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國際頻道

從青森「三內丸山遺跡」探討現地遺址公園的展示

文‧圖/劉世龍

2021年日本以「北海道及北東北繩文遺跡群,分別位於北海道(6個)、青森(8個)、岩手(1個)、秋田(2個)」的17個遺跡組成,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繩文」是指遠古的日本繩文時代,即是大約由舊石器時代至約2400年前。當時遺留下來的部落、墓地、祭祀場所及物品等,其中包括了位於青森縣內的「三內丸山遺跡」,可以從中探索古代人們的生活。

該遺址自1992年起展開考古調查,發現了該處自繩文時代前期到中期(距今約 5,900 至 4,200 年)的大規模村落遺跡。在此挖掘出許多土器、陶器、骨角器以及石器等文物,同時還包括許多玉器飾品。由於該遺址反映繩文時代貿易交流的重要性,青森縣於1994年決定保存這處完整的史前聚落樣貌與生活遺跡。

該遺址自1995年開始整理並開放,提供訪客深入了解繩文時代人們的生活樣態。2002年11 月原遺址旁道路一側的繩文時遊館開館,持續進行三內丸山遺址的保存及活用。具有數十公頃的現地遺址,將採集文物活化在展示、教育、典藏研究的博物館建築,提供訪客認識該遺址的重要性並對外宣傳展示與教育。

繩文時遊館入口。

繩文時遊館入口。

完整聚落遺址的建築外貌

當訪客訪問該遺址,首先會先抵達繩文時遊館。經購票後進入該場館後,沿著廊道導引至戶外現地遺址前,首先會看到一座巨大的敷地模型。觀眾對於該遺址敷地有初步認識後,可步出戶外到現地遺址,戶外經由一條寬廣大道引導步行到遺址聚落。

該公園將出土遺址劃分為12個考古現場與重建遺址,一眼望去映入眼簾是數座大型木構建築物,其組成年代開始於1992年展開的考古調查,當時三內丸山遺址挖掘出許多建築物遺址與柱礎痕跡。考古學家經過研究,透過這些柱礎復原了不同型態的木構建築物,其中包括了半地穴建物。立柱式建築是在地面挖掘柱坑,進而在柱坑中埋設立柱而形成的建築。其中部分建築因未在地面發現灶及地板等遺跡,考古學者推測其可能為干欄式建築。同時也發現了大型立柱式建築基址、保存良好的史前垃圾場,其中位於遺址上的史前垃圾場遺留許多陶片碎片,以及成人與兒童的墓葬區等,所占面積甚廣。後來重建復原建築群的量體也非常巨大,一座長度在長約32米、寬約10公尺以上的遺址稱為大尺度遺址,座落在村莊中心附近,有學者認為這應是會議廳、公共工作場所或公共住宅。

整體而言,這處遺址是一處大型完整規模的史前聚落群。在此出土文物也相當多,包含了具有特色的板式土偶、生活使用或墓葬用土器、漆器,玨類耳飾、玉珠等,這些出土文物也證明了不同材料的文物透過陸路或海陸交易,將原料送至此地,造成此處文物的多種樣貌。三內丸山遺址至今仍持續進行考古發掘的工作,也一直發掘出許多來自各地交易的文物,讓現代人理解繩文人透過以物易物十分頻繁的商業網路。

在這戶外所見大多是規模完整的復原建築構造,因此建議來此可跟隨導覽人員介紹,才不至於走馬看花。同時由於遺址敷地較大,需花費較長時間參觀,因此館方提供了不同時間建議的參觀行程可供選擇。由於該地處於日本東北,冬季戶外積雪寒冷參觀較為不便,建議戶外參觀為春夏時間較為適當。

該遺址在繩文時遊館未完成之前,在遺址東北處設有一考古中心,供作考古文物參觀之室內空間。完成繩文時遊館的建設後,該建物便另做貯藏發掘文物之用,現在該博物館仍定期持續進行考古現場的挖掘工作。

考古遺址敷地模型。

考古遺址敷地模型。

半地穴復原建築。

半地穴復原建築。

環狀配置墓葬群。

環狀配置墓葬群。

大尺度木構建築與立柱建築復原。

大尺度木構建築與立柱建築復原。

干欄式建築。

干欄式建築。

展現聚落遺址的生活展示

參觀完戶外遺址後,再次返回室內廊道導引至繩文時遊館的常設展廳。進入左側展廳後,名為「繩文之魂」的展區展示大型板狀土偶、翡翠大珠、大型栗木柱等許多從該遺址出土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的文物陳列。在此可欣賞繩文時期古人所製作的精美器物,出土文物包括產自北海道、佐渡的黑曜石,新潟縣糸魚川的翡翠,岩手縣久慈的琥珀等等。由此可見,當時這裡的人交易對象的範圍很廣。

此外,為了讓觀眾更能理解繩文時代的生活背景,在展區右側營造了場景展示,內容以繩文人獲取森林與大海的資源與此環境共處,並呈現在生活中的慶典、墓葬祭儀所衍生的物質文化表現。此處陳列許多石器、陶器文物,漁獵工具,並輔以場景布置的概念,來介紹繩文人的社會生活表徵,所陳列文物量豐富並具代表性,同時也提供觀眾換穿繩文人的衣著,以體會當時的生活感受。

雖然常設展廳空間不大,卻也透過不同主題,陳述整個繩文時代人類生活的大致樣貌。此外也提供多媒體導覽,觀眾可透過掃描QRcode聆聽該展區的主題說明。

繩文之魂展示。

繩文之魂展示。

土器展示。

土器展示。

板式土偶。

板式土偶。

展廳造景展示。

展廳造景展示。

參觀完常設展後,緊鄰常設展廳是一處空間廣闊的體驗教室。訪客若對博物館開發販售繩文時期出土文物的繩文編織包和迷你土偶等相關材料包有興趣,可以在志工協助教學下參與製作。在志工熱心指導下,訪客都沉浸在DIY製作的課程學習中。

體驗教室旁的空間便是企劃展陳列室,這裡不定期陳列該遺址近期出土的主題文物,或與該館屬性相仿的展覽。接下來便是文物整理作業室,在這空間開放展演考古文物典藏作業的程序步驟。訪客可透過大片玻璃窗參觀文物入藏的過程與步驟,對於考古文物有興趣者,相當具有吸引力。

體驗教室。

體驗教室。

特展室陳列物件展示。

特展室陳列物件展示。

文物作業室陳列修復文物。

這是圖片說明文字

文物修復作業流程。

文物修復作業流程。

結語

以現地遺址作為展示的重點,常利用過去人類生活空間復原作為重要展示的一環,透過這樣的現地展示,讓觀眾體會在這塊土地過往人類生活的概況,藉由考證空間的重塑,讓觀眾理解過去。

三內丸山遺址標榜為繩文時期最大的聚落群,現場景觀透過考古人員發掘後的現址研究,藉由原遺址的建築痕跡重新模擬重現了當時的建築生活群,與其他現址遺址公園不同的是忠於發掘的證據以重建現場,讓觀眾更深入理解四千年前繩文人的生活方式。透過這樣的學習與體驗設施,創造嶄新的歷史文化體驗公園。同時,同步發掘工作的動態進行,提供訪客理解遺址現地的即時訊息,而不是成為靜態的歷史空間,透過招募學員參與挖掘工作,提高眾人對此遺址的關注,而能成為生生不息的考古遺址學習體驗。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