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 話語
太平洋島民的天然災害:氣候變遷與調適
太平洋島國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不利影響。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指地球氣候歷經長時間的整體改變情形,古代氣候資料顯示地球早已經歷過好幾次的氣候變遷。
影響氣候變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週期性的太陽活動或是火山噴發等,但是科學家已經確定自工業化時代(大約1750年)起,人類活動是20世紀以來氣候暖化的主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2013年發布的第5次評估報告指出,1951-2010年所觀測到的全球增溫,有一半以上極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所致。
氣候變遷對太平洋島民的影響包括環境上的衝擊和人道主義上的影響,環境上的衝擊包括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和海洋酸化等。而在這些衝擊之後,隨之而來的則是人道主義上的議題,包括氣候難民的遷移問題、糧食及淡水資源缺乏和健康上的風險問題等等。
在氣候變遷下,許多島嶼的居民已經遭受了暴雨、洪水、颱風(颶風)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例如造成水資源短缺(尤其是環礁島)和海岸侵蝕。預估未來幾十年,海平面上升、降水模式改變、氣溫升高和海洋酸化等風險都會逐漸加劇。上述狀況危及當地人民生計,他們大多從事農業、林業和漁業,因此十分依賴自然資源,而極端天氣事件也對觀光旅遊業產生特別不利的影響。
以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來看,太平洋的高潮不斷上升,很快就會摧毀島國並影響未來的氣候條件。以極端天氣事件來看,近年來,太平洋島國經歷了比以往更強烈的氣旋、颱風,這類事件對財產、生命和經濟造成的損害極大,要復原各項設施往往超出了這些國家的財政能力。在海洋酸化上,太平洋目前正在經歷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導致的酸化過程,這對珊瑚礁和其他海洋動、植物群落產生負面影響。
在人道主義影響上,隨著海平面上升和頻繁而嚴重的自然災害,越來越多太平洋島民正在離開他們的傳統居住地。這種被強迫的流離失所,擾亂了植根於與土地和水所聯繫的原住民社會身份,包括吐瓦魯和吉里巴斯在內一些島國已經開始將人們遷移到更高的海拔土地上或遷移至別的島嶼。
在糧食及淡水缺乏的問題上,氣候變遷影響淡水水體,導致糧食匱乏和淡水供給上不穩定,進而導致家庭和農業用水使用的限制(例如缺水)。氣候波動使農民和漁民難以持續獲得豐厚的作物產量或大量漁獲,也因此無法繼續進行買賣交易。島民中婦女和兒童等弱勢群體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他們面臨營養不良和飢餓的可能性增加。
在健康風險上,洪水、風暴、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會導致受影響人口因被迫流離失所和財產損失而造成心理傷害,或是以水為媒介的疾病散播產生疫情。由於醫療設施稀缺,導致這些情況更加惡化,受影響的社區沒有足夠能力來應對氣候變遷所引起日益增加危害健康的各種併發症。
那麼國際上的反應為何?鑑於太平洋島國迫切需要幫助,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e)一直是國際倡議的核心。這是透過優先提供資金用於調適(adaptation)和建設復原力(building of resilience)來進行,以改善基礎設施並建立防災和維持永續生計。在過去十年中,太平洋國家已獲得約22億美元融資,以幫助適應氣候變遷的影響。
太平洋島國的未來取決於尋求解決、適應和應對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應立即採取的行動如下:一、增強抵禦能力:為氣候調適基礎設施提供資金、安裝有效的早期預警系統以及社區為基礎的預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生命和財產損失;二、永續發展:鼓勵漁業資源、農業和旅遊業的永續管理,以盡量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並提高經濟彈性;三、社區培力:增強當地社區在災害風險管理、衛生系統和治理方面的應對能力和應對準備,以更好地應對災害並增強永續發展的復原力;四、建立包容性夥伴關係:當地社區、原住民、民間社會和私人部門參與氣候變遷和其他氣候行動的政策制定過程。
以下介紹兩個太平洋島嶼的案例。
一、以生態系統方法進行氣候調適的案例
