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探索
逛逛博物館:史前時代流行的繩紋陶罐
距今五千多年前,臺灣島沿岸河口各處開始出現了許多居住點,這些人群善於尋找河流附近適合製陶的原料土,以高超的技術製作精美的繩紋陶器。經過數千年的時間,這些遺址或遭到河流沈積物深埋水底、或受到地形抬升遠離河岸,重新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的各式繩紋陶器,在經過整理與研究之後,就會公開陳列在博物館內,讓民眾可以近距離地親炙史前時代製陶者高超的工藝技術。
這些陶器被稱之為繩紋陶,是因其器表都會佈滿繩印的紋飾,這些繩印痕多半排列地非常整齊,應該是刻意為之,是史前時代的審美觀點。此外,繩紋陶罐幾乎都是圓鼓鼓的形狀,底部也是圓的,考古學家習於稱之為圜底罐(圓底罐)。這些罐子有大有小,小型的約像一顆足球大小,渾圓對稱;大型的可以比籃球還大,常常呈現扁圓的的形狀。仔細觀察一下,這些陶罐的繩紋可以透露許多製作過程的訊息。首先,陶罐的整體外觀可以看到繩紋與刻劃紋,刻劃紋出現在口部與罐身的上段部,繩紋則是遍佈整體罐身。對於施紋程序的先後判定,則可以看哪一種紋路「覆蓋」在最上面,就可以知道最後一個步驟為何。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