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2023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步入社會前的充電之旅

文‧圖提供/黃惠榆

在碩班畢業後的待業期,一邊焦慮著工作去向,一邊心想哪裡有機會學習當時想了解卻從未接觸過的考古領域,就這樣找尋到史前館的暑期實習,滿懷期待地來到臺東。

實習期間我選擇於研究典藏組學習,接觸到了考古文物標本的盤點、文物攝影、標本清潔、無酸紙盒製作、槽模切割、遺址現場參觀及田野調查,可以說非常充實,前輩們也總是無私地分享工作經驗、解除我們的困惑。

很幸運地能夠參與卑南遺址列冊範圍的田野調查,跟著考古隊大哥們一起在田埂間架設器具,透過不同工具、靠著自己的雙手慢慢往地底下探索。考古發掘是份相對辛苦的工作,必須在大熱天付出勞力與技術,使我們能在博物館裡看見各式各樣美麗的文物們。因為大哥們的豐富經驗使得一切看起來易如反掌,但是當自己實際參與過後才更能理解田野的辛勞,體驗到了所謂「汗如雨下」,且在挖掘過程中並非一昧拼命挖,其實是需要靈敏的觀察及判斷能力,如何在動作進行的同時決定下一個下挖點、坑底表面是否已露出文物,以及坑底是否保持同一高度,這些並不是在短短幾天內便能習得的,也因為參與過,更能珍惜未來在各個館舍看見出土文物的機會。

實際在考古現場體會田野工作的不易,讓我更珍惜看見出土文物的機會

實際在考古現場體會田野工作的不易,讓我更珍惜看見出土文物的機會。

出土後的標本需要進行整飭,包含清潔、編碼、攝影、狀況記錄及標本盒製作等,這些看似是簡單的工作,但其實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及細心,每個步驟都有各自該注意的細節。比如標本的清潔,根據不同材質的標本,需要以不同的力道刷洗,以免使文物產生新的傷痕。而無酸紙盒與槽模切割的製作則是需要無數的手作經驗累積,為不同的文物搭配出適當且安穩的家,同時也須了解文物外形的特徵樣貌,以利完整標本的存放。

紙盒與槽模切割是一門細工
紙盒與槽模切割是一門細工

紙盒與槽模切割是一門細工。

暑假期間恰巧碰上「夜宿博物館」活動,在行前會議時看見館內人員預先設想各種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可以理解要使活動順利完成需要大家的向心力,透過這次機會讓我能與其他館員交流,更認識館內不同組別的工作項目。

此活動透過時下流行的解謎方式使參與者更沉浸在史前文化,經過與隊員們一起抽絲剝繭找出答案,肯定能更加深對史前文化的概念。這也是我第一次在晚上踏入博物館,整體氛圍相當不同,希望未來還能以參與者的角度一同加入遊戲行列!

 與史前館考古夥伴一起大合照

 與史前館考古夥伴一起大合照。

兩個月的時間看似有點長但其實很快就過了,在史前館習得的一切使我更確立自己享受博物館的工作。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館內人員的工作熱忱,雖然是短暫的相處,但不論是展示教育類型的工作或是研究典藏的工作,都能感受到大家努力想讓史前館變得更好。非常開心能夠到史前館實習,這些經驗成為珍貴的養分,我將帶著這些回憶踏上職場,也期待未來更多人生的挑戰。

(本文作者為正修科技大學文創設計與藝術保存碩士,2023年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