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Blihun漢本考古遺址

故事由一碗麵開始

2012年3月5日,蘇花改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並且開挖谷風隧道南側邊坡及臨時滯洪沉砂池,負責其他工程段的考古監看人員正巧至工地附近小吃店用餐,敏銳的視線發現工地土方內有不尋常的物件,進而發現竟然是大量拍印紋的陶片,還有石環、鐵渣等,隨後立刻依文資法通報主管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並建議施工單位停工,後續經過專家會勘及評估,確認是一處文化層堆積豐富的遺址,從而揭開了Blihun漢本遺址的神秘面紗。

史前交易樞紐

從地理環境甚至地質角度而言,遺址所在並不適合人居住,背山面海腹地不大,且緊鄰著崖壁可能會有落石的危險,而根據後來的發掘也發現遺址歷經多次的土石流。然而這樣脆弱的環境可能有另外的優勢,例如方便出海的條件能夠便於漁業或者貿易,狹窄的山麓阻卻了鄰近族群的進犯等。而使得他們發展出因應脆弱地質的家屋,例如礫石結構用以擋土或者排水機制等。雖然仍有多次大小不一的土石流沖刷,甚而有幾次傾覆了聚落,然而人群仍然返回居住並且建立聚落,顯見環境的優勢使得他們願意克服自然條件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