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國際頻道

FestPac Hawai'i 2024 X史前館連線──感受展覽與館員帶來的訊息與力量(下)富有mana的Bishop Museum

文‧圖提供/林頌恩

上一期文章〈FestPac Hawai'i 2024 X史前館連線——感受展覽與館員帶來的訊息與力量(中)Bishop Museum「大洋之紅」特展的意涵〉,提到在FestPac太平洋藝術節期間至Bishop博物館(華語譯為比夏/畢夏普/主教博物館),感受到博物館人將展覽背後訊息連結至藝術節期間所發生的事情,讓展覽不只是展覽,更是我們所在意與要面對的日常戰鬥。這一期還要繼續談論新的訊息。

上一期文章提到聽完早上特展導覽之後,一位將長髮盤起來的男士在我們眼前吟唱敘事,接著又給予諸多驚人的資訊量,讓人難以想像一個特展導覽會採用這種方式去衝撞觀眾的心靈。他那在展場帶領觀眾認識Hawai’i當地文化與當代生活的做法,像是引路人的角色,讓我感到很好奇,到底這在博物館人員的分工裏頭,算在甚麼人員的編制?我心中好多疑問,這算是特展導覽結束後的演出嗎?一般館員可有時間天天這樣操作?還是這是外包廠商固定演出的固定腳本,反正不可能會面對同一批觀眾吧?

為了證實我心中的疑問,我決定再參加一次「Ka ʻUla Wena:大洋之紅(Ka ʻUla Wena: Oceanic Red)」特展的下午導覽(註1),來看看這到底是出於館方工作人員隨著內心當下感受而萌生的偶發式分享,還是這被視為博物館經營交辦下來的任務而行禮如儀,於是我又跟著再好好聽一次導覽。

「Ka ʻUla Wena:大洋之紅(Ka ʻUla Wena: Oceanic Red)」的展廳,述說來自太平洋地區內在的情感。

「Ka ʻUla Wena:大洋之紅(Ka ʻUla Wena: Oceanic Red)」的展廳,述說來自太平洋地區內在的情感。

導覽結束之後,這位盤起長髮的男士再度來到特展結束的動線區,一樣好好地把識別證、手機跟眼鏡一一摘好、擺好,坐了下來吟唱起來。結束吟唱以後,他帶來不一樣的訊息,大意如下:

Aloha(註2)。這首歌其實是獻給Kamehameha 卡美哈美哈大帝(註3)的。我剛剛為你們朗誦的歌曲是獻給卡美哈美哈大帝的。今天早上我就在這裡,我意識到,就在這裡,在這片黑幕之後,你可以看到卡美哈美哈大帝使用的'ahu'ula紅羽斗篷/披肩(註4)。

這週我們慶祝了King Kamehameha I Day卡美哈美哈日(註5),昨天只是放了一天假。但我反思了這一事實,在很大程度上,Bishop博物館能夠存在,完全是卡美哈美哈大帝的遺產。如果沒有來自他血脈的Bernice Pauahi Bishop(註6),我們今天不會在這裡,我也不會有工作,也不會在這裡與你們說話。

如果你知道卡美哈美哈大帝的故事,你見過我們為他雕像所裝飾的花環嗎?你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你聯想到他的詞語是什麼?許多人可能聽說過「征服所有島嶼」這個詞。卡美哈美哈大帝與征服聯繫在一起的這個想法。

然後我進一步反思,我正在向今天在這裡參加太平洋藝術節活動的各國詩人解釋這一點,他們與我們的觀眾分享、朗誦,提供了他們的觀點,這跟你進入展廳時播放的影像形成對比。影像展示了太平洋地區的軍國主義、資本主義的影像。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當代生活。這是太平洋地區的一部分,無法用言語描述。

我們今天能夠以博物館形式展示這些物品,我們無法擺脫這個現實。博物館的存在本身與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理念是一致的,且讓我們誠實面對。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們在博物館的工作是承認這個現實、認識這段歷史、教導這段歷史,但同時也傳遞過去的傳統、觀點和實踐,並將這些帶入我們當代的生活以及未來一代人的生活。

有幾個時刻,我覺得,這正是一種Hawai’i的經歷。從使用的材料到技術的時間點,許多元素與現在正在博物館草皮上進行的hulu(羽毛)工藝活動有諸多相似之處。太平洋地區許多物質文化元素之間是如此密切相關,根本無法否認它們的聯繫。為了證明這一點,博物館的歷史有很多是在太平洋地區記錄這些實踐的歷史,並且利用這些研究來聯繫彼此的文化,來建立pilina(連結)。

然而,不幸的是,其中一些pilina已經被損壞,而這樣的連結也因為物品處理不當或物品登記不當而遭受損壞,這也是今天所有博物館的故事。因此,現在一部分的故事是,我們在博物館工作的歷史,是確保我們照看的物品,將來能夠在適當的時機和適當的方式,回到它們的文化裡頭,這樣我們就不會在未來的世代中使用「遺忘的實踐」(forgotten practice)這個詞,我們可以開始使用「曾經遺忘的實踐」(once forgotten practice)這個詞。

文化的復興、實踐的復興,在這些實踐中,不僅僅是物質產品的產出,還有視角的類型、使用和連結。我正在努力尋找另一個詞來代替pilina或連結,這很難做到,因為這就是一切的核心。通過承接這些工作而產生與祖先的連結,影響著原住民的生活。因此,結合卡美哈美哈大帝及其血統的重要性這一條主線、結合博物館工作的主線,以及例如Bishop博物館裡頭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這種工作。

