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2023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更加全面認識博物館

文‧圖/郭庭耘

上次到訪史前館是國小畢業旅行的時候,當時的記憶早已模糊,只記得路途非常遙遠。2023年暑假,在一班捷運、四個小時新自強號再轉乘一班區間車後,我終於從臺北抵達位於臺東的史前館,帶著滿滿期待,開啟展示教育組為期兩個月的實習生活。

在展教組前輩帶領下,我的工作除了支援觀眾「看得見」的部分——面對觀眾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很多時候也協助處理「看不見」的部分——進行研究資料搜集、教案撰寫的前置工作。這兩種不同的視角也讓我對博物館工作的認識更加全面,更看見博物館在面對不同社群、不同議題時的多種可能。

放暑假的時候就是博物館教育活動最熱鬧的時候!2023年暑假我分別參與了兩個活動。第一項是卑南遺址公園的「史前小當家」,活動前一天,我與夥伴從遺址公園各處採來姑婆芋的葉子、竹枝等材料,將遺址公園自然教室佈置成一個綠意盎然的叢林大冒險。

營隊當天天氣非常熱,我帶著小隊員跟著三位扮演史前人的演員,透過手作活動搭配大地遊戲,包括石刀磨製、草繩揉捻、玉片鑽孔等。不只小朋友在過程中玩得很盡興,也在玩耍過程中形成對史前世界的初步認識,這樣的體驗對我來說也十分新奇,尤其是親身鑽過玉片後才知道這項技術有多難,而史前人竟然可以在沒有電力、機械裝置的輔助下雕琢出像是玉管、人獸形玉玦這麼細緻的裝飾品。

「史前小當家」活動尾聲,小隊員完成闖關任務,將裝有糧食種子的百寶袋交給史前人

「史前小當家」活動尾聲,小隊員完成闖關任務,將裝有糧食種子的百寶袋交給史前人。

我們利用石片切下輪傘草,再用石頭把草莖打軟,方便後續的揉捻工作

我們利用石片切下輪傘草,再用石頭把草莖打軟,方便後續的揉捻工作。

第二項是展示教育組的「內本鹿文化戲劇營」。「內本鹿文化戲劇營」在多個單位合作下,由蘇慶元(小C)老師帶領臺北藝術大學以及延平鄉暑期返鄉工讀的布農族大專生組成團隊,以日治時期內本鹿居民被迫離開家園的故事為基礎,針對鸞山一帶的國小與國中生設計了戲劇營。

營前準備時我跟著團隊走到mamahav山胡椒基地,了解內本鹿事件的始末,看見小歷史與大歷史的緊密纏繞。我們用過程戲劇的方式,規劃了兩天的行前營與三天的戲劇營,小朋友於其中既是觀者也是演者,透過觀看祖先的故事,才得以了解自己來自何方;同時以角色扮演,探索歷史人物面對時局變化時的心靈地景。劇場中的服裝、道具無法盡如史實,但所塑造的情境、引發的情緒卻是無比真實的,重點在於引發「同理心」去理解每個決定背後複雜的成因,而這種同理共情,也能回歸到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各種議題。

「內本鹿文化戲劇營」籌備期第一天,大學生於mamahav基地前合影

「內本鹿文化戲劇營」籌備期第一天,大學生於mamahav基地前合影。

營隊第一天,透過遊戲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祖先在內本鹿的生活,男生製作竹槍與報戰功、女生學習編織

營隊第一天,透過遊戲的方式帶領學生認識祖先在內本鹿的生活,男生製作竹槍與報戰功、女生學習編織。

綜觀兩個月的實習中,最受鼓勵的非屬館員間的「支持團體」了,雖然館員們業務纏身,但總能在聊起博物館大小事時看見他們眼睛中放出的光,那是一種深沈的熱情!特別是我的帶導人至善老師和給予我諸多協助的頌恩老師,總是願意撥出非常多時間,和我一起討論工作及議題的想法。在需要不斷反思自身角度的博物館工作中,這種相互交流、支持的氛圍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大家一起一起,才能走得更遠。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2023年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