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探索
史前陶器的百步蛇紋── 卑南遺址及上里遺址的考古發現(上)
在泛排灣族傳統工藝作品中,蛇形紋為主要圖騰之一,象徵權威與尊貴,廣泛應用於傳統木雕、石雕、編織、刺繡及陶藝等工藝作品,甚至紋身。目前所見百步蛇紋飾大多為具體之全蛇浮突陽紋,其中還有一類是描繪蛇身花紋的幾何形陰紋,包括連續的三角紋及菱格紋,也常見於排灣族傳統陶罐、陶壺,稱之蛇背紋與蛇側腹紋。這類幾何形蛇紋可作陪襯亦可當主角,例如出現在傳統服飾重要位置,在傳統工藝上也可見到幾何形陰紋與全蛇浮突陽紋並存。在紋飾的發展上,兩類紋時間有先後,幾何形陰紋早於浮突蛇紋。
具體研究是,史前時代的臺灣東南地區已有陶器裝飾蛇紋的工藝傳統,陶器裝飾風格的傳承因此成為連結史前文化與近代民族的重要因素。根據筆者20年來對於臺灣東南地區距今2300年前的三和文化陶器相關蛇形紋飾之研究,觀察到三和文化早期陶器裝飾以菱格紋為主圖案的虛線印紋,圖案間常加圈印紋,此類蛇身紋是近觀百步蛇身體花紋的詮釋,沒有描繪蛇身頭尾。中期以後才有全身的盤蛇紋,也就是在陶器蛇紋的發展中,幾何形蛇紋早於具象之盤蛇堆紋及小型「盤蛇吐信」陰紋。
本文要提的是,事實上還有比虛線幾何蛇身紋更早的蛇身紋,是陶器塑形後用尖銳工具以手工刻劃、刺印出來的實線蛇身紋。這種蛇身紋有多種,其中包含菱格紋及三角紋形式,開始的年代約在2500多年前,約處卑南文化晚期,主要發現於臺東市卑南遺址及延平鄉上里遺址。
研究這種紋飾陶器有其曲折,它在卑南遺址的出土算早,在1980年至2000年代都有少量出土,但單看到零碎不全的菱格紋及三角紋的話,卑南遺址因為無完整器,因此對於此類陶器的圖案及全貌無從想像。
直到2013年在卑南遺址西北方10公里外坡地的上里遺址,觀察到一只具卑南文化晚期石板棺所陪葬的完整菱格紋陶罐,這件陶器讓筆者得以連接及解讀卑南遺址的菱格紋陶片,從而將三和文化時期陶器相關蛇紋飾的發展起頭推前至卑南文化晚期。以下先介紹卑南遺址的廣義蛇紋與百步蛇紋陶器。
卑南遺址考古現場出土的紋飾陶片,推究起來大多是2000多年前的廣義蛇身花紋,圖案包含長短線紋、刺點紋、波浪紋、曲折紋、弦紋以及由幾種紋組合的圖案,尤其是菱格紋及三角紋等狹義的百步蛇之身體花紋。因為是手工施作,這些紋飾線條可能是歪斜的,點紋或短線紋也大小不一,排列不均,呈現自由的風格。
壹、卑南遺址紋飾陶罐
前面提到,卑南遺址無菱格紋完整陶罐,但是有施作波浪紋的陶罐,波浪紋或曲折紋可解讀為蛇類爬行的紋形。陶罐為石板棺陪葬品,出土狀態為塌成一堆的陶片,近年修復成其七至八成樣貌,足以觀察整體器形及紋飾,為具文化特徵的陶器形制。
卑南遺址1984年紋飾陶罐。
陶罐裝飾波浪紋。
此件敞口陶罐帶成對橫式橋把,略為折肩,圈足外敞,通高19cm,修復後折肩部位直徑約18.5cm。陶胎薄而均勻,燒透,口緣厚度3mm,折肩部位胎壁僅1.5mm,器壁內外大致平整,內壁稍有捏製痕,整體器形均衡。
