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南島文化專欄

卑南族的傳統織布技藝:tenun

文‧圖提供/王勁之

織布的由來:兩則傳說

卑南族的傳統織布技藝稱為tenun,其起源有兩則傳說,廣為流傳的是關於Piyaku與Kudayaw的故事。1975年,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王端宜(1980:42-43)在卑南族普悠瑪部落(Puyuma)進行田野調查,記錄了這則傳說的詳細內容。

傳說中,Piyaku與Kudayaw這二位女孩是親密的好友。某日,她們前往男子會所送食物給自己的哥哥。在門口等待時,從tekwir(一種伯勞鳥)的鳴叫聲得到啟發,學會了織布。後來她們相約比賽織布,幾天後,Piyaku就詢問Kudayaw:「妳織好了嗎?」Kudayaw謙虛地回應:「還沒完成啊,怎麼辦呢?妳已經完成了嗎?」Piyaku自信地說:「我已經全部完成了。」後來,當她們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時,謙虛的Kudayaw已織出許多精美的布,而Piyaku只完成了幾件。這兩位女孩都被後人尊為卑南族的織布之神,她們的故事至今仍為族人所津津樂道──被稱為Piyaku的女孩象徵著急於表現「我完成了(piya ku)」;名喚為Kudayaw的女孩則以「怎麼辦呢?(kudayaw?)」來表現謙遜的態度──長輩們常以此勉勵後代,要以Kudayaw的謙虛及勤奮作為榜樣。

第二則傳說記載於1915年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根據河野喜六(2000[1915]:275-276)的紀錄,卑南族的織布技藝早在祖先發祥地Panapanayan時期便已出現。傳說中,男子Masyusyu製作了織布機,他的妻子Aliyade和Arasis家的女兒Malay首次紡麻織成布。為了避免Masyusyu觸碰織機,她們飛升至高空,在接近東方Abaywan神靈地織布,並將紅、藍、黃三色交織而成的布拋向Pasaraadr家的屋頂。Demaduway撿起此布,被推舉為祭儀的執行者,負責指揮稻穀與小米的播種及收穫。後世部落領導人和長老在祭典祈禱時所披掛的披肩lrabit,即源於Demaduway所披掛的這塊布。

織布工具、傳習方式與禁忌

卑南族的傳統織布機為水平背帶式織布機(地織機),主要顏色為紅、黃、綠三色,圖紋以菱形、十字和幾何圖形為主。織布工具多由竹子、木頭、皮革及棉線所製成。織布者坐在平面上操作,織布機的經線由木架支撐,不受織者體型限制。學習織布的方式通常是向家中長輩或精通織布的老師請益,由老師示範而不作解釋,也沒有任何的圖紋紀錄文件可供參考。學生需自行觀察領悟後動手練習,老師會在旁邊指正錯誤。

過去學習織布的謝師禮相當隆重,對一般的家庭來說,是一筆所費不貲的支出(陳文德 2004:77-80)。在學藝前與學成後,也都需請巫師舉行特定儀式。織布還有許多禁忌,例如織布過程中男性不得碰觸織機和織具,且傳統上不能在部落外織布。若部落中有人凶死,未完成的織布需棄置,待除喪儀式完成後,才可恢復織布。即使後來不再嚴格遵守,但部落內若有人過世,通常於出殯當日仍會暫停織布。

織布工藝的發展與保存現況

卑南族的傳統禮服如上衣lrungpaw和護腳布katring,織紋繁複、工序困難。整件衣飾都是以繁複的夾織圖紋所構成,幾乎沒有大範圍的基礎單色或簡易條紋組織。因此卑南族織布的製作相對耗時,且困難度高,不易學習。即使已經學會了,只要沒有持續織作,一段時間後便會遺忘。大約在1950年代末期,普悠瑪部落的曾修花嘗試運用新的十字布材料,創新以刺繡取代織布(感謝Lamulu協助提供訊息)。因其容易學習且不受織布機的場所限制與禁忌,婦女們廣泛仿效。現今族人穿著的傳統禮服大多已經改為刺繡。

卑南族的織製上衣lrungpaw,整件衣飾都是由繁複織紋所構成(史前館典藏編號20043100002,史前館提供)。

卑南族的織製上衣lrungpaw,整件衣飾都是由繁複織紋所構成(史前館典藏編號20043100002,史前館提供)。

1975年,王端宜在普悠瑪部落進行調查時,持續織布的婦女仍有8位,但至2002年實際在織布的僅剩2位(陳文德 2004:73)。現今(2024年)普悠瑪兩位高齡織者高春月和王傳妹都已相繼過世的情形下,部落中沒有其他族人仍在織布。巴布麓部落(Papulu)的林娜鈴和潘子甦,以及下賓朗部落(Pinaski)的孫菊花都曾向高春月學習使用傳統地織機,但現僅剩孫菊花1人(87歲)仍在持續織布且有授徒能力。跟隨孫菊花學習地織機技法的學生目前有孫家儀(下賓朗部落)、陳秋芳(卡大地布部落;Katratripulr)及余明旂(排灣族人)3位。

卑南族傳統織布技藝(tenun)指定保存者孫菊花。

卑南族傳統織布技藝(tenun)指定保存者孫菊花。

為了保存瀕危的傳統織布工藝,臺東縣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暨《原住民文化資產處理辦法》在2024年2月公告將孫菊花登錄為卑南族傳統織布技藝(tenun)的指定保存者。希望藉由文化資產的保存機制,投入更多政府資源,促進卑南族tenun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書目

王端宜

1980  卑南族的織布和衣服,考古人類學刊第41期,頁41-6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河野喜六

2000[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編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文德

2004  衣飾與族群認同:以南王卑南人的織與繡為例。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編,頁63-110。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