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 • 迴響
2023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獲得人生的養分
由於過去有公共服務相關經驗,本身也對展示教育很有興趣,得知南科考古館剛好有實習名額,於是用了很多心力去撰寫實習計畫,希望自己能夠順利獲得實習機會。最後很幸運成為2023年南科考古館實習生,獲得非常充實的暑假。
在展示教育方面,當年暑假以友善服務為主軸,所謂友善服務是希望可以讓身心障礙人士參觀博物館也能擁有優質的觀展體驗,能夠透過更多感官去認識展間文物。帶導人希望我們實習生針對視障人士需求發想陶器相關展示內容,一開始我其實非常迷茫,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會更好。平時身邊並沒有視障朋友或是家人,所以很難想像他們在生活上會遇到甚麼情形,或是該運用哪些感官得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由於對視障人士如何參觀博物館這件事有很多疑惑在腦海裡,於是我跟我的實習夥伴決定先查詢國內館舍或是其他國家曾舉辦過哪些提供視障人士體驗的活動,希望可以透過他人經驗獲得更多想法。帶導人進一步建議我們可以矇住自己的雙眼到展間去體驗一次,可以更清楚在看不到的情況下有哪些感受會更加深刻、而哪些感受需要加強。有了資料蒐集與實際體驗之後,逐漸比較清楚視障人士的需求。同時,我們也對陶器展開研究,對主題有正確的了解,才能將正確的信息傳遞給觀展民眾。
陶器這個主題非常龐大,從史前時期到當代生活,陶器有很多專業知識,無論是從各時期器型、顏色、刻劃紋、社會型態,都可以從陶器獲得許多資訊。我們鑽研了各個時期的陶器,希望可以訂出一個主題,串聯出比較完整的展覽流程。研究、串連、呈現的過程就是博物館展示及教育主要學習的內容,學習如何將大量知識透過展覽清楚地傳達給民眾。
整個七月份,我們透過大量研究與發想,與實習夥伴規劃出一個以陶器為主題的視障友善服務展覽活動。到了八月,帶導人給了我們新任務,希望我們那麼多相關研究之後能夠有實際的操作,因為館方即將接待台南視障協會的視障人士到館參加視障友善服務導覽活動,希望我們可以參與到其中,真正帶領活動與視障人士近距離互動,並將前面一個月所做的研究投入到活動中。
聽到這個資訊時,內心真的非常興奮,沒想到自己真的有機會能夠帶領那麼重要並具有意義的活動。帶導人交付給我們的部分有暖身活動、觸摸體驗、展廳導覽,其實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帶導人會讓我們參與跟帶領那麼多活動,真的很謝謝帶導人的信任。接收到任務之後,我與實習夥伴每天都在準備前置作業,例如去展廳撰寫講稿,要注意講稿裡需要具備更多聽覺、視覺、觸覺的形容,才能讓視障人士在聆聽導覽時更加身歷其境而不會感到無趣。
此外,我們也積極跟帶導人討論,每天都試著在考古館找出可以讓視障人士觸摸的仿製品或是教具,只希望他們不會因為無法想像出導覽所描述的模樣,就錯失了認識文物的機會。我其實沒有主持活動的經驗,所以行前也請館員擔任我練習的對象,進行多次彩排。經過不斷演練、不斷修改調整,很開心活動當天一切進行得很順利,視障協會的大家都非常友善,參與度也非常高。
活動結束後,聽到視障人士給予的反饋真的很感動,雖然行前準備非常辛苦,但是看到大家都滿載而歸,就覺得內心非常充實。希望未來還能夠有機會服務更多有需求的人群,因為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不僅僅是他們從我們這邊學習到許多新知識,我們也向他們學習生命的韌性。我想這次活動在我人生中會是一次意義非凡的經驗。
至於公共服務方面,南科考古館暑假有非常多活動,我們會協助帶領團體進行鑽貝體驗、彩繪人面陶偶、考古遺址桌遊等,每一次接待的團體人數都不一樣、年齡也不一樣,這就是公共服務教育推廣的有趣之處呀!我們可以接觸各種不同人群,在這之中可以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應變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這是我在公共服務組裡面很享受的一部份。
帶領活動同時我們也會發想新活動,例如發想一些跟特展相關的推廣活動。第一周發想時其實很迷茫,不知道怎麼將專業知識融入活動,後來與實習夥伴不斷腦力激盪,試著從原有內容去加入知識點,再針對一些既定條件做規則上的改變,運用這個方式發想新的教育推廣活動,就能很快駕輕就熟。帶導人也會適時給予我們意見,或是跟我們一起體驗新發想的活動,並給予很大的自由空間,讓我們天馬行空去嘗試。雖然第一次正式進行新的推廣活動會因為各種實際因素而有所變更,但這是一件好事,我們不去嘗試的話,就永遠不知道有哪些問題是過於理想化,能夠及時修改及優化活動便能得到很好的結果。
這一年暑假,大概是我這輩子最密集接觸人群的時期了。以前我一直覺得自己可能無法勝任帶領、協助團體活動的工作內容,但透過這次實習,才發現其實很享受在其中。看到大家投入在自己一同規劃的活動就覺得特別滿足,自己能夠在活動之中協助大家、幫大家解惑,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最後要感謝考古館所有的同事還有我的實習夥伴,謝謝大家對實習生都非常包容,也很願意為我解惑,無論是展示教育或是體質人類學、石器、陶器、考古學、公共教育等各方面,只要我們提出問題,大家都很願意教導。這個暑假學到很多,無論是專業知識或是處事態度等等,都將成為我人生的養份。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生,2023年南科考古館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