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國際頻道

FestPac Hawai'i 2024 X史前館連線——感受展覽與館員帶來的訊息與力量(上)Honululu Art Museum

文‧圖/林頌恩

連著兩屆自費參加「太平洋藝術節(FestPac)」,對我而言,不僅是有機會與太平洋諸島國真實相遇,立體化補足過去成長期間在體制、教育、媒體上對諸島國所欠缺的親近與認識;更重要的是,透過親臨現場感受到各島嶼、地主隊傳達的訊息,展望未來有哪些可以共同致力的事務更深刻去連結彼此、互相打氣,進一步在自己的土地上深耕著力。

對於承辦FestPac的地主隊來說,首要任務是在場域提供與設計上讓各個太平洋地區會員國得以好好透過交流重視自己的文化遺產,當然也需要同步展現地主隊自己所擁有的傲人文化,藉由籌備各種活動、展覽、演出,分享給這輩子可能就這麼一次機會來到此地的藝術節參加者。

FestPac的主展場跟行事曆就像太陽跟月亮一樣吸引大家前來朝聖,但同時也有許多場館積極準備自己在地的日常行事、扮演好自己專業的日常角色。透過FestPac湧進上看十萬外國旅客的機會,不只在當地做為FestPac各種活動的衛星場館共襄盛舉,也讓大家知道當地人看待事物的觀點,進而將這些訊息帶回去分享與傳播。

Honolulu Art Museum其中一檔特展ʻAuʻa,自2024年1月上旬展至9月下旬,藝術節的參與者剛好能趕上觀賞這檔特展的機會。

Honolulu Art Museum其中一檔特展ʻAuʻa,自2024年1月上旬展至9月下旬,藝術節的參與者剛好能趕上觀賞這檔特展的機會。

2024年的FestPac在Hawai'i舉辦(註1),除了一定要到主場館會議中心看看各國的攤位與舞台演出之外,我同時也抓緊機會造訪當地博物館與美術館,雖然時間上非常有限,但是對博物館人來說,只要能多看到幾個展覽、幾件作品;或是多知道一些當地人所在乎的事情、關心的議題,甚至在之後透過這些關注形成自己與當地的連結,對我來說,就已經是親臨現場才能得到的寶貴收穫。在這裡,謹分享兩處場館的展覽與博物館從業人員帶來的訊息與力量,如何帶給我極大的感動與波動。

Honululu Art Museum是Hawai'i諸島當中最大的美術館,6萬件館藏橫跨五千年,藏品不限於太平洋與本地,亞非歐美的藏品也非常豐富。一如創辦人Anna Rice Cooke於該館1972年開幕時宣讀的落成宣言(註2),讓來自各地的藝術可以助益整個大社群,加深彼此間的連繫、與世界的連繫:

我們來自許多民族和種族的孩子,出生在遠離藝術中心的地方,可以接受他們自己的文化遺產的暗示,並喚醒他們鄰近藝術所體現的理想‧‧‧‧‧‧本地人、美國人、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菲律賓人、北歐人、南歐人以及生活在這裡的所有其他人,透過藝術管道接觸所有人共同的深刻直覺,可能會認識到一個基礎,在這基礎上可以建立起一種新文化,並在所有舊文化中豐富起來。

FestPac期間,美術館放映室也結合原住民影展,其中原住民族電影學院 (Indigenous Film Academy of Taiwan)的臺灣原住民族紀錄片也在此放映,吸引大家前來。

此回參與影展出席上台的臺灣原住民族紀錄片導演,Lisin Haluway是其中一位導演。

此回參與影展出席上台的臺灣原住民族紀錄片導演,Lisin Haluway是其中一位導演。

此外,美術館也推出多檔特展,其中我最愛的便是這檔名為ʻAuʻa的展覽,這是藝術家Kapulani Landgraf的裝置作品。108張大型人臉照片掛滿整個展場,是Kānaka(Hawai'i當地原住民)的容貌,來自不同職業和背景。再仔細看,他們臉上有著藝術家刻意疊加上去無數排密密麻麻的細小黑字,一排又一排寫著“We Are Not American He Hawai'i Mau a Mau”(意思是「我們不是美國人,現在、永遠都是Hawai'i人」)。他們都在藝術家明確告知下接受拍攝與後製呈現。

遠望為一排排人臉的黑白照片。

遠望為一排排人臉的黑白照片。

近看每一位人像的臉上都有著密密麻麻的文字。

近看每一位人像的臉上都有著密密麻麻的文字。

這一排排強調當地人自我認同的面貌,搭配展場傳來激進熾熱的聲音“We Are Not American! We Are Not American! We Are Not American!(我們不是美國人!我們不是美國人!我們不是美國人!)”絕對會讓人起雞皮疙瘩。這是身兼學者、詩人與政治領袖的 Haunani-Kay Trask 博士的聲音,1993年她在伊奧拉尼皇宮(ʻIolani Palace)廣場對著現場一萬多人發表了一段歷史性演說而令人印象深刻(註3)。

當時演說背景是美國非法推翻Hawai'i王國 100 週年紀念活動,因而搭配Haunani的原音重現迴響在會場,強調就算王國在1893年被美國推翻強佔成為其中一州,但是Hawai'i人民始終不在意識裡承認自己是美國人。而我也從一年一度紀念卡美哈美哈(Kamehameha)國王日的花車遊行現場,親耳聽到眼前播報員說出「美國殖民我們」等等類似話語。因而對於在此時來到此地的國際人士來說,藝術節期間展出的展覽,正是可以讓他人認識在地聲音與訴求的機會。

從展場尾端往前回望108位主權鬥士的容顏,提醒觀者Hawai’i人不同於美國移居者的聲音

從展場尾端往前回望108位主權鬥士的容顏,提醒觀者Hawai’i人不同於美國移居者的聲音。

與展覽名稱相關的這個單字au'a ,在當地語言有著多重義涵,其中之一是堅守,放在這組作品便象徵這一群堅守自己Kānaka意識、土地與文化守護的各界人士。'au'a同時也意指魚群當中比其他魚體型更大、更顯眼的ōpelu魚;當一條'au'a魚出現時,漁民立刻能判斷附近有魚群,不過'au'a魚會拒絕被捕獲。此一意象放在這組作品,可以說也象徵許多Kānaka拒絕承認美國統治效力、拒絕被美國收編的政治立場。

 ʻAuʻa這個展覽看起來或許簡單素樸,並沒有過於華麗的製作,但是在力道上非常強勁(註4)。也讓我體會,無論是甚麼樣的展覽,只要是用心辦理、具有重要意識與觀點去設法呈現的展覽,一定會在某種時刻某種狀態打動某些來館的觀眾(未完待續)。

註解

(註1)Hawai'i是當地原住民發音與標示重音的寫法,因此在這裡就不寫成Hawaii。而我個人自從去過當地更理解當地處境之後,再也不喜歡使用「夏威夷」這種容易讓人望文生義產生貶抑聯想例如「華夏威震蠻夷」的表音漢字。

(註2)開幕落成宣言出自官網的館舍歷史介紹

(註3)Haunani博士的演說,長版17分鐘可至連結瞭解。但一般最有印象的仍舊是短版這幾分鐘的話語

(註4)然而這個展覽還是有非常困難的製作,例如na'au 鏈的加工製作。關於Kapulani Landgraf的ʻAuʻa此一展覽,美術館還有其他精彩的文章介紹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