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話題 • 話語

史前館南島廳中的「沙西米」鮪魚空罐拼接作品介紹

文‧圖/張至善

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常設展南島廳有一條巨大等比例的太平洋黑鮪魚,這是一隻嘴裡咬著魚鈎、由上往下俯衝、掙扎求生中的黑鮪魚。仔細一看,這件作品是由一片片金屬片拼接而成,鮪魚肚子露出各式商標,原來這是一件由鮪魚罐頭作為材料拼接而成的作品,名為「沙西米」。

「沙西米」在南島廳展示的樣貌

「沙西米」在南島廳展示的樣貌。

這件作品的策畫理念源自南島廳第二單元「理解」的策展思考而來。在「理解」單元中其實是有一層一層的關係,首先是南島族群對自身的理解、對公共事務的理解、對時間的理解,再擴大到對環境的理解。環境中我們再區分出生計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當代的南島環境議題。

有關海洋資源的議題,策展人注意到太平洋黑鮪魚的末日危機這個議題。太平洋是全世界最主要的鮪魚漁場,日本、印尼、韓國、菲律賓、美國與臺灣是六大漁業強權,過度捕魚是目前全球極嚴重的問題。2013年一項針對北太平洋黑鮪魚和類黑鮪魚物種的評估,發現太平洋黑鮪魚數量只有歷史總量的4%,導致幾乎所有在太平洋捕獲的黑鮪魚都已沒機會成長到應有的完整尺寸,大多數也沒有再繁衍,也就是走向滅絕的時間可能就快到來。

另一個展示主題是美屬薩摩亞人與海的距離。捕魚是美屬薩摩亞人過去生活的重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軍隊和物資雖然撤離,美屬薩摩亞卻對美軍帶來的「現代便利」生活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現在,美屬薩摩亞人距離海洋越來越遠。根據2016年一份報告顯示,47%美屬薩摩亞人不捕魚,20%的人從不游泳,65%的人從店鋪或餐廳購買海產。策展人想像,若當靠海或島嶼的社區、部落說要去買魚時,卻是到超市購買鮪魚罐頭的光景,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於是以鮪魚罐頭來製作黑鮪魚的構想誕生了。

策展人雖有想法,但實際上需要有「手」來實現,還需有藝術美感才能產生動人的觀展效果,這就必需要找到適合的藝術家來合作。經過與組內副研究員林建成大哥討論,Talaluki范志明先生是很適合的人選,他的執行力、藝術能力受到肯定,於是便前往洽談合作的可能。

與范志明先生、邵惠琴女士溝通之後,他們願意接受這項挑戰,便開始了創作的過程。老實說我也想過各種作品的外觀、姿態、手法,追蹤藝術家臉書一絲一毫的資訊,才知道藝術家在原初的想像中,是想把罐頭當作像磚塊的概念,一個個疊好,砌成一隻完整的鮪魚。但首先碰到的挑戰就是結構力不佳,罐頭如何疊出圓潤的魚身外形?後來藝術家轉化想法,從剖半、切割、攤平等,測試了各種可能。最終是由惠琴想出將罐頭敲扁的作法,扁扁的、一片片以焊接方式拼接,志明認為這樣的手法不僅能強化結構,還可以將各家廠牌鮪魚罐的印刷包裝包含文字圖案都可完整保留下來,作為創作上的運用。從臉書上得知惠琴純手工打扁了幾千個罐頭,當時還因此而造成手部的職業傷害呢!

