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文化專欄
隱藏在博物館的伸展台──「留言‧穿說‧再創造」特展
位於史前館康樂本館二樓第二特展室的「留言‧穿說‧再創造─南島服飾裡的訊息與傳遞」特展,除了展出本館典藏的南島服飾物件之外,也展出海端鄉加拿國小、金峰鄉嘉蘭國小、臺東縣立卑南國中等學校的學生作品及教學成果。此外更結合東區7座原住民族文化(文物)館的館員夥伴,透過數次工作坊合作策畫出其中的展示單元,呈現南島服飾裡承先啟後的訊息,也帶出「服飾」與「教育」的連結。
通往第二特展室的走廊,宛如一條潔白的時裝秀伸展台,而進入特展室的每位觀眾都是走上伸展台的模特兒,展示著自己身上的服飾。「穿衣服」是每個人每天都會經歷的事情,每次的穿著或多或少、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行許多選擇,也許是根據天氣或場合,也許是根據心情或對象來組合出不同的穿搭。服飾彷彿一種符號的組合,可以建構出有意義的訊息。那麼用訊息的角度來看這些傳統的南島服飾,我們可以讀出什麼留言呢?

通往第二特展室的走廊,彷彿潔白的時尚伸展台,讓每位觀眾都成為模特兒。
從「留言」來讀南島族群服飾
最經典的莫過於太平洋樹皮布所使用的構樹,不僅是南島族群遷移研究的重要證據之一,更牽起臺灣與太平洋島嶼的連結,帶出有關起源的訊息。特展展示的樹皮布來自索羅門群島、薩摩亞、斐濟等地,但有一物件則是來自阿美族的都蘭部落,這件樹皮布雖然並非是構樹材質,卻是阿美族人努力恢復樹皮布文化的見證。
人類的移動往往伴隨著物品的交換行為,交換的物品有些會使用在服飾的裝飾上。例如阿美族服飾上的羊毛線、泰雅族長衣上的貝珠以及砂拉越地區各原住民族群服飾上的玻璃珠等,不僅點出物品交換網絡的時空線索,更揭示了交換物品所象徵的身分地位。
在資源有限的時代,服飾的製作十分費時且慎重,因此也富含製作者給予穿戴者的心意。例如出現在魯凱族女性長衣及布農族男性方衣上的百步蛇意象,是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叮嚀;而大武壠族的繡片及阿美族的攜物袋,則是家人給予子女成長的深切祝福。

樹皮布與構樹傳達了南島族群起源與遷移的訊息。

砂拉越原住民族群服飾常見到繽紛的串珠工藝,這些交換來的珠子都被當作傳家寶般珍惜。

來自高雄甲仙的大武壠族繡片,相傳是母親送給女兒的禮物,教女兒莫忘了母親的十字繡手藝。
服飾如何「穿」?訊息如何「說」?
如果服飾的穿搭類似於符號的組合可以傳遞出訊息,那麼學習的起點在哪裏呢?在當代,部落的學校逐漸扮演文化教育的重要角色,將傳統工藝、自然生態、人文風俗等知識融入,發展出在地特色的課程。
臺東縣各學校今年度以「服飾」為主題,設計出種類多元的課程,其中海端鄉加拿國小聚焦在「布農族十字繡工藝」上,但大多數學生並沒有使用過針線的經驗,因此授課的達尼芙工坊胡淑玲Tanivu老師首先使用打洞的硬板來教導學生十字繡的基礎針法,避免學生感到挫折。
金峰鄉嘉蘭國小的課程主題則是「嘉蘭部落的魯凱族服飾文化」,透過製作花環頭飾來認識魯凱族與植物的關係,進而延伸到平民與貴族的身分及責任。邱光輝校長認為魯凱族雖然人數較少,卻是嘉蘭部落的一部分,認識在地文化是培養學生多元觀點的重要工作。
而這點恰好也呼應了博物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因此館方與學校除了展示合作外,更進一步邀請兩校學生於2024年10月25日為觀眾導覽。在此之前,除了策展團隊到學校跟學生分享展品的故事之外,老師更不斷培訓學生的口條及台風,最終學生導覽不僅得到了諸多好評,也成為難得的多元學習經驗。

工藝老師使用打洞的硬板來教導加拿國小學生練習十字繡基礎針法。

嘉蘭國小學生穿著族服為觀眾介紹魯凱族女性長衣的百步蛇圖紋(中時蔡旻妤攝)。
訊息的再創造進行式
當代的我們身處文化多元且交雜的環境,服飾就是其中最容易呈現出文化接觸特性的媒介,不論是材質或是風格款式等,而這樣的特性使得服飾的訊息一直保持著活躍的生命力,不斷再創造出新的訊息。例如卑南國中的「創意方衣課程」,就試圖使用新的材質與技法重新詮釋「方衣」這個在南島族群歷史裡十分經典的服裝形式,最終作品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美感美學,儼然就是展場中的C位。

卑南國中師生以新的材質與技法重新詮釋經典的方衣服飾,展示出當代的美感美學。
而展場另一側彷彿街頭潮牌服飾店,陳列東區7座原住民族文化(文物)館館員夥伴提供的T恤及毛巾等物件。每件服裝上的圖文設計都象徵部落與組織的意象,雖然T恤及毛巾是現代工廠生廠的,但上面的圖文卻不斷召喚出部落傳統的團結精神,讓面臨世代差距、離鄉背井、文化失落的青年可以藉由這些服飾與部落緊緊相連。

當代原民青年透過T恤設計,召喚傳統的團結精神,成為另一種與部落的連結。
特展:「留言‧穿說‧再創造─南島服飾裡的訊息與傳遞」
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康樂本館第二特展室
展期:2024年10月22日至2024年12月15日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專案助理,「留言‧穿說‧再創造─南島服飾裡的訊息與傳遞」特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