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走出屬於自己回家的路─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策展有感

文/曾以文‧圖╱邱健維

過了一百一十周年,我們仍然記得那場戰役隨之而來所影響的一切。但我們不再只是悲慟,不再只是任淚水潰堤,過往的傷痕結痂後成了我們最堅強、最堅毅的防護盔甲。時間就算再走過多少個十年百年,我們仍必須得記得自己是七腳川後裔,我們曾受迫害,必須得離散,經歷了失去。如今我們勇敢地站了起來,踏上回家的路。我們血脈的源頭,經歷了慘痛的戰役,但我們仍堅忍地將七腳川的血脈延續了下來,我們尋回所失去的一切,為了重現過往盛大的七腳川社。

或許是因為自己流有七腳川後裔的血脈,使我在戰役後一百一十周年的時刻能夠為自己的血脈源頭來籌備展覽。追憶高一時曾參與過自己池南部落舉辦的七腳川循跡,跟著走過當年祖先被迫逃離原鄉的路線;也曾遠至臺東尋找流有七腳川血脈的族人。但當時對於自己是七腳川後裔的認知並不深刻,所以在循跡時感觸並未很濃厚。十年過後卻因著這份工作的機會,再次尋回自己的血脈,努力成為一個真正的七腳川人。

從記憶中的七腳川,戶口調查簿中的祖先,逐步尋找屬於自己七腳川的血脈

從記憶中的七腳川,戶口調查簿中的祖先,逐步尋找屬於自己七腳川的血脈。

積累而來的默契與信任,四人團隊完成這浩大工程

我、文物館的靜如以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頌恩與邱胖,初期合作方式為:他們兩位每個月不定期從臺東遠赴壽豐館一同開會討論,此外也有每週定期的視訊會議,邱胖更是寫滿每日進度小提醒等,定期掌握我與靜如展覽籌備的進度。展覽初期的發想,從該展出哪些內容、要與哪些部落合作、聯絡窗口為誰、展覽進度甘特圖的安排,再到各部落該展出哪些內容等等,許多問號不斷的提出,一次次聚焦與摸索,寫滿了一本本筆記本,才有如今現在展覽的模樣。

展覽籌備中期,我與靜如主要負責各個部落的田野調查,時間許可的話,頌恩跟邱胖也會一同協助我們進行田調。因此讓我們更加知曉田調時該注意的事項,例如拍攝時攝影機架設的位置要在訪問者的後方,詢問問題時的鋪陳順序,靈機應變適時拋出問題也非常重要。

展覽籌備的中後期,我主要負責展覽的相關設計,包含七腳川展的logo設計與展場空間的設計等,繪製了至少五版以上的展場配置圖。其中也做了空間動線設計圖、合成模擬展場空間圖、製作出實體展場縮小的模型、於展場中以麻繩拉出實際的空間感等,好讓我們展場各單元的安排可以更加精準與明確。

透過設計,讓屬於自己的族群與文化有了另一種被看見的管道,我以此為榮

透過設計,讓屬於自己的族群與文化有了另一種被看見的管道,我以此為榮。

展覽籌備後期為展覽呈現的產出,文字部分由靜如與頌恩搭配,把田調的資料與參考文獻一一轉化成展板文字。我與邱胖負責將文字與照片轉化成展板。設計展板後期,邱胖逐一指引並檢視我的設計方向與內容。這次展覽為了體現七腳川後裔參與其中的精神,所有相關設計包含文宣、展板、空間設計等,皆由我負責,也因此讓我在設計領域上又向前邁進許多。

挖掘傳統文化時的期待與挑戰

對於這次七腳川戰役一百一十周年展覽的籌備,我們至七腳川系各個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橫跨了六個部落如吉安鄉的太昌村七腳川部落、南華部落與壽豐鄉的池南部落、光榮部落、壽豐部落、溪口部落等。至各個不同部落時,發現儘管是相同的源頭,但七腳川文化所留存的差異甚遠。

田野調查,對我來說是個挑戰也是個享受。面對不同年齡層的田調詢問方式、問題該從何開始問起、當碰到受訪者離題時該怎麼拉回主軸、語言上的隔閡該如何克服等。但是我享受受訪者自由將我帶入那些我未曾親身經歷的過往,儘管那段過往是傷痛是喜悅,也都讓我更加貼近了受訪者成長的心歷路程。