我希望你在接下來的體驗中思考,你會帶走什麼?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是你帶走了什麼,而是你內化了什麼?有太多人走進像我們這樣展品很多的博物館,我看得出他們……(手勢比劃忙著拍照)。我希望你們有所啟發,看到、體驗、內化,然後反思並冥想今天周圍的一切,圍繞著我們的所有事件,當今世界中的所有衝突,所有對未來世代的希望。

將這些應用到你們的當代生活中,用這些來看待世界。不僅僅是這個物理世界,還有那個仍然存在,連接我們與祖先、連接我們居住土地的祖先的世界,並將這些應用於未來。

同樣身為博物館人,這樣的訊息是再度肯認從業人員之所以日夜辛勞守護文化資產的原因;同時也一再提醒博物館人要永遠懷保謙卑與醒覺,因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正是建基於殖民現實的產物。但如今做為守護文化資產的角色,我們更要把那些跟著各族群一起同在留下的實踐,帶入現在與未來繼續與後人同在的世界。博物館的存在不是為了經由物件的保存而緬懷過去那些已經被遺忘的事物,反而是要更積極以各種可能的作法,讓這些實踐再次回到我們的生活來與他人共享我們的文化。

感謝Kaha’i在這一天帶給我的感動,他傳遞的訊息對博物館員而言真的是救贖。

感謝Kaha’i在這一天帶給我的感動,他傳遞的訊息對博物館員而言真的是救贖。

我無法言說我的感動,只能在錄影結束以後衝向他跟他分享與合影。這才知道他的名字Ryan Kaha’i Sueoka,是屬於博物館公共計畫(Public Programs)的專家(specialist)。可以想見他們出現在特展導覽最後的時段,是讓來到博物館的遊客可以更深入經由他們的分享,認識Hawai’i人的內在與今日世界的連結。那麼這就不是固定的腳本演出了呢,而是館員將自身所內化的思考投向世界的產物。天哪,這裡真是充滿mana(靈力,無法言說神聖力量、精神力量)的博物館,我又再度感動到亂七八糟。

離開特展展廳,外頭還有藝術節來自各地的年輕詩人正在朗誦他們的作品,述說與母文化的斷裂與連結。結束之後,我看到Kaha’i還在忙進忙出,嘟囔著:「我也好想去藝術節的主會場會議中心看看喔,但是不行啊我必須在這裏工作。」對於他還有更多此時此刻為了太平洋藝術節到來而更加忙碌的館員,我心懷敬意。就是因為有他們敬重自己的工作與使命,我們才有機會更認識太平洋藝術節透過不同專業連結彼此致力於文化襲產的意義。感謝Kaha’i帶來的訊息,讓來自地球另一端的我,會想要繼續以更好的實踐回應這個同為博物館人的使命及挑戰。

後記

回臺灣以後,臺東與Hawai’i兩地博物館之間的情誼還在持續。而我也在研究典藏組同事林芳誠於今年11月20日辦理世界南島演講的機會,認識了Bishop博物館館長Dee Jay Mailer與身為該館Hawai’i文化顧問同時也是「大洋之紅」策展人Marques Hanalei Marzan。經由他們分享該館作為太平洋鮮活襲產及啟動知識核心之地的作法,又對這個博物館有更深刻的敬意。也更加希望,不管是在自己所工作的博物館或是其他地方的博物館,都能感受並實踐我們身處神聖力量之地的任務(全文完)。

(註1)註:「Ka ʻUla Wena:大洋之紅(Ka ʻUla Wena: Oceanic Red)」這檔展覽於2024年11月12日再次上檔,展期至2025年1月12日。Ula是當地用以描述紅色,特別是自然界鮮豔、特殊紅色的語彙,Wena意表「溫暖」、「熱情」,Ka則是指定名詞。

(註2)Aloha常被我們簡化為Hawai’i與人打招呼致意的用語,但事實上不只如此,還包括對土地與人有愛、和睦、關懷等等活出此一態度更深刻的意涵。來看看當地Hawai’I Skyline 旅行社對於Aloha的敘述

(註3)通常我們所稱呼及聽到的Kamehameha是指卡美哈美哈一世(大帝),在1810年統治了Hawai’i諸島嶼而正式開創了Hawai’i王國,可說是相當傳奇的人物。

(註4)'ahu'ula 是紅羽斗篷/披肩的通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這一篇〈Hakuhulu夏威夷的羽毛工藝:從 'ahu'ula 到 Aunty Mary Lou 〉文章的介紹。

(註5)我們在Hawai’i的六月上旬期間,剛好恭逢紀念慶祝King Kamehameha I Day卡美哈美哈日的活動,見識到各式各樣的花車遊行。

(註6)具有卡美哈美哈王族血親身分的Bernice Pauahi Bishop,她的遺願是創辦學校給Hawai’i本地原住民的孩子就讀以延續文化命脈,也就是現在卡美哈美哈學校(Kamehameha Schools)的前身,這個遺願由她的夫婿Charles Reed Bishop來完成。而Charles也因為看到學生的未來一定要建基在語言以及認識先人偉大文化襲產的基礎之上,於是後來就設立了Bishop博物館。這也是為什麼說,全名為Bernice Pauahi Bishop Museum的這個博物館建基在Bernice的歷史襲產成就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