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文化專欄
眾志成城的展示─「千年俯瞰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族考古」特展
一個念頭的興起
南科考古館策畫的「千年俯瞰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族考古」特展原訂於2024年10月1日開展,因山陀兒颱風關係,順延於10月4日開放給入館觀眾參觀。這個特展緣於三個因素,一是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為支持西拉雅族的文化資產宣傳與保護,特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進行西拉雅族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成大考古所從花蓮太魯閣族、阿美族有關舊社的發掘調查與該族共同合作,發展原住民考古學。
二是西拉雅族很早與外界接觸,文獻上的四大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麻豆社與蕭壠社,僅蕭壠社尚未確認位置,但因土地流失、所居環境多是農田,甚至是現代聚落,無法像其他原住民族一樣,可藉由舊社踏查,找尋原部落。為此,西拉雅族則運用考古發掘方法進行舊社確認。
三是南科考古館以往除進行考古發掘外,也蒐藏了種類豐富、數量龐大的出土遺物,為了這些出土遺物能被一般社會大眾了解,特與大專院校、西拉雅族合作,將這些文物和民眾生活結合,讓博物館以及館藏文物具有當代性。
今年距荷蘭於臺江內海建立熱蘭遮城已400年,各界藉由「臺南400」宣傳臺南的歷史,若從考古學發掘結果以及西拉雅族存在臺灣的時間,就要思考400年的意義。因此臺南市文化局、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西拉雅族以及史前館南科考古館共同合作,呈現不同的思維,策畫出特展內容。

「千年俯瞰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族考古」特展入口主視覺意象。
特展的主軸
「千年俯瞰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族考古」特展圍繞著三個主軸。第一是從西拉雅族的口傳來看,航海來臺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而南科考古發掘得到的考古層序西拉雅文化至少超過400年,更早與之關係密切的蔦松文化,則上溯到1800年以前,「千年俯瞰400」就是以西拉雅族與考古學的視角,證明西拉雅族居住在臺灣的時間超過400年且可能上溯至千年以上。而「俯瞰」則代表考古發掘向下看探坑的視野,同時也是西拉雅族認為400年對於自身存在臺灣千年的時間上,僅是一部分,以多看少的視野角度。

「堆疊千年」主題的入口渡海航行動畫展示。
第二是「走向西拉雅族」的「向」字,並非方向,而是西拉雅族的傳統宗教信仰中的「向」(hyang)。本次的考古發掘是根基於西拉雅族的原住民考古行動,是族人藉由地表調查、探坑放樣、發掘、拍照記錄、出土遺物整理,乃至於以西拉雅族的觀點詮釋出土遺物,這些都是屬於公眾考古學的範疇,而西拉雅族更深入而完整的參與。
第三則是有關原住民考古學的呈現,根據George Nicholas與Lindsay Montgomery所定義的原住民考古,指得是「透過以往社群為基礎或導向的合作計畫,與原住民價值觀、知識、實踐和倫理相互交融的考古理論、實踐,以及相關之批判性觀點」、「不論是遺產、監管、合作研究、原住民性、後殖民主義或考古學的社會政治等議題中,都備受關注」(註1)。這次成大考古所與西拉雅族共同合作,取得西拉雅族的同意進行蕭壠舊社領域的發掘,進而確認社的位置,並持續規畫相關西拉雅族文化資產保存的行動,正是實踐原住民考古學的內容。
特展內容的呈現
本次特展共分「走向西拉雅(Siraya)」、「重返蕭壠」、「堆疊千年」、「祖先智慧」、「綿延千年」五個主題(註2)。
走進第一個主題「走向西拉雅(Siraya)」,入口處以大型投影布幕,呈現以西拉雅族的視角詮釋1626年西班牙人繪製之荷蘭人在臺江內海的活動地圖。特展將之翻轉,並加上西拉雅族四大社的領域,可以看出臺江內海的荷蘭人活動區域僅是一小部分,而西拉雅族的領域則廣布整個臺南,在地圖上加上西拉雅族的註解:「是我們看見你們,不是你們發現我們」。

從西拉雅族的視角看荷蘭人活動之區域圖。
「重返蕭壠」主題是說明西拉雅族考古發掘,包含有「西拉雅族考古行動」與「再現部落力量」。西拉雅族考古行動要說明的是考古學家如何與西拉雅族進行對話並一起從事考古工作,藉由西拉雅族出土遺物的重現,讓西拉雅族人以雙手與祖先進行對話。
再現部落力量則是呈現西拉雅族此次的考古行動,恢復了荷蘭時期存在的跨地部落聯盟組織,共同討論此行動的方針以及後續的規劃。而恢復並召喚年齡階級,共同加入考古發掘讓年輕族人對於出土遺物更有情感,也凝聚西拉雅族的民族意識。
「堆疊千年」則是說明西拉雅族生活在臺南土地的久遠性以及延續性。先從西拉雅族的航海來到臺灣的神話傳說,詮釋蕭壠社來臺的時間以及孝海祭的由來,而這傳說是以全族語發音,將繪本動畫化,讓觀眾傾聽西拉雅族語。
緊接著則是將蕭壠社考古發掘之遺物與南科考古館館藏西拉雅族的出土遺物進行展示,以交流物品、飾品文飾、生活漁獵、儀式作為文物的呈現,其中大型三繫陶甕、硯台、荷蘭獅子持劍皇徽銀幣、獵刀、狗遺骸、穿孔龜殼,是西拉雅族重要的出土遺物。透過這些遺物連結現今西拉雅族人,顯示西拉雅族文化的持續性。

西拉雅文化出土之狗遺骸。
「祖先智慧」是要說明西拉雅族與成大工業設計學系共同復刻西拉雅族的出土遺物,並將之配戴在族人身上。為何使用復刻文物而非複製或重製文物,主要是工業設計學系的學生以及西拉雅族年齡組織的成員,對於這些出土遺物的再現並非單純的製作,而是要先參與部落生活,了解西拉雅族的文化,藉由考古發掘的經驗,再與南科考古館合作,參觀與了解這些遺物的出土脈絡以及蘊含的文化資訊,重而開始體認西拉雅族祖先的智慧。這個過程包含學習、模仿、製作、創新等觀念,將考古出土遺物重新回到族人的生活上,賦予其當代性。

「祖先智慧」主題的展示。
最後是「綿延千年」這個主題,要讓觀眾了解西拉雅族如何在現代生活延續其文化,並爭取其法定的原住民地位,進行社會運動、訴求其權利,也讓西拉雅族文化可以再延續另一個千年。手法上以樂高積木讓觀眾體驗十字繡相同的圖案,知道西拉雅族固有傳統紋飾,最後以街頭社會運動為背景,以螢幕投影方式,呈現民眾輸入支持西拉雅族的文字。

「綿延千年」主題的展示。
展望
這個展示結合了西拉雅族跨地部落聯盟、臺南市文化局、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史前館南科考古館等機關組織,凸顯原住民知識、考古學專業、博物館典藏以及臺南市政府對於文化資產保存與實踐的觀念,讓文化資產、考古學、博物館、西拉雅族文化與民眾生活結合,充分顯示這些領域的當代性功能。
(註1)參見國立成功大學於2024年11月15日至16日主辦之〈「泛太平洋原住民考古學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有關Joe Edward WATKINS發表之內容摘要。
(註2)有關特展內容,詳見南科考古館線上展覽「千年俯瞰400」特展。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副研究員,「千年俯瞰400:走向西拉雅族的原住民族考古」特展館方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