而這次展覽的田野調查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外婆帶我去拜訪一位曾祖母,準備向她商借服飾來做為池南展覽的展物。初見曾祖母那白髮蒼蒼與充滿歲月痕跡的容顏,讓我不經意想起自己的曾祖母。曾經我想透過繪畫,畫出一幅關於曾祖母的人像畫,親手送給她,且聽她用族語說著關於我們家族從何而來的故事,儘管我沒辦法聽懂,但從她而來的文化傳承是現在的我追回不到的。

當腦中這段回憶與後悔洶湧而至向我襲來,然而此時耳邊傳來長輩全程用族語和我對話的聲音,將我迅速拉回現實。但此時此刻的我還是都聽不懂也無法明瞭其意思,我就請外婆幫我翻譯。外婆她笑著對我說:「sali bayi(曾祖母)說:『不會阿美族的話,還要穿阿美族的族服?!』」

當下的我整個人驚醒,我怎麼到此時此刻最基本的自己母語都沒習得呢?確實,對於一個文化的傳承與認識,最鮮明的就是透過語言來證明自己是甚麼族群。當我說自己是Pangcah Cikasuan的孩子時,不會說族語確實不配得說自己是阿美族的孩子。因此我也開始甦醒,要努力好好學族語,說七腳川的話。相信只要語言沒有消逝,傳統文化就不會斷裂。從語言開始加以領略出文化的傳承,文化從日常體現而來,語言與日常交織出我們的文化。

透過展覽田野的機會,回到自己的部落,回到池南,練習另一種方式認識最熟悉又陌生的家

透過展覽田野的機會,回到自己的部落,回到池南,練習另一種方式認識最熟悉又陌生的家。

而在所有七腳川戰役一百一十周年系列活動當中,戶口名簿工作坊最令我印象深刻。透過史前館協助辦理,由講師解讀日治時期的戶口名簿,讓我更加清楚自己源頭來自於哪裡。透過日治時期的資料,我追尋到六代以上的源頭,上頭寫著許多我不曾望見與聽聞過的中文名與由日文片假名拼出的族名,但倘若沒有他們也不會有現在的我,於是我開始問我的外公外婆,關於我們家族的故事與成員。而我也在戶籍調查簿上看見自己七腳川血脈是來自於外公外婆。藉此也讓我開始著手重新整理我們家族的族譜,期盼日後自己能將父母兩邊的族譜繪製在一起,讓我們家族更清楚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只要確立自己的根源時,當我們向下扎根穩固時,向外開枝散葉也能更加生氣盎然。

不僅是當代的展覽,更是為了未來而做的展覽

對我而言,此次「歸途─七腳川戰役一百一十周年展覽」,從歷史開始且與當代事蹟並行,兩者一同成為為了未來而做的展覽。或許有人對於當代議題的展覽不以為意,覺得做歷史展覽在回顧與採集上更有份量。確實那些我們追不回的歷史過往,影響著我們現今的初貌,因此更加可貴。但是因為我們還活著,屬於未來的歷史現在還在進行著,現今的我們正在締造歷史,倘若我們現在、當今的事蹟不被記錄,那未來怎麼能見著呢?忽視當下是我們常有的慣性,但歷史何嘗不是許多個當下建立而成的?未來,不管是十年後、二十年後,或許真正說著七腳川原汁原味族語的耆老不在了,能夠完整說出七腳川故事及傳統文化的耆老把故事一同埋入了土地裡,那麼現在所記錄及展出的總總,都是為了未來此時此刻的我們及未來將誕生的七腳川族人,讓我們不要遺忘七腳川的血脈,曾經在這遍奇萊平原流動奔騰著,甚至流向更遙遠的一方。

一個為未來策畫的展覽,提醒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歷史,更不能忘記屬於這片土地的記憶

一個為未來策畫的展覽,提醒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歷史,更不能忘記屬於這片土地的記憶。

在展覽當中我們追溯歷史,經歷傷痛,活出堅毅,遍地開花。各個部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追尋、保存我們的文化,用歌聲、舞蹈記得我們是誰,用服飾、年齡階級彰顯我們的文化。期盼我們以七腳川社為身軀、各個部落為肢體,向外以自己的面貌發展,但我們仍是一個整體,是同一個七腳川人。身為池南部落的孩子,望見其他部落有以selal年齡階級、部落協會、旅北青年會等一群人所組織的團隊,更期盼我們的部落可以有更多族人願意一同為我們七腳川來力行傳承文化。然而文化傳承由自身開始做起,就我自己而言,我想以族群文化與自己熟悉的視覺設計做連結,讓更多族人來看見,自己文化中的美感。因而期待這一個展覽,對七腳川族人而言成為一種激勵。

