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文化的理解?還是誤解?從鳥居龍藏的蘭嶼調查談起
在本文一開始,希望先以下方照片作為開場,此照片乃為筆者於2024年6月初前往蘭嶼進行田野調查時所拍攝之照片。抵達蘭嶼的第二天早上,筆者步行前往朗島部落社區購買早餐時,在某家建築鐵皮外牆上看見此海報,文案僅簡單寫著「有禮貌的朗島人」幾字,以及其意之母語羅馬拼音。
此一以樸素之手繪圖案看似擷取了達悟族早期傳統生活景象一瞥,海報中兩位身著傳統服之青年前後站立,其質樸溫和的姿態,巧妙呼應了文案內容外,也間接與筆者在第一天抵達蘭嶼當晚所進行訪談內容概念相連結,便由感而發拍下此照。殊不知在後面幾天訪談其他族人的田調過程,也都不斷意識到族人對於如此溫和性格表現的強調與反思,原來不只是史料上如此紀錄,正如同海報所宣示的價值,直到當代生活,達悟族人都是以這樣的姿態始終如一展現在蘭嶼生活場景中。
對於他者以性格溫和的視角來定義達悟族人,對於族人來說究竟是一種在文化及天性上的理解?還是一種誤解?這個問題就在本次與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研究人員所共同展開的田野調查過程中,透過與族人的訪談,我們得到了更清晰且更多視角的理解方式。
本次調查工作小組為了能夠捕捉鳥居龍藏於1897年來到蘭嶼前後近兩個月的研究足跡,以及當時調查時所真實經歷的各種故事全貌,故除了展開現地調查外,更著重與蘭嶼當地族人的訪談。尤其鳥居龍藏是一位首次以人類學研究視角進行族群調查並給予達悟族人性格描述定義的學者,本次同行的鳥居龍藏研究之日方博物館學者們,在這次田野調查中,更是直接獲得不少當地族人相當直接、且從對向視角所看待的價值反饋。例如本次有幸拜訪到第23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達悟族作家Syaman Rapongan夏曼‧藍波安老師,在與老師的對話過程中,工作小組深刻理解到人類學研究者對其研究族群就文化上的理解所做出的定義與詮釋,對該族群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鳥居龍藏對於達悟族文化,就傳統物質文化的保存與紀錄上,確實有著非常重要並極有價值的貢獻;但對於族人無形文化的理解上,有可能只限於外顯的溫和性格,或是在不熟悉當地語言、現實環境等種種因素下,未能深入了解族群特性,來理解有著海洋民族性格的達悟族人,是因為只視海洋及大自然為天敵,故對於同樣生而為人的各種人群,自然是以和平為善的方式相處。然而這樣的表現卻被外來的族群錯誤理解成任人擺佈的溫順,這不僅是一種最大的誤解,更間接造成許多族人在後世不白遭受許多苦難。
而在後續與其他族人的訪談中,我們也陸續地從耆老口中理解到達悟族人在人與人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恪守對人的尊重與交往規則,例如耆老說明,當族人要前往與非同一部落族人(含外族)接觸時,拜訪人通常都會慎重穿著如同戰甲的服裝,然而穿著該服裝並非出自於戰鬥的準備,而是一種對於另一方尊重與有禮的表現。然而就是這樣的有禮,也確實造成了第三方在文化觀察上的另一種誤解,進而演變成對於族人不可抹滅的悲劇。
例如1903年造成許多達悟族人家破人亡的班傑明修厄爾號(Benjamin Sewall)事件,在本次田調訪談時便不斷被不同族人重複提及。以上舉例並非要直接將各種悲劇事件單向並單一連結於人類學者的研究成果與定義,因為每次事件的造成都有其背後複雜的因素,然而就文化研究的田野調查現場,確實存在著文化理解的誤區,需要研究者進行田調時,時刻覺察並自我提醒。
本次在蘭嶼的田野調查,還有幾項非常重要的調查工作,包含以鳥居龍藏田野調查之手稿、文獻與其所拍攝之照片為核心,試圖查找與鳥居龍藏同行且不幸喪生之夥伴中島藤太郎之墓地外,也同步進行鳥居所拍攝之乾版照片進行現地場景之二次比對。
工作小組透過照片呈現之自然地景如山稜線與海岸線之樣貌,於全島進行地毯式搜索,最後成功將所有與自然地景相關之乾版照片全數比對完成。未來亦將透過GIS座標標定,立體化鳥居在蘭嶼之調查足跡,進而與鳥居手稿及相關史料進行對照,以期發現更多解讀視角與延伸研究。工作小組也預計將於2026年綜合近年與日方在學術合作研究之成果,透過國際交流展覽及相關延伸活動進行對外研究產出。
最後,請容筆者再次將話題帶回早餐。因為在第三天買早餐的回程,筆者便真實地感受到本文第一張照片內容,也是族人訪談時所強調、更可能同樣是鳥居在蘭嶼停留時所感受到那種屬於達悟族與人為善的天然溫暖。當時我一人拿著一箱看似很重(其實不重)的早餐走在回民宿的路上,一位族人媽媽騎機車經過我身旁時突然停下,用一種非常理所當然的口吻問說要不要載我一程。當時的我一時愣住,因為太久沒有獲得來自陌生人親切問候的待遇,加上因為已經快抵達民宿,故先禮貌謝絕。然而在道別的下一刻,我也同步意識到當身處在蘭嶼這樣的島嶼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既是一種自然也是一種必然,這樣的思維確實已經內化成達悟族人的島嶼DNA,且重要的是現在依然存在!
話說至此筆者突然感到一陣後悔,如果當時能欣然接受幫助,不也是一種間接滾動此文化的實踐方式!雖然如此,筆者還是感到非常慶幸能有此經歷可以加以品嘗感受,這不禁要歸功於每天出門去買早餐,因為每次買到的都不只有餐點本身,而是更為豐盛的達悟文化體驗。
參考資料
李文茹(譯)(2017)。紅頭嶼研究第一本文獻。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鳥居龍藏,1902)。
陳偉欽(2015)。船難糾紛與殖民地臺灣原住民的懲治:以1903年班傑明修厄爾號Beniamin Sewall)事件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宮岡真央子(2020)。台湾調査——第一回、第二回を中心に——。載於德島縣立鳥居龍蔵記念博物館 鳥居龍蔵を語る会,鳥居龍蔵の学問と世界(頁111-134)。京都市:思文閣。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學術交流合作計畫承辦人暨鳥居龍藏手稿研究工作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