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文化專欄
卑南王動畫製作的意義
依據過往的文獻記載,原住民的聚落常被稱為「社」,漢人聚落則被稱為「庄」。原住民各社都有領導人,稱謂各自不同。17世紀以後,外來統治者常會在原住民各社中選拔領導人,如荷蘭時代會任命某些人為「頭目」,然後賜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權杖,象徵統治者的權力;清官方也會任命「土目」、「土官」,代為收稅和其他行政業務。清代文獻中已記載各社有「正社長」、「副社長」,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也在各社設立「頭目」等,每月有固定薪俸。臺灣原住民的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著名的領導人,不只被以「頭目」、「酋長」稱之,有的還被稱之為「王」。
卑南族傳說有個「卑南大王」,統治後山七十二社,凡是有射鹿、殺牛、宰豬的人,必定要送獵物的腿給他。清皇帝封他為「卑南王」,統治後山七十二社。傳說流傳到今天,仍然受到族人津津樂道他的光榮史蹟。普悠瑪(Puyuma南王部落)就有一座「卑南王」雕像,寫「卑南大王」功蹟:
比那賴是清乾隆至道光年間活躍於東臺灣之傑出人物,自幼天資聰穎精通各族語言,雄心與智慧過人。為習農事曾翻閱中央山脈。抵屏東枋寮為族人,即後山東部引進農業技術和耕作方法與農作。諸如犁鋤牛車水牛等以增加生產改善生活。清乾隆末年林爽文之亂其殘餘逃至後山東部地區,清廷特請卑南社大頭目加六賽,協助而號令所轄七十二社人緝捕因有功。清帝特召見進京入覲獎賞,但加六賽年事已高,乃委兒子比那賴為代表接受封賜。自此卑南社各部落間發生糾紛或鎮定維持和平,其影響所及北達至花蓮港南至屏東恆春。由於比那賴在農業經濟上之貢獻處事之能力所累積之聲望,讓東臺灣後山人民敬服敬仰。各部落於粟祭大獵祭後都會繳納貢品至卑南社共推崇為「卑南大王」在民間廣為流傳。
史前館在2018年曾與下賓朗部落社區發展合作演出《Pinadray(卑南王)》定目劇,演出這位傳奇人物卑南王Pinadray故事。傳說他曾於清乾隆53年(1788)赴紫禁城,接受皇帝宴請與餽贈,之後還引進農耕及相關技術回鄉。1915年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所出版《蕃族調查報告書》,就曾記載當時的卑南社距離卑南街約一里,有二百多戶,部落內道路井然,兩旁種有可遮蔽烈陽的蒼鬱竹林。雖屬酷熱的熱帶,但涼風徐徐,彷佛置身於日本鄉間。佐山融吉來此調查,形容一入社即可見到道路兩旁直徑約三寸五分、高聳入天的茂密竹林,不禁讓他想起昔日「卑南王」的雄姿。
1930年台北帝國大學首任總長(校長)幣原坦,也曾記錄清廷因朱一貴民變時,得到卑南大酋長Pinadray的相助,清廷大悅因此賜封號,賞賜王衣王冠,並委託他專門治理臺灣東部地區,當時卑南王勢力強大,勢力範圍遠至花蓮港廳。傳說皇帝賞賜龍袍,使他具有不同凡響的力量,讓後山七十二社的人都臣服。
由於這個傳奇英雄人物,2018年底史前館再次與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合作,發動部落族人共同創作《非王之王:卑南王》動畫。故事從「遙遠的海外」來到「真正的土地」,形容Puyuma先祖至臺灣島後,慢慢建立起一個被竹林圍繞的強悍部落。然後從竹林中走出,在臺東平原上和其他勢力合縱連橫,展開兩百多年的權力爭逐,渡過多次歷史的腥風血雨和更迭,終於誕生出「卑南王」的輝煌與傳奇歷史。防疫期間,博物館推薦上網看展的服務,這個精彩動畫大約5分鐘,精彩好看,千萬別錯過喔!連結網址
參考資料
佐山融吉:《蕃族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幣原垣:〈卑南大王〉,《南方土俗》第一期卷1(1931年),頁1-10。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秘書室助理研究員)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