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骨說史前人》專書介紹
目前典藏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康樂本館之考古遺址出土人骨,包括臺東卑南遺址(第1-8次發掘21具石板棺上的人骨與40箱頭骨為主的小紙箱、第11-13次發掘則以牙齒為主)、臺東舊香蘭遺址有B1-29(較完整者僅1具)、臺東貓山遺址人骨1具、臺南烏山頭遺址31具人骨(另有幾具完整狗骨)。而本館有系統整理兼科學性分析館內典藏考古遺址出土人骨,始自2009年9月至今。
本館研究典藏組自102年起,即規劃出版一系列臺灣考古遺址出土人骨之專書,《骨說史前人》(圖1)即為系列書之第一本(人骨出土之遺址主要為臺南的烏山頭遺址與臺東的卑南遺址),將於今(2015)年出版。透過本書,希望能打破一般人對人骨的忌諱,增加大眾對於遺址出土人骨價值的認識;也希望本書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將來的特展做準備,並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本書分為兩個部份:一為7篇文章(圖2),一為附錄。前面7篇文章,主要針對一般民眾,適合普遍讀者閱讀,有助於幫助大眾了解生物人類學家進行哪些研究或是遺址出土人骨可透露哪些訊息;而超過100頁的附錄部分,則對這方面的專家極有參考價值,可讓學者對烏山頭與卑南遺址史前人類的體質有更深入的了解。
7篇文章分別為「看骨頭說故事」、「臺灣生物人類學的晚近發展」、「生物人類學中的牙齒表面微磨痕分析」、「烏山頭遺址的史前文化及其墓葬」、「烏山頭遺址人骨骨膠穩定碳氮同位素之解析」、「烏山頭人骨之病理學與牙齒形態學研究」及「卑南遺址概述及其出土人骨之初步分析」。
這7篇文章分別從幾個角度來談:前3篇文章先針對人骨研究進行一系列介紹,從第4篇文章開始即進入本書重心,大部份內容陳述烏山頭與卑南遺址及其墓葬(且又以前者為重)。
「看骨頭說故事」一文,概述可以從骨頭(包含牙齒)上看到什麼以及可以獲得什麼資訊。「臺灣生物人類學的晚近發展」簡述近20年來臺灣生物人類學研究發展概要;「生物人類學中的牙齒表面微磨痕分析」則詳述牙齒表面微磨痕分析的發展史,以及學者可以從牙齒表面微磨耗分析獲得何種重要資訊。「烏山頭遺址的史前文化及其墓葬」即如主題所顯示,在於介紹烏山頭遺址、文化內涵、年代及其出土的墓葬。
第5篇的「烏山頭遺址人骨骨膠穩定碳氮同位素之解析」雖未獲得預期結果,但它仍試圖告訴我們如何從骨骼(特別是肋骨)嚐試分析史前人類的飲食。「烏山頭人骨之病理學與牙齒形態學研究」即是對烏山頭遺址人骨的分析,也是本書的重頭戲之一,其中眾多圖表說明於烏山頭人骨出現的病理現象,也約略介紹本館如何典藏遺址出土人骨(如何利用無酸紙盒進行蒐藏)(圖3)。最後一篇「卑南遺址概述及其出土人骨之初步分析」則概述卑南遺址及其人骨,基於本書研究樣本有限,因此涵蓋內容便相對簡略。
附錄則包括性別、年齡、病理現象(如關節炎或牙周病)(圖4)、人骨保存狀況(各部位骨頭完整的比例)、頭骨非測量性特徵(如眼眶上是否有凹槽或是下顎骨內側下方是否有突起)、人骨測量性特徵(如大腿骨有多長或股骨頭的直徑有多少)、牙齒測量性特徵(如牙寬或牙長)與牙齒非測量性特徵(如門齒是否有箕形門齒或第一臼齒內側是否有Carabelli’s cusp)。
附錄部份因預期達到國內外學者引用參考之目標,因此撰寫上以英文書寫為主。另外,在這100多頁附錄中,描述了13具烏山頭遺址出土人骨與十顆卑南遺址出土頭骨的性別與年齡。至於病理現象、測量性與非測量性特徵的測量與觀察則以烏山頭遺址出土人骨為主。
這種結合文章與附錄的專書系列,目的在於避免本書過於學術化而無法達到博物館提供大眾教育的用意,同時,附錄的專業性可以吸引學者引用。未來我們希望可以將過去幾年來的成果,整理完成並陸續發表出來,一方面呈現一般民眾所不了解或無法看到的博物館研究,一方面也期待達到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作用。
本書資訊:
《骨說史前人》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
中華民國104年 6⺝初版
作者:李坤修、李政益、林秀嫚、厲以壯(排名依筆劃之順序)
主編:林秀嫚
繪圖:林敏青
攝影:陳慧美
21*29公分,平裝,286頁
G P N :1010400704
I S B N:978-986-04-4989-1
定 價:新臺幣 500元
有興趣購買的讀者可與本館圖書室聯絡:089-381166 分機381洽陸幸江小姐。或可於國家書店松江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南天書局等經銷點洽詢。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骨說史前人》主編與部份文章作者)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話題 • 話語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