2021年4月29日到工作室拜訪邵惠琴與范志明,瞭解創作理念和過程

2021年4月29日到工作室拜訪邵惠琴與范志明,瞭解創作理念和過程。

其中關於罐頭的部分,首先曾建議找罐頭工廠訂購尚未裝填鮪魚的空罐,他們向全臺灣相關工廠打了好多電話,結果得到的回覆是「開模需6萬個起跳」,只能作罷。我也想過是否辦理吃各種鮪魚罐頭料理的活動來幫助罐頭收集,但這方案被環境教育工作夥伴否決了,我們不應該為製作作品而購買和消耗更多的鮪魚罐頭,最後我們和藝術家分別發起了募集罐頭的活動。

博物館方面,主要的協力夥伴是臺東縣環保局環境教育中心,協助從回收廠、臉書募集,收集後清潔乾淨再轉給藝術家。藝術家則透過臉書向朋友們發出求救,結果各種罐頭紛紛出現。募集的經驗,發現早餐店是鮪魚罐頭的消費大戶。

我腦中吊著的鮪魚都是各種屏東「黑鮪魚季」拍賣價格創新高、鮪魚直挺挺倒吊從船上卸貨的各種新聞畫面,藝術家會這樣子呈現嗎?答案終於在拜訪工作室時揭曉。志明告訴我,為了更真實觀察鮪魚的所有細節,他們親自跑了好幾趟臺東成功漁港,他們發現網路上的影片看再多,也及不上實際上用手觸摸與魚市場漁獲的觀察。他發覺鮪魚的生理構造,就算在生死掙扎中,也不可能出現大幅擺尾的情況,因為天生的生理曲線就不允許,所以作品所設計的姿態,就不會出現戲劇性擺尾俯衝的樣貌。

但是藝術家在細節上思考更多,我發現在鮪魚嘴上還設計了咬著的魚鉤及拉扯的線繩。經過解釋,原來這些是惠琴特地向漁港的船長要來的,是真正在太平洋的漁船上釣過鮪魚的鉤子與線繩!最後在志明的設計中,所呈現的鮪魚是嘴裡咬著魚鈎、由上往下俯衝、掙扎求生中的動態樣貌。

2021月7月24日發展中的作品外貌

2021月7月24日發展中的作品外貌。

這件作品創作於COVID-19疫情期間,歷經了材料搜集、清洗、分類、敲打,還有各種焊接實驗(超認真的!),從骨架到魚身,從罐頭原色到各種繽紛色彩的創意呈現。最後,由1700多片鮪魚空罐敲打成片拼接而成的「沙西米」終於完成,在2021年12月14日由工作室小組吊掛成品安裝完畢。

2021年12月14日於南島廳完成作品吊掛作業

2021年12月14日於南島廳完成作品吊掛作業。

2023年5月19日史前館重新開館,「沙西米」才和大家見面。我們請志明和惠琴為自己的作品詮釋,文字如下:

亙古以來環太平洋南島民族的魚獲,均是依照歲時祭儀、文化禁忌、傳統技能等方式到海洋母親的冰箱拿取,但現代商業捕撈興起,所謂的沙西米(生魚片)被商人瘋狂炒作,過度的強調口腹之慾,一方面導致鮪魚及相關物種瀕危或滅絕,另方面愈來愈貧脊的海洋,使人們只能進城工作,換來微薄錢幣到超市「捕魚」。

當海洋子民遠離海洋母親,捕魚技能、文化生活等等都形成了斷層,廉價、易取得的加工食品,則讓人益加肥胖,鮪魚罐頭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

本件作品即以鮪魚空罐為素材,採取層層拼接方式,形塑出被獵捕時奮力掙扎中瀕危的鮪魚,猶如現今即將滅絕的海洋文化,使人們反思人與環境與海洋與文化的綿密關係。

「沙西米」鮪魚空罐拼接
創作者:范志明(Talaluki)
創作媒材:鐵、鮪魚空罐
作品尺寸:300x143x105cm

這件作品是想藉由藝術家的創作傳達對環境議題的思考,我們並不想直接說教或批判,而是希望觀眾從觀看作品來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意識。當然,每個人的理解和感受都會不同,這也是安排藝術作品穿插在展廳中展示的用意。如果您有機會來到史前館南島廳,不妨放慢腳步,仔細欣賞、細細品味藝術家巧手創作的「沙西米」,思索人與環境,與海洋,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南島廳「當代環境議題」單元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