沒有比較特別?」
「這樣以後考古學家會覺得有神聖意義……」
(此為筆者二創,與漫畫事實不符。)。

從考古資料進行解讀史前人群的生活情形,是考古學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但僅能就可被掌握的出土材料進行推論,對於無法被保存下來的部分,卻可能是佔據生活的大多數面向,也只能用推測的方式進行描述。或許一個被創作的故事,在某些層面上,反而更貼近當時的生活。

當一個在研究上被視為重要結構的砌石圈,在漫畫中形塑出史前時期的場景,更進一步看到當時人生活其中,並彼此闡述各自的情感,對一個考古工作者而言,在看到這一幅幅的圖畫當下,著實是非常感動。

曾耀慶將考古發掘出土的結構轉換成漫畫中的場景,並想像當時人在其中生活的樣態
曾耀慶將考古發掘出土的結構轉換成漫畫中的場景,並想像當時人在其中生活的樣態。

關於《玦:孿生》

2021年初,《玦:孿生》正式上市,史前館在支持臺灣創作者的立場上,僅扮演提供學術資料支援的角色,在內容創作上給予作者充分發揮的空間。曾耀慶是一位充滿藝術性與極具細微觀察力的漫畫創作者,取材過程極為用心與認真,除了前來卑南遺址與史前館外,也閱讀了大量卑南遺址的學術資料與文獻。

在曾耀慶親筆手繪下,史前卑南遺址的家屋、聚落環境以及空間感,一一被描繪出來。除了呈現了當時人群的社會生活、習俗與文化規範外,在這裡面還安排了一段非常美的愛情故事,包括了姊妹間的深刻感情與男女間的情感互動,而在漫畫中的線條筆觸,彷彿暗藏著濃厚的情感。

曾耀慶將考古發掘出土的結構轉換成漫畫中的場景,並想像當時人在其中生活的樣態
曾耀慶將考古發掘出土的結構轉換成漫畫中的場景,並想像當時人在其中生活的樣態。

漫畫中,除了人與人的互動以外,還描述了史前群體中文化制約的關係,相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應該更為強烈,所以描繪了個人與群體或者個人與家族之間的關係,以及一個家族如何在整個部落社群中擔負該有的責任,也帶出個人在社會中所有擁有的自由度,可能因其文化背景,在出生時即被賦予了先天的社會責任或地位。這種對史前社會的轉譯呈現,並非在一般展示上容易出現的效果,例如從展示手法上,博物館可以從考古發掘資料復原不存在的史前家屋,但若要再進一步看到生活其中的人,甚至是文化行為等是不容易的,而漫畫即可打破這樣的限制。

在《玦:孿生》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深刻的情感刻畫外,曾耀慶極特殊的寫意落筆,用線條的方式與背景深淺的光影效果,在畫面上或許並非十分具體與直接,但對於呈現一個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史前社會,或許更為貼切。也如考古學對於史前研究上仍存在許多未知待探究的故事,如同發掘出土一件史前人嘗試以玉矛頭改製為玉耳飾的陪葬品般,當初要將它放入石板棺時,或許也是一段感人的故事。

器物製作與文化的形成,都源於人類的情感與生存需要
器物製作與文化的形成,都源於人類的情感與生存需要。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亦是企劃《玦:孿生》一書之史前館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