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 • 迴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打破對博物館的古板印象
申請進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實習之前,我對於博物館內部運作總是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因為博物館給大家常有的印象是枯燥且古板的,平常到博物館參觀,對於館內展覽總是走馬看花,鮮少認真去了解、吸收博物館想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
等到真正進入史前館實習後,才發現每位工作人員的辛苦,也是因為有工作人員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職,一環扣一環,博物館才能運作得如此流暢。在館內感受到最清晰的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感受服務業的辛苦,服務人員每天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遊客,但面對每位來訪遊客都要以最好的樣貌呈現,處理遊客的疑難雜症、接收遊客的情緒。在DIY區執勤時,面對眾多小朋友,小孩們既是天使也是惡魔,彩繪過後的桌面總是五顏六色,但看見小孩們到處去和大家分享自己作品時臉上的笑容,當下的忙碌彷彿煙消雲散,給了我們動力。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服務經驗是值勤展廳圓桌時,此時自己必須化身為搜尋引擎,幫助遊客搜尋時提供最好的答案,時時刻刻都不能鬆懈。因為值勤過展廳圓桌,讓我了解到說話的藝術,遇到不太講理的遊客也必須回答得恰到好處,才不會讓館內的形象扣分。第二件事則是了解資訊公告的重要性,如何擺設顯眼好讓遊客一眼就能了解也是門學問。
實習期間很幸運協助了「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佈展及開展。藉由這次機會,才了解到一個完整的展覽所需要的時間、人力是多麼龐大。佈展期間真的非常辛苦,前期作業主要是搬運器材,雖然是份平凡簡易的工作,卻是最不可或缺的環節。移動文物的過程則必須謹慎且慎重,完全不可掉以輕心。文物在展櫃就定位後,開始思考作品資訊及告示牌擺放位置,以提供遊客最佳的欣賞空間。
開展後的顧展人員也是展覽重要的角色,必須維護展覽的參觀品質並提供遊客最即時的回應。但是在展出時,藝術家希望作品和遊客間沒有距離感,但卻造成作品被隨意觸碰甚至是破壞。我開始思考博物館的設立能夠帶給人們哪些教育意義,能否藉由展覽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透過展出不同的作品,理解各個藝術家想傳達的理念,帶給人們新的思考方式並接納不同事物。
在史前館實習也感受到博物館的活潑及多樣性,不再只是冷冰冰且古板的博物館,透過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史前文化和民眾的距離又更近了,不再只是遙遠的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軌跡。在卑南遺址公園舉辦的「考古玩一夏」活動,讓人體驗史前人如何運用智慧生活、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透過遊戲做中學、學中做,小朋友同時也能懂得飲水思源、珍惜資源的重要性。而「夜宿博物館」 則是我認為最有趣的體驗活動,在漆黑的展示廳內利用手電筒尋找文物,增加了許多刺激感,讓你能快速認識文物,同時闖關理解史前人的智慧。
來到史前館實習後,未來我參觀任何展覽皆會用心去欣賞,因為真正從中了解佈展的辛苦後,更想用行動去支持、去感受策展人與藝術家們想傳達的理念。博物館不只具有展覽、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時也是記錄人類生活軌跡的場所,而衍伸出的教育意義遠勝於表面上所看見的,裡頭包含的教育意義有待我們持續補充並學習應用。
在史前館實習增加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和原來所想像的博物館經驗相差甚遠,裡頭所包含的領域非常廣,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卻能同時存在。在這裡實習不只是增加新的社會工作經驗,藉由解說員們有趣兼具知性的講解,讓我對於原住民族文化及史前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讓我多了許多思考的角度,甚至是對於從事博物館這項工作及解說導覽有了些明朗的方向,而幕後最重要的推手是館內的主管們都願意傾囊相授、耐心講解工作項目,儘管我們不熟練、會犯錯,卻還是肯定大家所擁有的能力。謝謝史前館願意給予我這個機會來到這裡學習,期許自己未來也能在博物館這塊領域有所貢獻。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2018年史前館實習生)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國際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