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走讀部落‧為長青『賀彩』──重回來食路篇」構想緣起與辦理心得
「走讀臺灣」的活動,主要讓大家親身行走體驗當地的文化故事,看來非常適合喜歡趴趴走的健康青壯年。那麼,我們如何透過這樣美好的走讀計畫,來為樂齡族群推動活動呢?當我們將活動推廣到部落樂齡族群,我們需要考慮到許多老人的身體健康是亞健康或是行動不便的部落老人。
此次規劃大致是通過幾本故事書的導讀,讓長輩回想過去的生活,然後製作地圖,讓他們用他們所習慣的口述方式,逐一標示在地圖上。通過引導長輩重回過去的方式,記錄他們走過的每一條道路。
確定主題後,我們開始尋找合作部落
今年「走讀臺灣」的主題是「土地上的學習‧詩食史事」,因此飲食文化是其中一條主線。作為阿美族的一員,參加過許多原住民部落活動,這次終於有機會開始跟著史前館2018年出版的點字數位有聲書《神秘的口簧琴—阿美族的口傳故事》來到了興昌部落。許多人在開車欣賞東海岸美景的時候,經常會略過興昌部落,因為它是一個很低調的部落。
興昌部落在清代文獻被稱為「八里芒」,是「Pa'anifong 」的漢字近音,記為「巴阿尼豐」。部落位於東海岸佔地遼闊、較少開發的地方,目前仍然保留了天然美景、清澈的溪水、還有潔淨沙灘等自然景觀。在《神秘的口簧琴—阿美族的口傳故事》這本書所採集到的捕魚故事就是源自興昌部落採集的內容。
故事裡提到,在祭典正式結束後,族人會來到海邊捕魚準備回歸日常生活。除了捕具外,也會抓龍蝦、海膽、章魚和各種貝類。部落有不少很會製作東西的巧手,也長期捕魚。
從平面地圖的迷網到第一次製作立體地圖,我們上手很快
我們先標示了幾個聚會的場域位置。這是一個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也是一個從未知到熟悉的過程。這些都是我們走讀部落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們為長青「賀彩」計畫以「重回來食路篇」為主題的重要概念。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讓更多人瞭解和感受興昌部落的文化和美食,也希望更多老人家能夠參與進來,享受這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
在討論嘗試標示部落的傳統領域範圍時,許多重要的邊界問題浮現出來。對許多長輩來說,要從平面地圖面對許多邊界問題,似乎感到不確定,只知道大致的位置,因而無法決定要具體標記在哪個位置。對於大多數人熟悉的平面地圖,部落長輩卻覺得使用平面地圖是一種障礙。
本次活動中,我們使用了平面地圖,但老人家並不習慣地圖上的符號,這可能與他們過去所學習的辨識方向與位置的方式不同。長輩們習慣依靠口耳相傳和親身行走的經驗,尋找目的地而不是使用平面地圖,他們可能更熟悉使用地標和自然環境特徵作為導航的參考。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導航地理空間,我們需要尋找其他適合的導航工具和方式,並尊重長輩的生活習慣和經驗。因此,此次走讀部落活動的目標之一就是製作立體地圖。
許多長輩在製作立體地圖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身體狀況上的限制,例如因關節疼痛或肌肉無力導致使用工具困難,因年老出現聽力或視力問題,影響指導或理解製作過程。還有一些長輩可能因為慢性疾病或身體虛弱,無法長時間站立或彎腰。然而,儘管面臨這些身體限制,部落族人仍自動進行簡單的能力分工,形成製作地圖的流水線工作流程,如剪紙、畫線、拼貼、切割、對比、堆疊,最後一起上色。當長輩們得到適當的工作任務時,他們表現得非常開心,在製作地圖的過程中慢慢提供適當的重複引導,長輩仍然可以參與其中並享受製作的樂趣。總之,長輩可以與其他部落成員共同合作,分享彼此的回憶和經驗,集思廣益。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可以為長輩提供新的體驗和機會,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和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和經驗。這不僅有助於長輩更好地參與部落活動,也為整個部落帶來了更多共用回憶和經驗的機會。這種合作過程能夠有效建立部落的凝聚力和情感聯繫。在製作立體地圖的過程中,長輩不僅可以回憶起他們過去採集食物的地方,還能夠分享這些地方發生過的有趣故事和經歷。這些回憶能夠引發其他部落成員的共鳴,帶來歡笑和交流。
