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用想像力連結史前文物:談史前文創設計競賽
尋找史前文物的答案
解碼 再發現
解構 再建構
原來
古物不古 新潮不新
邀您一起參與見證
冰河期與間冰期 來來回回
重組 融合 毀滅 創造 的生滅歷程
在史前文物的創意中 沉吟回味
具有感染力、傳播力與想像力的文物媒介
今年是史前館辦理文創設計競賽的第二年,一直以來,民眾對史前文物的直覺想法就是既不討喜、色彩圖案也不夠豐富精彩。為了能翻轉民眾對本館文物的印象,於是透過文創競賽,期能賦予史前文物新的時代意義。
史前館係屬考古學及人類學專業的博物館,但在面對商品或推廣品的產出,又是另一個專業領域。對於博物館文創商品的開發思考模式,李如菁、何明泉(2009)從以下四個階段的發展歷程來探討:從「開發博物館販售的商品」,轉變為「如何運用商品傳播博物館文化」,乃至「運用文化商品創造使用者經驗」及「為文化商品的使用者經驗創造意義」;博物館的文創商品被視為與參觀者溝通的另一媒介,可藉由商品傳達博物館文物的內涵外,而且與展品不同處就是可以帶回家收藏,持續提醒參觀者博物館的存在,讓文化商品透過轉譯後,讓文化無形的流通能親近在民眾的生活中,進而提升參觀者製造意義與詮釋意義的能力。
與大眾正、反、合、互動的辯證歷程
所以,博物館首先需了解自身的特色風格、定位與品牌形象,再透過設計轉化傳達給消費者,如此才能獲得博物館想要的商品價值與品質。然而一般博物館的文創商品設計,大都以日常生活常見物品為主,如印有館方圖騰的鉛筆或馬克杯,對於處於富裕生活不需要那麼多杯子的人們來說已不再具吸引力。如何將文物與商品間做有創意的連結,進而吸引消費者的眼睛,是辦理文創競賽的發想與初衷。
本館去年舉辦2016史前文物創意設計競賽「古物回潮─再現風華」,就是希望從博物館的角度轉為以消費者為中心,因消費者的需求正在走向多樣化與個性化,市場也變得更加繁複與多元,這些原因加速了商品創新的要求和能力。沒有人會比消費者自己更加瞭解其真正的需求,消費者也比任何一家企業的研發部門更活躍、更具創造力。所以希望透過競賽激發符合現代與傳統的創意構思與方向,以創造心動史前文化、亮點國寶文物的開發潛力與競爭力,讓創作者在認識史前館的文物後,先屏除舊有的思維與跳脫傳統的框架,賦予史前文物新面貌、活化史前文物及創意價值內涵。
用現代觀點解碼,重建古物新風貌
2016年文創競賽的創意商品組第一名得獎作品為「狗․名片座」,三位設計團隊蔡凱宇、蔡凱帆、張嘉玲,以本館典藏文物的狗陶偶文物,轉化設計成現代常用的名片架。設計者的創作概念認為,現今名片是協助人們獲得工作機會的重要物件,就如同史前時代,狗會協助獵人捕捉動物,讓獵人能有更多的機會獵捕到食物,藉由這個設計的轉化,讓狗兒以不同的樣貌繼續陪伴著我們,也可讓史前文物,以新的樣貌重現在現代生活中!
插畫創作組獲得第一名的作品為「古物潮潮貼圖」,設計者林士強認為,LINE目前是最為臺灣人所知的通訊軟體,使用貼圖當媒介,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史前文物。因此他依照本館文物的既有形體、顏色、造型,加入想像力轉換成實用對話貼圖,既保留文物的原始樣貌又不失潮流,在新與舊的融合,讓古物造型能有新的可能。
重現古物新價值的行動
今年即將舉辦第二屆競賽「2017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利用140餘件以臺灣史前文物為主軸的館藏圖像進行創作,並分為「平面設計」、「日常生活」兩大組別,總獎金高達16萬!徵件期程自即日起至2017年9月11日下午5點止,歡迎有興趣的民眾組隊參加。競賽統一採線上報名與繳件,關於競賽簡章、各類獎項、報名流程以及校園巡迴說明會請至競賽官網查詢。
參考資料
李如菁、何明泉(2009)。博物館文化商品的再思考:從跨界的觀點出發。設計學報,14(4),69-84。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推廣教育企劃員,智慧文創產出系統計畫業務承辦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