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當鳥居龍藏百年手稿與南排灣當代文化復振相遇

文‧圖/林慧仙

隨著數位科技與網際網絡使用的發達與普及,博物館館藏文物、史料及典藏物件等各類型資料早已能打破空間限制,透過數位科技應用,將相關典藏資料傳輸到每人手中。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以下稱鳥居博)近年來致力於館藏資料之高解析數位化作業,並將其數位化成果公開於網站中,以利大眾閱覽並促進相關領域學者進行研究。

在此數位化與公開化的推進行動下,史前館與鳥居博也從2020年起展開接觸及交流,並於2022年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共同以鳥居龍藏之臺灣調查田野筆記為核心。至今每年皆透過現地互訪進行共同研究與田野調查,也藉此開啟了鳥居龍藏百年手稿與臺灣當代原住民族間對話的可能。

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數位檔案網站首頁。

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數位檔案網站首頁。

鳥居龍藏於1896-1910年間共5次造訪臺灣,進行全臺人類學研究調查工作。因此近年在鳥居博數位化公開資料中,已能看見鳥居先生於日治時代早期所記錄關於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與生活等諸多人類學田野調查內容。

由於田野手稿一般多在行動當下書寫,因此手稿字跡多以草書呈現,且有大量以羅馬拼音註記之原住民族語彙;加上筆記年代久遠,其記事之用語與紀錄對象等時空環境已大為不同,故臺日研究工作小組除了共同進行日語翻譯及譯註工作外,本次研究工作亦非常重視現地調查及與源出社群之共同解讀環節。尤其針對族語及族群文化相關內容皆逐步進行確認與訪談,不僅是為了理解手稿內容,更是希望在此過程中讓源出社群能第一手接觸自身文化史料,共同參與並回身解讀、見證自身文化內涵與歷經百年之歷史紀錄。

本館手稿研究工作小組於113年9月3-4日至獅子鄉與10餘位耆老進行訪談,共同展開手稿解讀作業。

本館手稿研究工作小組於113年9月3-4日至獅子鄉與10餘位耆老進行訪談,共同展開手稿解讀作業。

近期本館研究工作小組成員於屏東縣獅子鄉之耆老訪談調查作業中,慶幸發現鳥居龍藏百年手稿與南排灣文化復振工作交會的可能。由於本次訪談部落耆老的地點正好為獅子鄉文物陳列館,目前該館正展出「荳蔻年華.花漾ljaljak」特展,此特展為獅子鄉近年來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持續推動「ljaljak(小米揹飾)」文化復振之成果特展。隨著現代生活演進,ljaljak早已淡出當地部落族人生活,僅能從少數部落耆老口中得知ljaljak的存在。透過當代後輩族人的文化復振行動,族人學習了其製作方法、由來與相關文化記憶。雖然目前族人已完成了ljaljak初步的文化復振工作,但獅子鄉族人仍希望能蒐集到更多關於史料上的紀錄,以多方確認ljaljak在當地族群文化上的各種意涵。

而本次鳥居研究工作小組前往獅子鄉所進行之手稿解讀研究工作,是以鳥居龍藏於1898年紀錄內文社群各部落等相關之田野記錄為主,其中記錄類型包含了體質人類學、建築、社名、服飾、手紋、生活習俗等相關紀錄。而在本次訪談過程中,便意外發現ljaljak(小米揹飾)相關圖文記錄。由於直至今日在獅子鄉仍相當缺乏自身族群文化之相關研究與歷史資料,尤其ljaljak在歷史上的紀錄更是付之闕如,故而在本次解讀過程中,竟意外發現與ljaljak相關之圖文紀錄,讓在場族人皆感到相當振奮且更期待後續進一步的手稿解讀。

訪談期間,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展出之「荳蔻年華.花漾ljaljak」展覽文宣。(筆者翻拍)

訪談期間,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展出之「荳蔻年華.花漾ljaljak」展覽文宣。(筆者翻拍)

解讀工作進行時,族人將展出之ljaljak取至現場供研究小組成員確認形狀。

解讀工作進行時,族人將展出之ljaljak取至現場供研究小組成員確認形狀。

 ljaljak(小米揹飾)是相當具地域性特色之傳統文化物件,據族人調查目前最北僅至春日鄉部分地區,是一個專屬於南排灣才有的獨特文化表現。其內涵與傳統女性習俗、傳統技藝、社群文化、祭典禮儀、地理環境等各種文化與自然因素皆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ljaljak最重要的文化意涵,則正如同獅子鄉展覽名稱所揭示,是一種顯示吾家有女初長成,為了表達自家女兒成年,由母親親自為女兒所精心製作的成年禮物,同時也是向親友與族人宣告家中已有待嫁之女的象徵。

當少女揹起美麗的ljaljak(小米揹飾),除了象徵自身成年外,小米揹飾上美麗的裝飾也表現母親精美的工藝技術。在收穫期間初成年的女孩揹著ljaljak時,家族長輩便會在ljaljak上掛上耳環、項鍊、銀飾等各種飾品作為禮物與祝福,象徵來自家族親友的關愛。女孩們所收到的禮物,也將成為自身的嫁妝。

此外,由於獅子鄉地區屬多雨的環境,據族人表示過去小米能夠達到一年兩收,因此在小米收穫祭時,為了能彰顯自家小米豐收,也同時祝福家中女兒成年,早期大多於小米收穫祭前兩周,媽媽就會開始製作ljaljak。ljaljak是一種小米糕,在蒸熟成為小米糕後,先切割成型,再以Qau(竹片)或Quai(藤條)作為支撐架,並用麻線綁固。待小米糕晾乾且硬化乾燥後,便可用喜歡的布料包覆後縫上揹帶,之後則依照製作者的工藝技術,以各種天然素材包含花朵草葉、珍奇羽毛或精美飾品加以裝飾來製成。

文物館現場所展示已呈現硬化乾燥小米糕樣態之ljaljak。

文物館現場所展示已呈現硬化乾燥小米糕樣態之ljaljak。

經過族人文化復振過程所細心重現之ljaljak。

經過族人文化復振過程所細心重現之ljaljak。

本次與族人共同進行之手稿解讀工作仍處於初步解讀階段,未來除了要進一步確認相關族語資訊外,還有多種形態資料仍待確認,相信未來還能在許多地方陸續發掘出屬於源出社群自身的珍貴歷史與文化記憶。而此一共同解讀的過程,不僅是為了豐富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史料,更是一種象徵文化解殖的實際行動,以真正達到本計畫與源出部落共同合作的目標,不僅是單一以日方視角解讀鳥居龍藏的書寫文字,更重要的是以臺灣在地、原住民族的源出社群觀點共同進行詮釋,才有可能盡量達到客觀且包容多元視角的解讀觀點。

參考資料

  1. 徳島県文化の森総合公園/とくしま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2.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
  3.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鳥居龍藏手稿研究史前館工作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