納姆德里克環礁(Namdrik Atoll)是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最小、地勢最低的有人島嶼。納姆德里克環礁地方資源委員會正在推廣社區自給自足、當地糧食安全和適應的模式。委員會正在採用各種方法來保護生物多樣性、解決入侵物種問題並改善農業資源。
傳統作物被重新引入,以保護和恢復土壤、實現農業多元化並開放增值加工業。珍珠養殖場提供就業機會和收入來資助教育和衛生計畫。雨水收集培訓提供安全飲用水,太陽能技術提供再生能源,並利用當地原生樹種恢復海岸線植被。
二、運用科學和傳統知識應對氣候變遷的案例
摩洛凱島(Moloka’i i)是一個文化豐富的夏威夷島嶼,人口不到一萬人,面積約 260 平方英里。摩洛凱島大部分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古代魚塘都位於海岸,也是夏威夷本土植群多樣性最高的地方。
太平洋島嶼氣候變遷合作組織(The Pacific Islands Climate Change Cooperative, PICCC)將摩洛凱島的傳統魚池管理者、氣候科學家和自然資源管理者聚集在一起,分享科學和文化知識。計畫制定了摩洛凱島兩個古老魚塘和面臨氣候變遷風險主要的經濟和文化資源適應性管理策略(adap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摩洛凱島-Molokaii(圖片來源:Google map)
馬紹爾位置圖(圖片來源:Google map)
計畫參與者正在修訂K-6 教育課程以納入氣候變化,製作以Moloka'i kūpuna(社區長者)為主題的氣候變遷影片,召開社區會議,並製定社區參與協議以幫助科學家能與太平洋及夏威夷各地的小型社區合作。透過分享這些計畫的經驗,摩洛凱島正在與科學和文化管理界的專家合作,幫助針對氣候變遷進行預測、準備和各種因應計畫。
透過在地方、區域和國際層面建立抵禦能力、永續性和合作,太平洋島國有機會克服氣候變遷的影響,確保太平洋地區人民擁有更美好的未來。而這些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而我們從中學習到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面對氣候變遷這麼大尺度的問題,我們能做的是氣候調適(adaptation)。氣候調適的意義是因應當前和未來會發生的影響採取行動因應。調適的做法和知識是需要培力的,目前太平洋地區氣候調適已經把重點放在社區層級(community),因此培力的層次是社區,相當於我們的部落。
二、關於政府2050淨零排放的政策,也是全球共同的目標。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是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1.5度,目標可以減緩太平洋島國面臨越發嚴峻的困境,所以你我都應身體力行「淨零綠生活」,你我生活中的每一分覺知和行動力量,都可以有效幫助到太平洋的兄弟姊妹。
三、2050淨零排放有一項重要的事項是「轉型公正」,從太平洋島嶼的例子,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啟示。轉型公正不只是資訊落差的弭平,更積極有效的作為是「社區培力」,在太平洋地區特別是氣候調適的培力。若社區培力成功,有機會可以運用傳統知識(Traditional Knowledge),不再需要不懂當地生活文化的外部專家來指導,也可能更貼切的發現在地細微的問題,如性別平等、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社會議題,「轉型公正」不漏掉任何人。
四、環境正義的問題。太平洋島國對大氣層的碳排放量相對少,但受到的影響最深,而在臺灣南島族群的處境也極為類似。而太平洋島國與臺灣南島族群分享著類似的文化,處境相同,有機會在相似的議題上互相取徑、共感、發聲和串聯,面對未來的挑戰。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
本文主要摘譯自以下資料
1.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Pacific Island nations
其他參考資料
The IPCC report and the climate crisis in the Pacific
Ocean acidification a threat to Pacific Islands people
Strong Pacific Voices: Elevating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Climate Adaptation
Building Capacity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the Pacific /US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