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Pinadray (卑南王)》定目劇的嘗試與詮釋

文‧圖/林建成

「卑南王」的記事與部落口傳史

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之後,清廷邀請協助平亂有功的「番」社總頭目、頭目、通事、社丁共42人入京。根據《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記載:「上御保和殿,筵宴朝正外藩……臺灣屋鰲總社番頭目華篤哇哨、阿里山總社番頭目阿吧哩、大武壟總社番頭目樂吧紅、儡傀山總社番頭目加六賽至御座前,賜酒成禮。」

圖1擔任劇中卑南王各階段角色的部落演員

擔任劇中'卑南王'各階段角色的部落演員。

根據卑南族口傳紀錄指出,所謂「魁儡山總社頭目」即卑南社第十七代頭目加六賽,當時因為年紀老邁,恐禁不起長途跋涉,乃由兒子Pinadray(卑那來)代替父親前往接受六品頂戴的封賞,後成為該部落第十八代頭目。

1894年胡傳《台東州采訪冊》記載:「道光以前,卑南生番甚眾。有一番超乎眾之上,稱為卑南王,總管七十二社。七十二社之中,凡有射鹿、殺牛、宰豬者,必送一足與卑南王,名為『解貢』。」明治29 年(1896)陳英在《臺東誌》記載了卑南王,而1931年台北帝國大學首任校長幣原坦也在《南方土俗》期刊提到卑南大王。

圖2%2C卑南王劇-讚頌卑那來 生

卑南王劇-讚頌卑那來誕生。

「卑南王」從此成為地方對Pinadray的尊稱,Pinadray曾在屏東水底寮一帶經商,並將農耕技術及器物如犁(kangkang)、大木桶(paetang)、石磨(elangan)等帶入後山,甚至如牛車等也引進卑南社,改善了族人生活,迄今仍為族人懷念。

「卑南王」定目劇的實驗

1964年,卑南族音樂家Baliwakes(陸森寶)將西洋民謠〈老黑爵〉改編譜詞,創作〈卑南王〉歌曲;2017年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辦理「普悠瑪產業示範區推動計畫」,規劃了「定目樂舞培訓劇作活動」,特別聘請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國內劇團專家江宗鴻前來指導,曾與副館長林志興、筆者及執行團隊,針對史前文化及各項主題進行多次討論,後來在現有基礎考量及「定目劇」計畫執行期程壓力下,期待能夠發揮、創造樂舞產值等條件,於是有了嘗試《Pinadray》定目劇的共識,踏出了一步。

圖3卑南王劇-卑那來接受會所訓練

卑南王劇-卑那來接受會所訓練。

經過部落團隊實際排演及需求,拍板定案的劇目共有五幕:

第一幕「慶賀」-加六賽是部落族人尊敬的長者,少年Pinadray出生後受到族人的慶賀。

第二幕「部落生活」-藉由婦女除草情景,傳達部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並以歌舞傳達對部落的情感。

第三幕「Palakuan的洗禮」-Pinadray接受會所訓練,鍛鍊成為合格的卑南族青年。

第四幕「朝廷的貴客」-Pinadray成為領導人,與統治政權折衝求取族群生存空間,並獲得朝廷邀請進京成為重要貴賓,也得到民間尊稱為「卑南王」。

第五幕「和平、祝福」-Pinadray展現了寬大的包容力,與各族群、部落和睦相處,讓族群、社稷能夠永續發展。

首演實務

定目劇由臺東縣卑南鄉下賓朗社區發展協會承辦,實際負責業務推動為下賓朗部落族人林蕙瑛老師,她幾乎擔綱所有重要工作,從樂舞編導、排練到演出,並且加強部落青年充實劇場實務、燈光、音響與舞台管理的學習機會,希望將來有機會實際應用於部落自主經營的「部落劇場」。

圖4%2C卑南王劇-成為清朝廷的貴客演出

卑南王劇-成為清朝廷的貴客演出。

圖5卑南王劇-卑那來返鄉受到部落族人歌舞歡迎

卑南王劇-卑那來返鄉受到部落族人歌舞歡迎。

《Pinadray》於2017年6月4日下午16時30分假史前館玻璃屋舉行首演,當天吸引滿堂觀眾。林蕙瑛表示,史前館在她樂舞生涯起點,源於2004年起與館方合作原住民樂舞傳承計畫,再度回到此地演出別具意義。首先由知本國小lralrak原舞隊特別演出105學年度全國學生舞蹈比賽得獎作品《rekerekepan‧伴》,為本劇揭開序幕。定目劇參與者以下賓朗部落為基礎,涵蓋普悠瑪、寶桑等卑南族部落族人及臺東高商青年參與,全劇以歌舞貫穿,將卑南族生活、農事生產、會所訓練與前往北京宴會等情節重現,顯示歷史、傳說與部落文化傳統的舞台綜合體現。

這是繼2007年《柞音‧響雷‧馬亨亨》阿美族頭目馬亨亨歌舞劇之後,史前館再一次推出大型部落歌舞劇,僅管部落族人對於定目劇尚未完全理解,接觸專業舞台、燈光也許是第一次;但下賓朗部落配合首演,特地設計了專屬圖紋、筆記書等產品系列,進而動員各部落以辦理族群大事的方式進行,讓人看見了部落的熱情參與,也為定目劇的理想跨出了一大步。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原住民樂舞傳承計畫負責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