同時,立體地圖的製作過程也需要一些創造力。長輩可以運用他們的藝術才華,如繪畫或手工技藝,為地圖增添美感與細節。這不僅是一個表達個人創造力的機會,還能為部落創造一個共同的文化資產。製作立體地圖並不僅僅是一項活動,而是一個聚焦在長輩回憶中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過程。通過這些活動,長輩可以在不受身體限制的情況下,重新體驗過去走過的土地,閱讀其他族人的生活故事,同時與其他族人共用創造和價值。
為長青精彩的過去、豐富的人生「賀彩」
通過繪製部落地圖,我們不僅記錄了過去的記憶,也展現了傳統地名、狩獵、採集等地點和知識。這為我們的傳統生活方式提供了實際且長久的證據。在活動中,我們使用《神秘的口簧琴—阿美族的口傳故事》繪本,與食物採集和長輩的生活經歷相關的內容,例如東海岸的生活面貌、採集貝類、野菜田及抓蝦、捕魚的故事內容。
這些故事情節和角色能夠引起老人家的共鳴,喚起他們對採集食物的回憶。通過深入描述故事中的場景、角色和情節,我們能夠喚起長輩對過去的回憶。故事中的圖片和情節提供了一個共同的體驗,可以讓長輩輕鬆參與其中。
在活動中,我們鼓勵長輩分享他們的回憶和經驗,並邀請其他部落族人積極聆聽和提問。這樣,長輩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故事和經驗的重要性和珍貴性。在活動中,我們還認識到了部落的重要河川生態,如羊橋溪。它是興昌部落的6條溪流中的第二大溪流,僅次於八里溪。溪流變化多端,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這些分享為部落的立體地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細節,進一步展示了阿美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興昌部落的聚居區,水產資源豐富,有溪蝦、蟹、魚、鱸鰻、螺、蛙等多種洄游性原生物種。這個地方是阿美族人獵魚、捕撈的好去處。通過部落長輩的分享,我們能夠愉快地回憶起過去在部落生產食物來源的地方,如設置陷阱捕捉山豬、山羌,或是捕捉溪蝦、樹蛙、毛蟹,在岸邊撿海膽、貝類,撈取海葡萄,海邊捕飛魚、鬼頭刀等。這些活動充滿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這些故事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事情,它們還描繪了傳統領域地圖中的某一特定地點。試著回想一下這個地點的傳統地名,一個故事接一個故事在地圖上被標注出來。雖然老人家身體不便行動,但通過採集食物,他們好像又在這個地圖上重新走過部落採集食物的每個角落。製作部落地圖的過程中,族人們自然而然地講述了很多當地發生的故事。
儘管時間流逝,他們仍然與傳統的領域保持互動,口傳故事,這個地方才能被識別並傳承下去。從繪本故事中提起老人的回憶,不僅可以提供一個愉快的互動活動,還能促進老人之間或與年輕一代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這些回憶可以作為共同的文化資產,加強部落的凝聚力和連結。同時,提起老人的回憶也尊重並珍惜他們的過去,讓他們感到被重視和被聆聽。
總之,老人家分享過去的故事,不僅對他們自己有助緩解孤獨感,增強自尊心;也對部落有好處,能提高部落的凝聚力,傳承文化資產,以及教育和啟發年輕一代。故事地圖的記錄和保存有助於保存部落的文化遺產,讓更多人能夠受益於這些寶貴的故事和經歷。希望每一位讀到這裡的朋友們,能夠感受到我們通過「重回來食路篇」的活動規劃,部落長青們通過分享為自己喝彩過往的精彩人生。讓我們為部落長青活出傳統,再次參與部落文化創作而「賀彩」。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2023年「走讀部落‧為長青『賀彩』──重回來食路篇」規劃及執行)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南島文化專欄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