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藏品放大鏡

館藏十件文物小故事:達悟族銀盔與拼板舟

文/黃國恩‧圖/史前館

達悟族銀盔

適當的穿著在每個文化中都是很重要的事。當我們參加一個正式的宴會時,一定會穿上自認最體面的服裝,受西方現代影響男生會穿西裝打領帶,女生穿上最漂亮的洋裝或是晚禮服,然而做為達悟族人,一位男性參加新船下水或新屋落成等重大典禮時,銀盔(volangat)卻是一定要戴上的配件。

199303003-1

史前館典藏的達悟族銀盔。

銀盔是怎麼做出來的呢?首先,達悟族的工匠將銀打成數條長條弧形的薄銀片,套於木模上,由下而上層層圈繞而成圓錐狀,圈間以銅絲固定。銀盔是「全罩式」的帽子,戴上時臉會被遮住,為了方便在戴上時仍可以觀看,在銀盔的中間開兩個長方形的洞,戴上去剛好在眼晴的位置。

製作銀盔是一件很慎重的事,為了避免鬼靈來搗蛋,必須遵守許多禁忌,製作時還需特別著盛裝及佩戴銀手環。一頂新銀盔完成後要舉行儀式和慶宴,殺一隻豬並把血潑到盔上,從此以後銀盔才會有靈氣,具有靈魂。平常達悟族人並不佩戴銀盔,而是珍藏在一個特製的籐筐中,只有在新船下水或新屋落成等特殊場合,才拿出來由男性佩戴。除此之外,銀盔還有帽子以外的作用,在飛魚季開始的時候,男子拿著銀盔在海邊向海招揮,有邀請魚群祈求豐收之意。同時,達悟人也懸掛銀盔在乾魚架上的魚乾中間,有尊敬魚類而誘集魚類的巫術宗教上之意義。

銀盔的材料是銀,大家一定很好奇,蘭嶼當地不產銀,又是個海島,銀這種貴重金屬是那裡來的呢?一種普遍的說法是:銀來自西洋商船載運的銀幣,而鑄造銀幣的礦源在中南美洲,更特別的是,船難很可能就是銀盔的開端。

約在十六、十七世紀時,西班牙、葡萄牙及荷蘭等海上殖民霸權國家不斷向亞洲各地開拓貿易機會,在他們殖民下的中南美洲開採出來的白銀,就成為和中國進行絲綢和瓷器貿易的媒介。這些西洋商船漂洋過海,難免運氣不好遇到船難,而剛好就在通過蘭嶼時沉沒,船上的銀幣就會漂流至蘭嶼附近海中。在口傳歷史中曾有記載,某個達悟族人撒網捕魚,卻撈上一個大箱子,裡面滿是銀幣,從此大家紛紛拿東西與他換銀幣,再拿銀幣加工製作成銀盔,達悟族人才開始有銀盔。不過銀也不全是撿來的,蘭嶼位在貿易航道上,所以路過的船員拿銀幣和達悟族人交換糧食也可能是來源之一。中國商人以銀元向達悟人購買豬隻,或是日據時代,達悟人取得流入的日本銀元,也都可能是銀盔材料的來源管道。從銀的來源這件事來看,蘭嶼在數個世紀前就已在全球貿易網絡上留下證據了。

銀在蘭嶼是一種珍稀的資源,也因此銀盔對達悟族人而言,是非常貴重的財產,被視為最神聖的傳家之寶,然而銀盔的價值不只在於稀有,更在於文化意義。在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中,銀幣因為是一種貨幣所以人見人愛,然而在達悟族人眼中,把銀幣轉化為銀盔,使它具有靈氣,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加入了文化的意義,銀盔不只是一頂帽子,也不會只當作銀子,銀盔的主人得以展現一種擁有的驕傲。

達悟族拼板舟

隨著蘭嶼觀光的發展,拼板舟憑藉著華麗的外表與特有的造型,早已成為觀光客們到蘭嶼旅遊非看不可的物件了。然而在拼板舟華麗的外貌之下,我們其實更應該了解它不凡的文化意義。

DSCN7315

拼板舟上的”船之眼”。

蘭嶼四面環海,從傳統到現代,拼板舟一直是島上達悟族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及營生工具,更是承載文化意義的物質文化。就基本功能來說,捕魚是拼板舟最主要的功能,但是如果我們只用謀生工具的眼光把拼板舟視為一般的漁船而已,那就太膚淺了。拼板舟是族人共同投注心力的產物,許多的社會互動、文化傳承及文化符號都藉由拼板舟而展現,從取材、製作、裝飾到下水典禮都有一定的規範與禁忌,從了解拼板舟,我們可以看見達悟族文化的許多面貌。

拼板舟,族語稱tatala,有大船小船之分,大船是由27塊板子組成,小船是由21塊板子拼成,每塊板子依其在船體的位置及功能而選用不同的木材,而且整艘船的木材全都在蘭嶼就地取材。或許有人擔心會不會因為造船而砍光了蘭嶼的樹木,其實不會,因為達悟族人早就知道「前人種樹,後人造船」的道理,父祖輩在砍樹之後必然在附近為兒孫們種下未來造船用的樹,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200103001A-2

在史前館南島民族展示廳展示的達悟族拼板舟。

造船的工作在每年的飛魚祭後開始進行,由船主們到山裡砍伐適當的木材,木材的選用都經過精心挑選。船底龍骨選擇質地堅硬、耐腐耐磨、不易反翹的木材,像是臺東龍眼、蘭嶼赤楠、蘭嶼福木等;船舷側板則選用具有寬大板根、質地輕軟的臺灣膠木、麵包樹為主要材料。接合每一片船板的絕不可能是鐵釘,而是利用小葉桑的心材製成木釘來接合,最後再加上蘭嶼花椒根部的白色纖維做為填縫材,拼板舟就得以緊密結合不滲漏了。雖然只是一艘船,卻足以展現達悟族人運用植物的智慧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工藝。

拼板舟的雕飾是整艘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船腹兩側以波紋裝飾,對稱排列。在船首船尾部位有人型的圖案,並以螺旋狀的紋飾代表手的部位。船首兩側刻同心圓,每一圈刻有鋸齒狀的花紋,看似日光放射的模樣,象徵太陽,同時也是「船的眼睛」,有驅邪的作用。紋飾的顏色則只有白、紅、黑三種顏色,顏料來自貝殼灰、石灰、鐵礬土、漆樹、黑炭等大自然的材料。

這樣的造船工藝不必ISO認證,不靠作業手冊,沒有設計圖,口傳的技法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使用小鐵斧、平鑿、半圓鑿三種工具就可以搞定大部分的工作,所以要被族人認定為成熟的男人,能夠自行建造拼板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拼板舟,從取材、製作到使用全都在蘭嶼這個「人之島」上,有什麼可以比拼板舟更能反映達悟族人與山林、海洋、魚群、人群與文化傳承的親密交會呢!以後有機會來史前館看拼板舟的時候,記得體會一下這個深刻的情感。

參考書目
de Beauclair,inez(鮑克蘭),1969,Gold and Silver on Botel Tobago: The Silver Helmet of the Yami.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27:121-128。

徐瀛洲、徐韶仁,1994,《臺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雅美、布農族)》,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計畫報告。臺北:內政部。

楊政賢編著 達悟族,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2004年12月。

達悟族拼板舟-臺灣大百科全書。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