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 話語
快來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吃燒烤跟蜆貝大餐啦!──記「圓味掘醒:圓山人美食考古學特展」開展
「好餓……。」看著「圓味掘醒:圓山人美食考古學特展」的海報,以刷子、夾子、小平鏟為餐具,獸齒、貝類、骨頭為盤中佳餚,美美地放在餐墊上,還擺了鮮花當裝飾。把時空拉到千年前,圓山遺址的史前人到底吃些甚麼?怎麼吃的呢?為了吃,他們都要忙些甚麼呢?臺大人類學系的學生很靈活地以kuso聯想為創意,為了拉近現代觀眾與遠古當事人的距離,透過這些古今穿梭的並置意象,將這些從地底下發掘出來的考古文物以美食佳餚的展示手法,打破觀眾對考古學展覽的刻板印象,展開「原味覺醒」的體認。
以食物為基底的展覽,真的會勾起我的食欲跟想像,加上我很想知道年輕人的創意會搞出甚麼樣的展覽,於是我跟在人類學系唸書的妹妹說:「你們這個展,開展也要有美食搭配啊,例如烤雞之類,吃完以後會留下骨頭那種,這樣才像遺址出土的感覺。」她說:「會啦會啦當天會有茶點,可是跟展覽的不太一樣。」我算算自己的時間,剛好開展當天在臺北,說不定可以趕上唷。於是,我來到了非常古典的臺大人類學博物館。
走進臺大人類學博物館的常設展空間,空氣中瀰漫著一股70年前的感覺,那是陳年木櫃所散發的時間感與木頭經過歲月沉澱的味道。不管是櫃子裡面陳列的物件或是擺在一旁的木雕、石雕作品,都是無比強烈的重量級珍品,來到這裡絕對是掉進另外一個複合式的古老時空。
另一個複合式的古今時空,則是一旁特展室的「圓味掘醒」特展。走進去映入眼簾所看到的主要場景「圓山人的美食饗宴」,讓人誤以為走進時尚高雅的法式餐廳。延續海報的意象,一盤盤擺在精美食物罩底下、西式餐盤上的都是史前人的食物,營造了突兀與幽默的視覺印象。而這些物件再搭配一旁的解說牌說明文字,頓時讓整個空間都響起了聲音、香氣與顏色的交相迴盪。
「蒜香白酒大蜆」,指的可是超級大的蜆貝,這是圓山文化人愛吃的主食,可以想見以前臺北還是湖泊的年代,這裡貝類資源有多豐富、生長得多好,根本五大顆就可以抵現在的一盤量;「經典焗烤奶油香米飯」的盤子裡,擺的就是出土的米粒;「炙燒豚肉佐玫瑰鹽」則是我最愛的菜單之一,烤起來吱吱作響、油花四濺的豬大骨,光看骨頭這麼大根就可以想像這肉有多大塊,看得讓人不禁覺得:「啊~~如果旁邊還有啤酒就更好了……」另外還有「清蒸檸檬香茅魚」,展出魚脊椎跟魚刺,光是以想像力還原這整桌美食,就讓人直跳腳了。
年輕人不受約束的創意,顛覆了考古標本只能跟著爪件躺在黑漆漆底板上展出的命運,這絕對不是在博物館工作的學者敢如此勇於嘗試的手法,這個展場讓我感覺擁有一種被解放的歡樂氣息。心想,圓山文化人如果知道當年他們吃完丟掉的東西可以這樣被展現出來,一定覺得很有意思吧。展場上的策展理念提到,策展團隊以現代居家為場景,透過史前人棄置的物品,推溯圓山文化人如何取得並料理食材,讓大眾覺知考古學的日常與親近。我覺得這群念考古的年輕人真的不簡單,能採用這類極為活潑、當代的表現手法,讓人深感史前人其實與我們並不遙遠。
這個展覽不只這處主視覺,我也非常喜歡「圓山大廚的食物料理」這個單元,將現代烹調用具與史前食器同時擺在一起展出的聯結,讓人以為來到百貨公司廚具展的賣場。總之,這個迷你展場絕對可以讓本來就喜歡考古學的朋友,產生嶄新衝擊的趣味感;而對於向來認為史前文物就是一堆死人骨頭沒甚麼好看的朋友來說,這裡絕對會讓你嘖嘖稱奇、流連忘返,對考古興趣盎然。
而我最愛看的展覽幕後花絮,也以塗鴉照片牆的方式展現在後牆。照片顯現了學生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財力與物力中仍然完成展覽的過程,看到學生以哀嚎的語氣用簽字筆寫著:「好想吃大蜆啊~~~」、「好想吃熱炒啊~~~」、「好想吃吃吃啊~~~」我笑了出來,沒錯,對佈展的人來說,想像開展完可以像個人類而不是食物處理機那樣,可以好好安心吃頓跟展覽主題有關的大餐,這真的是所有策展團隊在忙展覽時的夢想啊。
這個展覽讓人看到年輕人的活力與構思,正如系主任在開幕式所言,這是系上從來沒有過直接完全由學生從策展佈展到行銷活動都一手包辦的展覽,也是系上的創舉。歡迎大家經過臺大時,不妨繞進來看看這個很有意思的展覽,然後呢再走出去好好吃頓燒烤,體驗感受我們當下的美好生命,那是不管身為史前人或是現代人,對於怎樣好好活著以及去享受活著這件事,都有不變的定義與堅持!
展覽資訊
【圓味掘醒─圓山人的美食饗宴】
展覽資訊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特展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展覽時間:2015/06/26-2015/08/10,10:00-16:00(每週二休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謹以此文,紀念離開我們的陳伯楨老師,相信在他教導下產生出無比創意的學生,會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