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 • 迴響
2017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好好學習的一個月
「實習生們是來學習的。」這一句話是第一個帶我們工作的姐姐說的,也是這一個月內聽過最感動的話。因為這句話的關係,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一個月內好好學習,做到實習生該做的事,學到所有能夠學習的新知,不讓這一個月白白過去。
這次在史前館實習主要有兩項工作,一是盤點典藏庫標本,二是建立未入庫標本的清單。這些看似繁瑣無趣的工作,其實也有著大大學問。首先是盤點典藏庫標本,史前館規定每一年要完成館藏量十分之一的盤點工作,而我們到這裡接觸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協助盤點。盤點過程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細心,因為盤點物件的數量真的不少。以考古標本來說好了,目前總館藏量是三萬多件,換算成一年的盤點數量就是三千多件。龐大的數量、極少的人力,盤點起來非常考驗耐心。
建立未入庫的標本清單不僅需要耐心和細心,更需要邏輯,因為通常這個工作需要由兩位以上的夥伴一起配合進行,不僅要熟知流程,也要把這個流程分配得很流暢,才不會讓一件做起來至少得花上兩三小時的事情,變成佔據一整天的工作時間。
舉例來說,我們在登記考古標本清單的時候,要先按照標本挖掘的坑位、區位來分類,之後要把這些資訊登記在表單上,也需要賦予它一個編號。若是原本的包裝袋上沒有寫上重量,我們也要自己秤重和填寫。關於工作流程,我們一開始是想說那就把所有的東西分成四等分給四個實習生,大家平均分攤,自己做自己的就好了,但是沒想到這樣的方式真是讓進度非常緩慢。
經過工作室大哥大姊的建議之後,我們改採生產線的流程模式,一個人負責一項工作環節,一起完成一筆紀錄,如此一來,工作的效率真的提升了不少。除此之外,生產線流程在分配工作時必須考慮到流暢度,順序上要一步一步傳下去,若是當中有人的工作量不均或是順序不對,也會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當然,在整個實習中學到的不只如此而已。在研究典藏室的時候,大姊教我們製作保存典藏文物的無酸保存盒和書寫文物編號的方式。那些在典藏室看起來稀鬆平常、不會特別注意到的東西,也有著各自困難的地方。
舉例來說,製作保存盒的時候,要很精確測量尺寸,如此一來才不會做出無法使用的東西。就像一開始我在練習的時候,因為不夠細心,所以在物品尺寸有一些誤差,導致盒子完成後高低不一,結果蓋子無法密合。
學習製作保存盒那幾天,剛好看到另一位研究助理在製作人骨保存盒,製作過程中必須戴著手套,以免引響人骨的保存和研究。每個保存盒都經過他精心的設計,例如是否需要加上獨立的蓋子,或是盒子的大小、方向會不會讓使用者更方便等等。這些跟圖書館作業思維的原理很像,都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來設計硬體設備和服務。
至於書寫文物編號,困難的地方在於要塗上一層又一層B72。B72的長度和寬度要一致,上面的編號也是一樣,要一樣大小跟粗細。不論是製作保存盒或是文物編號,在在訓練我的耐心和細心度,跟盤點工作建立編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實習之前一直覺得160個小時的實習時數很長,但現在回顧起來反而覺得這樣的時數實在是太少了。要有這樣一個能在職場學習的機會,真的是非常不簡單的,而且要學的東西太多,一個月的時間太短,無法學到所有。
最後非常感謝帶我們的大哥大姊們,每一個人都擔心教我們教不夠,或是怕讓我們看到及學到的東西太少,不停找機會讓我們接觸各類事物,像是觀摩漢本遺址出土的石板棺整理,或是帶我們去看卑南遺址的挖掘現場和工作室。期許自己未來能夠融合學校所學和這一個月的經驗,應用在生活當中,又或者是未來的職場上。
(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學生,2017年史前館實習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話題 • 話語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