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追思陳伯楨老師─史前館「科學的考古學」研究規劃者

文.葉長庚、蔡念儒/圖.林圭偵、葉長庚

前言

陳伯楨老師是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考古學博士,學成歸國後即任職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目前為該系專任副教授。然伯楨老師於2015年6月18日突發急性心肌梗塞,經送醫急救,不幸於6月28日上午過世。

圖1

總是喜歡為大家帶來歡笑的陳伯楨老師。

雖然伯楨老師未曾於史前館任職,也未從事卑南遺址的發掘或研究,但是卻仍然於史前館有許多淵源。在悲傷天妒英才之際,也不得不提筆寫下老師與本館的些許淵源,以表追思。

「科學的考古學常設展示委託研究規劃案」協同主持人

考古是史前館展示的主要核心,初開館時,共規劃了「臺灣史前的序幕」、「臺灣史前人的生活」、「臺灣史前陶器」、「臺灣史前人與海洋」、「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巨石與祭祀」、「臺灣史前石器與玉器」、「鐵器時代的臺灣」等8個展廳,直到2005年為了使觀眾在考古研究成果外,能更了解考古學研究方式與其科學性,故規劃科學考古學展廳的設置。當時即委託黃士強老師與陳伯楨老師進行展示研究,那時仍在臺大人類系就讀的筆者(葉)也參加此計畫的執行。

圖2

2015年在科學考古學展廳前留影。

「科學的考古學」展示包括許多單元,例如「探索古代」介紹考古學如何以嚴謹研究方法作為一門科學,並介紹考古工作與作業內容;「天工開物」介紹考古學如何掌握與復原過去器物的製作方式、使用方式或原料來源等;「神機妙算」則介紹考古學如何藉由科學方法測定年代;「山川水土」與「棲身之所」則呈現考古學重建過去生態環境與聚落型態的方法。

還記得當時計畫執行期間,由於此計畫需蒐集大量考古學資料,並消化整理較為合適且有用的案例,加上計畫期程極短且結案時間恰逢學期末,當時常與老師二人分別在一間研究室中針對各自分配的主題努力奮戰,再隨時交換彼此完成的段落互相檢視。當時才深深瞭解老師對於考古學議題與資料掌握的廣度與深度,其中幾個單元還是依靠老師獨力完成,不才學生僅能略盡校稿之勞。在長達一個星期二人熬夜奮戰,白天再戰期末之後(老師當時上的課比我修的課還多),總算完成此一計畫報告。而數年後,我們也在史前館任職,還親自接待老師參觀「科學的考古學」展廳。

圖3

2012年2月6日特地趕到卑南遺址關心同學考古田野過程。

張光直紀念圖書館與《文化驛站》

伯楨老師另外一項與史前館的淵源則是建構在張光直紀念圖書館。記得老師提過,在他大學剛畢業時,曾在當時中研院張光直先生研究室短暫工作過,後來張光直先生因病住院,已在美國攻讀學位的老師還跑回臺灣探望與陪伴張光直先生。

後來,張光直先生逝世後,伯楨老師得知其有一批藏書要捐藏於相關單位,故從中協助讓其中部份藏書捐贈至史前館張光直紀念圖書館。記得伯楨老師在每年張光直先生的忌日,總會拿起一杯他最愛的威士忌致敬。未來,身為學生的我們也會用他最愛的食物,致敬。

伯楨老師亦曾賜稿於史前館《文化驛站》第30期,該期適逢筆者(葉)擔任主編,因為想要藉此介紹考古學不同議題與面向的內容,故向老師邀稿。他在忙碌之餘仍交出一篇該期內容最多的稿件〈臺灣民族考古學的百年回顧〉,那整整超過兩頁的引用書目創下出刊紀錄,也再次讓人瞭解伯楨老師對考古資料掌握的豐富與嫻熟。

記憶中的伯楨老師

伯楨老師在2004年進入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任教。曾經有好多年,臺大人類系缺乏中國考古學和體質人類學的師資,然而這兩個領域卻又是臺灣人類學相當具傳統的領域,伯楨老師幾乎扛起了所有與這兩個領域相關的大學與研究所課程,一學年要開滿7到8門課,所以他經常和學生一樣,要在系館辦公室通宵備課或趕計畫。他常開玩笑說自己很認真,要修的學分比現在的大學生還多。

圖4

2015年與本文兩位作者一同參觀史前館展示。

因為這樣的經歷,伯楨老師能翻過教授與學生之間的高牆,成為文學院少數與學生有著革命情感的教授。雖然要面對艱難的升等壓力,但每年優良教師的評選都仍然能獲獎,這得獎的背後,是他總能不厭其煩關心參與各學生的生活,就大家課業、心理和人生難題上平等地溝通與輔導。大家都很期待跟伯楨老師聚餐,到他最近找到的新餐廳、或享用自己研究出來的料理,然後分享他在田野的趣事、系館的奇事、甚至 是學界研究上的妙事。

不過,最讓學生印象深刻的是,伯楨老師向來是用同理心來和學生互動。面對報告寫不出來或情緒上的挫折,他會用在求學時期甚至是現在遭遇的諸多挫折失敗來告訴你,走出挫折需要時間,但千萬不要放棄;在面對課堂上一堆學生不想讀那堆瑣碎又無聊的考古學或生理詞彙時,他總是不斷反省,如何用最容易的教法幫助學生記憶和完成作業;學生在系上遇到諸多千奇百怪的問題,也總是由他出面處理。

圖5

2015年針對白守蓮Ⅰ岩棺的保存維護作業給予意見。

面對要離開所學領域的學生,伯楨老師總能用一種和善的期待口吻,鼓勵學生在其他領域的發展。在學生的眼中,他不僅是一位「好老師」,也是一位生命歷程中的夥伴,更是一位在人生旅程各個階段中,讓人總會不時想回來探望的朋友。

相關資訊請見下列網址:
Say Goodbye to Pochan
陳伯楨老師紀念專頁

(兩位作者分別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與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皆曾受業於陳伯楨老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