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南島文化專欄

石頭裡蹦出來的不止孫悟空:臺灣原住民族的人類起源傳說

文‧圖/傅鳳琴

臺灣原住民神話對於人類起源的說法多彩多姿,有石生說、竹生說、蛋生說、樹生說、糞生說、葫蘆生人、陶壺生人、神造人等等。反映出臺灣原住民族對於自然環境及動植物的珍視與尊崇,凸顯各族群的文化象徵皆有所來源。

喬健(1999:2-3)認為人類起源的多種說法,反映出臺灣原住民族群的複雜來源以及來臺前不同的遷徒路線。語言學者李壬癸(1997:64)也認為:「(南島民族)大約距今六千年前由亞洲大陸遷到臺灣。也有可能是分批來的。時間相當長,最早一批約在六千年前,到臺灣之後大都集中在中南部區域,北部也有,東部沒有那麼早。

史前南島廳以「世界開始的地方」為題開場,展出一部長度約3分鐘的動畫;創世神話起源神話,是有關萬物起源方面的神話,包括天地開闢、人類起源、宇宙萬物肇始等。

史前南島廳以「世界開始的地方」為題開場,展出一部長度約3分鐘的動畫;創世神話起源神話,是有關萬物起源方面的神話,包括天地開闢、人類起源、宇宙萬物肇始等。

研究調查臺灣原住民神話講述人類起源,主要以石生人的說法較為普遍,且幾乎每一族都有石頭生人的傳說(許世珍1956:170)。因此除了《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泰雅族和臺灣東部的卑南族、阿美族與排灣族等,都有石生人的神話傳說。泰雅語”pinsbukan”是「裂岩處」之意,傳說Masitobaon社(南投縣仁愛鄉瑞岩),附近有一個臺地,現在仍遺留著2丈高的巨石,古時候這塊石頭裂開,生出一男一女,就是他們的祖先(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2011:24)。

《臺灣蕃人事情》(伊能嘉矩、粟野傳之2017:160-161)記載:

在卑南平原的南端有一座叫Arapanai(漢人稱饗山),山下有一巨石。昔日此巨石頗開生出男女兩人:男的叫Unai,女的叫Tanowasu。兩個人往北到知本溪旁,在此建立部落叫Chibun社。生了三男三女,後分開成為卑南族各社的祖先。當時天很低,且有八個太陽,人因酷熱而受苦。Unai的長子Shiiahaho於是把月桃莖打結作成梯子,上天殺了六個太陽,剩下日與月二個,以安頓天下蒼生。…

    Arapanai(位於臺東縣知本南端美和村海岸)不僅誕生卑南族知本社的祖先,也記載阿美族馬蘭社的祖先誕生(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2011:613)。可見石生人的神話在臺灣屬普遍的人類起源說法,這可能與臺灣約在200至100萬年以來經歷了氣候變遷、海陸升降、地殼構造運動等複雜的地史事件,人類就在那天搖地動、巨石飛,驚悚的一瞬間誕生,也因此石生人神話是人類誕生最原始的神話(喬健1999:7)。

卑南族起源除有石生,也有竹生人的說法,且誕生地點相同;《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0:217)記載卑南社的起源自nunur神人插下的竹子:「太古時候在 panapanayan(現知本社的東方海岸)有個叫做nunur的神人從地裡生出來,祂把一根竹子插進土中而從其上節生出 pagumalay(男)、次節生出pagumusir(女),後來這二人成為夫妻…

「竹生」型傳說在臺灣原住民族屬較少見(許世珍,1956:176)。在臺東外海的蘭嶼島上雅美族(達悟)祖先來源也有石生與竹生的傳說。傳說在太古時代,天神安排一男一女下凡至蘭嶼島,他們分別用石生與竹生方式降生為人(尹建中1994:344)。

蘭嶼紅頭部落傳說,南方的神創造了小蘭嶼後再回到蘭嶼島時,在山上觸動了巨大的岩石。巨石落入海中轟然分裂成兩半,男神Nemotacolulito從裂石中走出,並往山中走去搖撼巨石;竹中又爆出另一位男神Nemotacolugawuly。有一天,裂石中走出的男神從左、右腿的膝蓋生出一男一女,由竹子中走出的男神也同樣從膝蓋生出一對男女,兩神的子女結為夫妻(馬淵東一2014:316-317)。

南島廳入口動畫呈現包含臺灣雅美族(達悟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馬來西亞伊班族,以及吉里巴斯等地南島族群多樣的創世起源神話。

南島廳入口動畫呈現包含臺灣雅美族(達悟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馬來西亞伊班族,以及吉里巴斯等地南島族群多樣的創世起源神話。

我們熟悉的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的神話類型,在鄒族與阿美族也有類似「天神降下,創造人類始祖」的神話傳說。鄒族的神造人運動,主要有兩種說法,一傳說女神播下種子,後來種子化成人;另一傳說天神下凡,一開始與各種野獸共同生活,一天突然搖晃山上的楓樹,楓樹的果子掉落在地上,便成了鄒族的祖先(尹建中1994:294)。阿美族的天神不僅造人,還為其造風、雨、雪:

太古女神 Longe創造了一對男女Potsok和Raya,兩人從天上下降到紅頭嶼,之後到火燒島去居住,在那裏小孩出生了。其中這些孩子當中,有的成為「北風」,有的是「南風」,另外有一個是「西風」。西風生了兩個孩子,分別是「雪」和「雨」。有些人往北方去了,成為西洋人的祖先…(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2011;516)

陶壺生人的說法流傳於排灣及魯凱二族,陶壺是祖靈的寄宿之所,陶壺的保存完好與否,密切關係家族子孫的繁盛(任先民1960:209)。此外布農族的昆蟲生人、糞生人,則可說是很特別的祖先創生故事。

張光直(1959: 64)認為神話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人們空閒暇想之際造出來的虛無飄渺的無根夢話。在一個神話產生的當時,也許是根據一件歷史事件、或憑空杜撰的事件,來說明當時的文化或代表的觀念。

神話傳說中人物、情節、內容等,往往在社會文化溝通及對話過程中不停轉化其原有的意涵,或擴大其原有文化範圍所賦予的意義範圍。許多時候,神話傳說中人物、情節的變異,除了傳播過程的穿鑿附會,更可能與當時社會時代意識及人們心裡的期盼相關。而被選擇留下的口傳故事,內容的增添與減少,也隱藏豐富的「訊息」。

參考文獻

尹建中(編)
1994《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任先民
1960〈台灣排灣族的古陶壺〉,《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163-219。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
2017《臺灣蕃人事情》,傅琪貽(譯)。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

李壬癸
1997《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市:常民文化。

馬淵東一
2014《臺灣原住民移動與分布》,楊南郡(譯)。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光直
1959〈中國創世神話的古史分析〉,《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48-79。

許世珍
1956〈臺灣高山族的始祖創生傳說〉,《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153-181。

喬健
1999《臺灣南島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
2011《臺灣原住民系統所屬研究》,楊南郡譯註。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0《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秘書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