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靜岡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從自然景觀登錄世界遺產看富士山
眾所聞名的富士山之所以號稱日本第一,源自日本最高峰3776公尺,左右對稱的均衡外型動人,具有一般山景難得一見的優美姿態。由於富士山為島中心最高處,可睥睨整個日本本島,自古以來便成為眾人歌頌描繪的對象,全國多處均冠有「富士」之名,正象徵其在日本人心中的份量。日本人從富士山的自然造化,體會蘊含其中的宗教和藝術意涵,因此2013年富士山登錄為世界遺產代表此自然觀和文化觀受到國際認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古代,日本人將持續爆發的富士山視為神明居住的靈山而感到敬畏,作為「遙拜」的對象而加以尊崇。平安時代後期,富士山逐漸轉變為登山參拜處。富士山雄偉壯麗的景象也在藝術上帶給很多人靈感,人類與自然透過信仰與藝術而串連共生的姿態,是富士山一大特色。「不僅是信仰的對象,也是藝術創作的泉源」,這個無形的價值正是帶領富士山邁向世界文化遺產的關鍵。
2013年6月,富士山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靜岡縣為提供各地遊客對富士山過往的認識,因此在聞名的富士山信仰中心「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旁,啟用了一座造型與富士山遙遙呼應的展示館「靜岡縣富士山世界遺產文化中心」,透過該展示主題,從富士山的自然景觀、文化信仰以及真正遙望富士山所帶給遊客的感受,以富士山的「永遠守護」、「快樂傳播」、「廣為交流」與「深度研究」四大主軸介紹富士山。
這座展館於2017年開幕,由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的坂茂建築師所設計,坂茂先生同時也是臺南美術館二館的設計師。這座「靜岡縣富士山世界遺產文化中心」的設計概念,顛覆我們對建築結構的概念,以倒立富士的概念將一個圓錐體倒立在水中,虛與實間形成了一個類似沙漏型的優美造型,是初次見到這棟建築單純優雅的感受。由於這棟建築與旁邊淺間大社有著傳統與現代的呼應,因此每當遊客前往神社參拜時,必定也會到此一遊遠眺富士山。
這棟建築沿著水池旁的入口步道進入大廳,可看見由玻璃帷幕將倒圓錐建築隔開的另一側,整體圓錐都以富士山著名的絲柏木條交叉構築成類似鳥巢的裝飾構件,當遊客購票後,便可沿著圓錐型空間的坡道入口緩緩進入展示廳。該展示廳設計了螺旋坡道的垂直動線,透過193米的環形坡道,並結合倒圓錐型設計所產生的斜面牆,大量利用投影讓遊客感受到登山時所見四季與日夜的富士山景。展示的順序希望遊客先攻頂富士山,到頂樓展示了解這座三萬五千年前所形成活火山的過往。
而在樓頂層一側是可遠眺富士山景的露臺,同時建築師利用室內與建築語彙相同的座椅,並透過環氧樹酯的光滑地板,以反射富士山景。遊客在室內休憩時同時猶如身在富士山腳下,在無阻礙的玻璃帷幕女兒牆的戶外更能環景遠眺,無論早晚或四季都能感受富士山的變幻。也許在身臨其境後,再次回到環形坡道後細心閱讀展示內容,或許更能理解為何這座山成為日本千年來自然信仰神格化的重要性。
富士山至今仍是一座年輕的活火山,自有記載公元781年以來,持續每百年都有火山噴發猛烈的紀錄,對古代的居民而言,富士山是從遠處仰望崇敬。為了鎮住富士山的火山爆發,在富士山麓設立了淺間神社,同時也利用了日本文學上歌詠富士山,以及在宗教信仰中所呈現的富士曼陀羅文化,成為仰望崇敬的「遙拜」對象。
到了平安時代後期以來,火山爆發趨於平靜,富士山成為融合日本古代山岳信仰與密宗等「修驗道」的修行場所,從「遙拜」的對象轉變為「登山參拜」之處。對於外國遊客來說,印象的富士山景色最早自於江戶時代的浮世繪,江戶時代許多畫家都曾經描繪,因此全球對日本的印象,也是來自於這座矗立於日本本島中央的唯一高山。延續展示主軸的第二與第三展示內容便觸發這個概念,從歷史文化與文學信仰中去看富士山,也大量使用了數位媒體與VR的概念,來豐富這個展示的活潑與科技感。
對於自然遺產的概念,富士山與周邊因雪水所形成的湖泊,並沿河川流入駿河灣的雪水,這一套蘊含大自然景觀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融合日本傳統信仰對大自然從崇敬到心懷感恩,進而將自然生態神格化。因著富士山所孕育生生不息的活動,無論是每年大量登山活動的人流,或是富士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或以富士山為中心周邊不同農業與城鄉的生活運作,都提供日本生活的寫照。欣賞富士山的各種風貌也讓我們思索人類與富士山的未來。
這棟建築具有相當強烈的精神象徵意涵,透過入口巨大的鳥居,形成軸線的概念,而這座世界遺產中心成為介於傳統與未來的轉介空間,闡釋著富士山對於日本現今的時代意義。富士山世界文化遺產中心,或許無法猶如富士山存在著數萬年,但猶如坂茂先生所說:「我們無法複製一個富士山。所以,我想通過水的倒影,讓人們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看到心中的那座富士山」。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