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 話語
從一隻叫「沙西米」的魚看國際博物館協會對環境永續的倡議
前言
當全世界都在討論氣候變遷、低碳、淨零碳排等這些環境永續議題時,往往都忽略了博物館在這些議題可扮演的角色。近年來,博物館在環境的議題上並未缺席,而是透過各項展示、講座及教育活動來推廣環境教育,讓社會大眾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更加珍惜及愛護所處的環境。
展廳裡的一隻魚
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的南島廳有一隻叫做「沙西米」的鮪魚,是由藝術家Talaluki范志明用鮪魚罐頭的空罐層層拼貼出來,整個魚身呈現出的,正是鮪魚在被獵捕時奮力掙扎的樣子。
自古以來南島族群皆是依照歲時祭儀、文化禁忌、傳統技能等方式從海洋獲取漁獲。隨著現代商業捕撈興起,為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過度的捕撈導致鮪魚及相關物種瀕危或滅絕,以致海洋資源逐漸枯竭,靠海的南島族群不再出海捕魚,而是進城工作,賺取微薄的工資到超市「捕魚」。
策展人張至善說:「這件作品是想藉由藝術家的創作傳達對環境議題的思考,我們並不想直接說教或批判,而是希望觀眾從觀看作品來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意識。」

史前館南島廳名為「沙西米」的作品(溫璧綾攝)。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14項目標便是「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博物館將這項目標置入於展示中,期能透過展示啟發民眾,進而改變其原有的生活模式減少對於環境所造成的破壞。
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
1987年,聯合國布倫特蘭委員會(United Nations Brundtland Commission)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且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隨著氣候變遷威脅的日益加劇,全世界都必須努力確保今日的發展不會對子孫後代產生負面影響。2015 年聯合國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又稱為全球目標,作為普遍永續發展目標。其目的是在消除貧窮、飢餓、愛滋病以及對婦女和女孩的歧視。並呼籲採取行動消除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到2030 年所有人享有和平與繁榮。
聯合國於2015年啟動「2030永續發展目標(Agenda 2030)」(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提出17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Goals)及 169項具體目標(Targets)。2017 年再建立 232 項指標用來衡量實踐情形。17項核心目標如下:
SDG 1 No Poverty終結貧窮
SDG 2 Zero hunger No Poverty消除飢餓
SDG 3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良好的健康與福祉
SDG 4 Quality education優質教育
SDG 5 Gender equality性別平權
SDG 6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潔淨的水與衛生
SDG 7 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SDG 8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尊嚴就業與經濟成長
SDG 9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SDG 10 Reduced inequality減少不平等
SDG 11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永續城市與社區
SDG 12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SDG 13Climate action 氣候行動
SDG 14 Life below water永續海洋生態
SDG 15 Life on land永續陸地生態
SDG 16 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和平、正義及有力的制度
我國於2016年啟動研訂「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作業,以回應全球永續發展的行動與國際接軌,同時兼顧在地化的發展需要,並於2018年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會)參考聯合國「2030議程」完成「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之擬定;再於2019年提出對應指標,共訂有18項核心目標、143 項具體目標及336項對應指標。
國際博物館協會環境永續議題的倡議
隨著各國實踐永續發展的行動及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身處世界潮流與社會脈動中的博物館,怎可能在環境永續的議題中置身事外。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作為全球博物館界的代表,其願景是建立一個重視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世界。ICOM認為博物館完全有能力解決及加強永續發展問題,因為博物館能與社區合作、提高民眾的意識、支持研究及知識的產出,為地球及後代子孫的福祉做出貢獻。
ICOM 於2018年9月成立了永續發展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on Sustainability,WGS),由工作小組對永續性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設性的建言,工作小組的運作期間只到2022年止。2023年,工作小組正式成立為博物館與永續發展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Museum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COM SUSTAIN)。其任務是透過實施ICOM的永續發展行動計劃,協助ICOM完成永續且有韌性的未來之路,支持國際博物館協會及其會員國現有的永續發展措施,並推動以聯合國2030年目標的5P原則為基礎的新行動。
前任ICOM理事主席Hans‐Martin Hinz曾說:「博物館可以透過教育和展覽,努力創造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確保博物館成為世界永續發展的文化驅動力。」

史前館辦理碳議題工作坊,從環境教育回應永續發展議題(張至善攝)。
自1977年起,每年5月18日都會辦理的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主旨在推動社會關注博物館議題。在這一天,配合主題參與活動的博物館都會策劃博物館日主題相關的創意活動與公眾互動,同時強調博物館作為服務社會及發展的重要文化機構。「永續發展」這個議題,已經透過ICOM的聯繫系統傳送給每個會員,再由博物館會員將此議題融入其各項活動。
2015年ICOM首次將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訂為「博物館促進永續社會(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主要目的在於提高社會大眾認識因人類行為而對環境生態產生的影響,以及改變經濟與社會模式有其絕對必要性。此後,「永續性」越來越被全世界博物館視為經營發展的關鍵之一。
2019年9月7日,在日本京都舉行的ICOM第34屆全體大會通過採納下兩項關於永續性的決議,分別為:1. 關於永續性和2030年永續議程的實施,改變我們的世界;2. 博物館、社區與永續性。
ICOM 2022年博物館的新定義中,首次將「永續性」放入定義中,並明確指出永續性是博物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ICOM倡導博物館應在型塑全世界的永續未來上需發揮作用與承擔責任。博物館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有利於促進多元化和永續性。因此,2024年7月24日,ICOM宣布首屆全球博物館永續發展實踐獎的申請,除表彰提案博物館傑出努力外,亦可展現這些博物館為永續的未來做出貢獻的各種方法,成為其他博物館學習的標竿。ICOM期透過該獎項加強對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的承諾,並鼓勵實踐永續的發展,進而為博物館的未來帶來長期變革。
永續發展實踐獎的參賽作品由國際評審團根據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和永續發展目標的五個面向進行評審,也就是所謂的5P:人民(people)、地球(planet)、繁榮(prosperity)、和平(peace)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結語
「永續性」即使在2030年後仍將是全世界持續關注的問題,博物館做為推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永續性的文化載體,要如何持續為實現其目標做出積極而有意義的貢獻?博物館可根據其自身的獨特性,盤點資源及優先事項,除了展示及教育活動外,可先從碳盤查及減塑開始。為了後代子孫,愛護地球,實踐環境永續的生活已是責無旁貸。
參考資料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The SDGs in Action.
ICOM. The theme: 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關於本會。
張至善(2024年05月1日)。〈史前館南島廳中的「沙西米」鮪魚空罐拼接作品介紹 〉。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