練習認識七腳川,練習認識歷史,然後一起找回屬於七腳川的記憶與榮耀

練習認識七腳川,練習認識歷史,然後一起找回屬於七腳川的記憶與榮耀。

每次的展覽導覽都是再次省思自己

「我想當原住民」這段留在留言牆上的一句話,也深刻烙印在我心上。一位來自北部的學生參觀了這個展場,留下這句話,雖然他體內流動的不是原住民族的血液,但是精神層面上,卻有著比許多原住民孩子更深刻的體悟與理想。因為從小生活在原住民族朋友的生活圈,也時常接觸原住民文化,使得自己更加熱愛原住民文化。但也曾經面臨因為沒有原住民身分而被排斥。為了解除這樣的藩籬,他希望自己成為原住民,且作為漢人與原住民溝通聯繫的橋樑,瓦解彼此間的誤會,使得雙方更加融洽。在與他相互分享的過程中,我看見他堅毅的眼神,讓我更加警醒擁有族人血脈的自己,也要有這樣的使命感。身為原住民的自己,應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下來且向更多人來分享,對於他人都抱持著尊重、包容的態度。

「過去族人經歷的,我們無法再次經歷。然而他們所能承受的,我們也不一定能夠承受。」

「在那有黃燈模擬太陽,以漸小的空間中,我閉上眼,摀上耳,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壓迫與不安,使我更能了解當時族人們的感受。」

籌備這展覽時,我們希望透過文字、五感的體驗,讓觀者更加感受到這場戰役所帶來的所有情緒流動。從文獻梳理、與耆老的訪談、部落青年的分享、傳統文化的紀錄等,逐一轉化透過文字與圖像視覺化,將展場空間堆疊出更深層的氛圍,希望觀者可以更加深刻體悟到那些滿溢的情感。用身體去經歷,然後覺察到他們曾經是多麼沉重的擔在祖先的身上。

那些無以言喻的害怕、疼痛、未知、徬徨、無助等感受,透過不同的呈現手法與空間設計,使得觀者一進入展間時感覺看似迷宮,營造出徬徨、害怕未知的感受;最後時空隧道狹隘的空間,也營造出祖先曾感受到的壓迫。當你張開你的所有感官,靜靜細心感受我們文字裡的情感、展間所營造的氛圍,或許在你的臉龐也會流有七腳川的眼淚。

觀者所給予的回饋及留言都讓我更加深刻去省思自己。他們的感動,成了我對於文化追尋的動力,一字一句他們內心真切的感受,都開拓與挖掘更深更廣的自己。文化傳承其實不是個人的意志,而是群體對自己血脈的肯定,以至於有了傳承的使命感。

每一則留言都是一種感動,讓我們更有勇氣,更讓我們的傳承有了更多的夥伴

每一則留言都是一種感動,讓我們更有勇氣,更讓我們的傳承有了更多的夥伴。

視野是能夠被開闊的,也是必須拓展的

一個展覽團隊的組成,人數的多寡不是絕大因素,而是團隊人員是否願意全心傾心於這個展覽,質勝於量。與史前館的頌恩與邱胖合作時,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展覽籌備氣氛,彼此間時時的鼓勵與稱讚,讓我們關係更加緊密與信任。對我來說這次合作是一個非常寶貴與美好的經驗,非常感謝史前館參與其中對我們無私的協助,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一個展覽籌備應有的步驟流程、經驗方法、執行方式等為何。也讓我們知道籌備一個展覽中經費、知識、技術、技能等,若沒有炙熱的心、濃厚的情感,所呈現的展覽或許就只是華而不實,而無法真正撼動人心。

因為這份工作,這個展覽,讓我更深刻的了解與體悟,自己的文化自己救。一個展覽可以動容多少人,可以激起多少漣漪,我不知道。但我能確定的是,我願意因為這展覽而踏上尋回自己文化,並且努力彰顯文化的這條路。

就讓我們一起,成為下一個百年裡的追憶與感動

就讓我們一起,成為下一個百年裡的追憶與感動。

展覽資訊
「歸途Taluma’─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
展期:2018/12/1-2020/12/31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地址:974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開館時間:周一至周六 08:00-12:00、13:30-17:30(遇國定假日休館)

參考資料
東海岸之聲第261集 歸途Taluma'-七腳川戰役110週年特展

(本文作者為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研究及文物保存維護專業人力,「歸途Taluma’─七腳川戰役110周年特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