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探索
臺灣臺東的尺骨尖器及其相關問題初探
臺灣的史前時代罕見尺骨尖器,在舊香蘭遺址則是首次也是目前唯一發現尺骨尖器的史前遺址。舊香蘭遺址位於臺東太麻里溪口南岸,是一處史前鐵器時代遺址,年代介於2,300B.P.至1,100B.P.。筆者於2003年至2006年之間在此進行兩次發掘,從遺址的文化層中發掘出土大量的骨角器,尺骨尖器便是其中一項(李坤修2005、2012)。
臺東舊香蘭遺址出土的尺骨尖器為臺灣第一次出現的考古出土物,其使用的年代大約在2000B.P.至1100B.P.,屬於鐵器時代三和文化的產物。筆者為了解這項器物的功能而進行相關文獻研究,發現這項器物從更新世晚期至近代都一直被人群使用,足跡廣布於北太平洋的兩岸大陸。先前筆者對這項器物的初步研究結果,已在史前館電子報429期刊出〈尺骨尖器及其相關問題初探〉,介紹過臺灣以外地區的尺骨尖器分布。本回繼續介紹臺灣的尺骨尖器。
一、舊香蘭遺址的尺骨尖器
臺灣的考古發掘資料中,出土以動物尺骨製作器物的遺址包括圓山遺址、慈法宮遺址、道爺遺址、鵝鑾鼻遺址及舊香蘭遺址,其中只有舊香蘭遺址出土尺骨尖器,其他遺址出土的全是寬刃的尺骨鑿。這兩種器物的關係很值得研究但非本文探討的主題。
舊香蘭遺址總共採集到60件標本,其中大部分是殘缺不全的器物。完整出土的標本只有8件,局部殘缺但仍可掌握器物全形的有11件。這項器物是以陸生哺乳動物的尺骨(ulna)削(或磨)製而成,從標本上可判斷出的動物種類有豬、羊、羌、鹿四種,其中豬的尺骨有3件(5%),羊的尺骨有23件(佔38.3%),鹿的尺骨有20件(佔33.3%),羌的尺骨1件(佔1.7%),無法判斷物種的有13件(佔21.7%)。羊和鹿的尺骨顯然是製做這類器物的主要材料,其中羊尺骨佔最多數的現象似乎與蘭嶼達悟人使用羊尺骨尖器當紡織工具可以連結。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尺骨尖器中有36件是保存尺骨頭部位的標本(另24件僅存尖端),筆者依「尺骨頭」的加工程度將其分成3個類型,第Ⅰ型是尺骨頭未做進一步加工,仍保存尺骨原始形態的器物(如下圖a、c)。第Ⅱ型是尺骨頭已經過加工,但未完全失去尺骨特徵的器物(如下圖b、d、e、f)。第Ⅲ型是標本經過仔細加工修整,已完全失去尺骨形態的器物(如下圖g、h)。
第Ⅰ型尺骨尖器共採集5件,佔總數(36件)的13.9%,其中包含2件羊尺骨,2件鹿尺骨及1件羌的尺骨尖器。第Ⅱ型尺骨尖器共採集24件,佔總數(36件)的66.7%,其中包含18件羊尺骨及17件鹿尺骨。第Ⅲ型尺骨尖器共採集7件,佔總數的19.4%,其中包含3件羊尺骨,3件豬尺骨及1件鹿尺骨。
形制大小變異大也是這項器物的主要特徵之一,根據19件保存較完整的標本測量結果,這項器物最長的標本長151mm,最短的標本長只有54.8mm。其中器物長度超過90mm的標本共12件,佔總數的63%,這個數字似乎在反映這項手持器物的理想長度,相對的長度50mm至80mm之間的標本就顯現出其特殊性。尤其是最小的羌尺骨尖器,其長度54.8mm,寬14.4mm,厚不足5mm,其使用時的握持方法自然與一般長度約10公分的羊或鹿的尺骨尖器不同,很難想像這兩者間是具有相同功能的器物。不過或許是我們不瞭解其功能才產生這種疑問。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尺骨尖器,如前述具有三種主要特徵,其一使用4種動物尺骨製作這項器物;其二器形變化很大,不再只有保存尺骨原始特徵的器形,也有經過細緻加工而完全失去尺骨形態的標本;其三器物形制大小差異很大,最長的器物達15公分而最短的器物約只5公分。
前述這些特徵顯示舊香蘭遺址的尺骨尖器與其他地區出土仍保存尺骨原始型態的器物,在使用概念上顯然已有很大的差異,尤其在器物形態特徵的改變上更說明這種現象。舊香蘭遺址的尺骨尖器的三種形態變異,已無法判斷其間是否存在功能的差異,但假設三者都屬同一種功能的器物,似乎代表這種具數千年傳統的器物使用方法(或可簡稱為文化)在舊香蘭遺址的三和文化階段產生了明顯變化。而類似的變化也如同蘭嶼達悟族人最後以鐵錐取代羊尺骨尖器當織布工具的現象一般。