紋樣由刺點紋及波浪紋組成,環繞於頸線至折肩部位間,多道刺點紋環繞器身,局部有波浪紋。兩道刺點線紋下方局部夾二至三道波浪紋,而波浪紋之施作較接近曲折、鋸齒形,其下再接兩道刺點線紋,亦即刺點紋環繞器身,波浪紋僅局部出現,未環繞器身。紋飾布局不十分規整,以刺點形成之平行線條通常間距不均,顯見紋飾規格化頗低,排列不均衡,施作風格頗為自由。波浪紋可能詮釋蛇行所造成痕跡,為廣義蛇紋。
貳、「考古現場」紋飾陶片
1996年至2005年間進行發掘的「考古現場」探坑區發掘面積為400 m²,有如一個大型探坑,揭露出卑南文化晚期房屋基址,覆蓋於房屋基址上之土層夾雜有陶片、石器。陶片等遺留主要出自住屋生活面以上土層,因而與之相關的假設是,依據居住邏輯,住屋使用期間,居住者通常不會將廢棄的破碎陶片丟棄住屋內或者屋外鄰近處,因此生活面大量陶片可能是在住居局部廢棄或完全廢棄後所堆積,亦即生活面陶片存在時間應同時或晚於住屋使用時期。
當時曾以4800多片紋飾陶進行取樣分類,紋飾主為刺印及刻劃線條所形成,圖案分為單一紋飾及複合紋飾等形式,單一紋飾佔多數,包含刺點紋、短線紋、弦紋、波浪紋、網格紋、弧線紋等六種主要形式。占少數的複合圖案僅有300多片,卻屬關鍵圖案。
裝飾複合圖案的陶器主要是陶罐、陶缽,觀察到三類圖案。第一類主圖案為三角形框線內含刺點紋,成帶狀的圖案上下可能伴隨弦紋、波浪紋。以1片(陶罐)腹片為例,圖案似施在陶器肩部至腹部間,以口緣方向為正,則主題紋飾為正、倒三角框線連續排列。倒三角框線內施刺點紋,以弦紋為區隔線條,圖案帶上方為數道平行波浪紋環繞器身。
第二類為三角形框線內含刺點紋,伴隨弦紋。以兩片缽口為例,主圖案帶為曲折線形成連續正、倒三角形帶狀紋飾,圖案環繞器表,於倒三角形框線內滿施近圓形刺點紋或施短線紋,圖案帶上、下施一或多道弦紋。前述範例為施刺印紋於倒三角形之列,亦有施於正三角形之列者。
第三類僅有零星個位數,以一片缽口為例,殘存一手工施劃之平行四邊形框線,內施排列有序之短線紋,圖案上方伴隨平行弦紋。此類圖案亦有施作較接近菱形者。
裝飾第一類複合圖案之陶片。
第一類複合圖案。
叁、提取的蛇身紋圖案
接著聚焦到菱格紋相關主圖案,將圖案工整化後,卑南遺址陶片可提取到三個主圖案,分別為連續菱格紋、連續三角紋及單一菱格紋。最關鍵的連續菱格紋及連續三角紋,工整化圖案如下圖所示。
卑南遺址連續菱格紋。
卑南遺址連續三角紋。
第一類連續菱格紋,也就是蛇背紋,帶刺點紋與不帶刺點紋對比之下,帶刺點紋似在詮釋深色部位的花紋,刺點通常大小不一。第二類連續三角形,也就是飾蛇側身紋,帶短線紋部位與空白部位對比,帶短線紋似在詮釋深色部位花紋,刺點紋與短線紋都可施作於這種主圖案中,有所變化。
上述紋飾關鍵圖案為近觀蛇身花紋後所作詮釋,以實線紋加上刺點刻劃出成帶狀的菱格及三角形,線條及刺點均鬆散不工整。因蛇身紋係近身觀察所得,想追尋、體會陶匠之視角,現在可借助百步蛇紀錄影片作觀察。當蛇身在不同光影中穿梭,蛇身菱格紋、三角紋有不同角度的變化、顯現,且目視鱗片時如圓形、橢圓形,甚而鱗片下緣就有如短線,當時陶匠仔細觀察蛇行應該也看到這些變化,因此有不同的詮釋(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話題 • 話語
-
回想 • 迴響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