二、蘭嶼的尺骨尖器
蘭嶼發現的尺骨尖器並非考古發掘的出土物,而是出自近代民族學的調查報告。日本學者國分直一於1981年發表論文集《台灣考古民族誌》,書中最後章節〈台灣原住民族工藝圖譜〉,登載一幅立石鐵臣手繪的蘭嶼達悟族人早期織布工具圖,圖中包含2件以山羊跟骨(尺骨之誤)製作的尖器及1件木柄的鐵錐。
根據該圖的文字說明,2件尺骨尖器是織布過程的理線器,而鐵錐是晚期的替代品。徐瀛洲先生早期的蘭嶼民族學調查,曾紀錄了尺骨尖器的使用方法並採集到這項器物實體。這項資料將是尺骨尖器功能研究上最重要的資料。
達悟族人織布過程使用尺骨尖器情形(徐瀛洲先生提供)。
蘭嶼的羊尺骨尖器(徐瀛洲先生提供)。
蘭嶼達悟族人使用羊尺骨做為織布工具的現象,在日本時代後雖然隨著傳統織布文化式微而少見,但仍是一項很值得研究的議題。一開始族人使用動物肢骨製作織布工具的傳統何來?羊並非蘭嶼的本土動物,為何使用羊尺骨而非與他們關係深遠的豬尺骨?與蘭嶼關係最近的舊香蘭遺址也使用羊尺骨尖器的現象,是否和蘭嶼使用羊尺骨尖器有關?日本時代以後出現以鐵錐取代骨錐的現象,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變遷廣度如何?前述幾個問題事實上也是啟動尺骨尖器功能研究的關鍵。
結語
文獻資料顯示,尺骨尖器是一種出現在冰河時期的古老工具。因年代久遠,考古發掘資料已無法證實其早期的功能,只能就其形態給予器物名稱。北美洲的學者做了比較多這類器物功能推論,其中包括作為編織工具的說法。這項推論與近代北美洲原住民族使用這項器物的方法不謀而合。從器物本身的物理特性、環境因素及文化脈絡等因素來看,這種功能推測存在合理性,但不免讓人有反向推論的懷疑。東亞地區的考古學家一直沒針對尺骨尖器的功能做推論,除了因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與北美的差異之外,東亞地區社會文化的快速發展恐怕是讓尺骨尖器的使用脈絡消失而無法進行功能推論的主因。
臺東的舊香蘭遺址出土的尺骨尖器,應該是東亞考古出土年代最晚的一批資料。這項器物的最主要特徵就是材料多元化與型態多樣化,顯現出當時的人群對這項器物有更細緻的功能要求,只是我們仍無法知道其真正的功能。
蘭嶼達悟族人使用羊尺骨尖器當作織布的理線工具是繼舊香蘭遺址三和文化使用這項工具的最後紀錄,兩地之間的密切關係讓人對這項器物的後期發展有很多想像。更令人興奮的是蘭嶼的羊尺骨尖器的織布工具角色似乎也讓東亞的尺骨尖器的發展與美洲產生共通性。筆者直覺地認為這種共通性對器物功能的研究會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參考書目
李坤修
2005 《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臺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國立臺灣史前史前文化博物館未出版報告。
2012 《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Ⅱ─現象與遺物》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國立臺灣史前史前文化博物館未出版報告。
國分直一
1981 〈台灣原住民族工藝圖譜〉《台灣考古民族誌》,頁380-478,慶友社•東京。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副研究員)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南島文化專欄
-
考古探索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